看电影,学管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从《闻香识女人》看组织管理——制度如何影响组织文化

《闻香识女人》(Scent of a Woman)这部电影,如果仅仅看片名,似乎属于风花雪月。其实不然,这是一部关于两个男人的故事,一个即将毕业的中学生,一个双目失明的退伍军人。他们两人,都面临着一场道德上的严峻挑战。

中学生名叫查理,他就读的学校叫贝尔德,号称是“未来领袖的摇篮”。这所声誉极高的学校,却有一个人格不怎么样的当家人。校长是一个爱慕虚荣、心胸狭小的货色。学生中有几个纨绔子弟,给这位小心眼儿的校长制造了一场恶作剧,把校长的豪华汽车和昂贵西服给毁了,让他当众出丑。校长不知道是谁干的,但因一个很偶然的因素,他知道查理看见了这些制造恶作剧的学生。于是,校长拿出了诱饵:说出是谁干的,就推荐他上最好的大学;不说出是谁干的,就不让他毕业。

这种道德上的两难选择,在所有组织中都很常见。因而,《闻香识女人》也就具有了管理学上的意义。查理如果坚守不告密的信念,就会失去现实的利益;而接受了那个现实的诱饵,就会产生品行上的堕落。类似的考验在每个公司、每个员工身上都会经常出现。如果经不起考验,那么,所谓“未来领袖的摇篮”会给世界生产出什么样的领袖?而人格有点问题的校长,把这种考验推到了威胁学生的程度。作为学生,服从校长是纪律要求;但作为成人,牺牲自己的操守又于心不甘。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查理于感恩节期间来到退伍军官弗兰克那儿打工。弗兰克因事故而变成盲人,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愤慨,对人性的堕落已经绝望,打算到纽约狂欢后以自杀来告别这个世界。查理阻止了弗兰克的自杀企图,两人也结成了忘年之交。在感恩节结束后,学校要做出对查理的处理决定。在校长召开的大会上,学校的纪律委员会要对查理的表现进行听证,进行裁决。弗兰克闯进会场,以他对道德人生的深刻理解,做了一次震撼心灵的演讲,打动了纪律委员会的成员。查理没有被不公正的处理,而弗兰克自己也重新焕发出生活的热情。

这部电影的演技出色,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在故事里碰撞,一场别举一格的盲人探戈,一次近乎疯狂的双人合作飙车,一出自杀与阻止自杀的激烈冲突,一段大气磅礴的精彩演讲,使它在艺术上获得了成功。然而,我们更关心它对现实管理的启迪。真正关心组织文化建设的人,会从这部电影中看到组织文化中道德升华和道德毁灭的交锋。对于学校而言,是遵守规矩与破坏规矩的冲突;对于学生而言,是自己的人格和现实利益的冲突;对于校长而言,是权威和制衡的冲突;对于外来人弗兰克而言,是破坏和建设的冲突。当然,电影的结局是圆满的,但现实中的组织文化是否能达到圆满,恐怕还是个问题。

◎组织:谁在破坏规矩

“谁在破坏规矩?”是电影中弗兰克的一句经典台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组织都有规矩。对于贝尔德学校而言,如何才能培养出未来的领袖,规矩事关重要。在校长眼里,规矩就是让学生遵守纪律,就是服从指挥。而在查理心目中,规矩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良知,是不做告密者的人格约定,是不出卖同学的义气。在弗兰克的讲演中,规矩是灵魂的净化和升华,是做一个健全的人。

贝尔德学校的上上下下,都为这个学校自豪。所有人都有一个共识,就是要配得上贝尔德人的称号。长期的积淀,使贝尔德人变成一笔无形资产,连心地不算高尚的校长,也为贝尔德的声誉而骄傲。所以,校长对查理的要求,是从“遵守学校的规矩”出发的。然而,在校长身上,遵守学校的规矩,变成了对校长本人的服从。查理从他自己的道德信念出发,同校长产生对抗。于是,查理以及帮查理说话的弗兰克,在校长眼里都是破坏规矩的人。

对此,查理只能以沉默来反抗,而在校长眼里,这种沉默是固执,是不识时务。弗兰克作为外来人,则直接把矛头指向校长,指向学校。他的演讲如同雷霆,震耳欲聋。在弗兰克心中,规矩是用来培养善良心灵的,如果以规矩为工具来摧毁人心中的善良,那么这种规矩就狗屁都不是。所以,他的演讲才有了“恨不得拿火焰喷射器把这个学校烧了”的呼喊,才会痛骂校长以及出卖查理的同学是混蛋。在这篇演讲中有一个观点——人可以肢体有残缺,但心灵不能装假肢。灵魂被摧毁是不能修补的。规矩是对灵魂的维护,而不是对灵魂的摧残。

实际上,“心灵不能装假肢”,是组织文化建设中最值得重视,但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组织文化中肯定有许多成文的规范和不成文的习惯,这些统统属于规矩。问题是,这些规矩在制定和形成过程中,是否有利于组织核心价值观的实现,会不会同员工的全面发展造成冲突,并由此决定了组织文化的成效。许多领导人在实际工作中,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为了操作上的方便,往往会以“维护规矩”为名而扭曲规矩的价值取向。比如,用执行纪律的名义挟私报复,在冠冕堂皇的理由下“修理”员工。甚至还有可能是真诚地为了维护组织而这样做,但其后果是造成员工心灵的残缺,无形中扭曲了员工的行为准则。正因为如此,管理学的奠基人法约尔在论证组织中的纪律原则和公平原则时,特别强调“善意”和“公道”。他指出,应当在“纪律是军队的主要力量”这句箴言的后面再加上一句“纪律是领导人造就的”。因为前面的话能够使人尊重纪律但却会遗忘领导人的责任。“无论哪种社会组织,其纪律状况都主要取决于其领导人的道德状况。”

◎员工:操守信念和现实利益的艰难选择

规矩形成人格,而人格要靠员工的自觉恪守。人格教育来自多个方面和多种渠道。比如,电影中查理的贫寒出身,就对他的人格形成了重要影响。而他那些出身豪门的同学,家长所做的那些行为,包括以捐款利诱、以权势要挟等方式逃避学校对自己孩子的处分,也对那些孩子的人格有着重要影响。当然,学校的规矩是否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更具有直接作用。

近年来制度经济学的流行,使许多学者和经理都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制度方面,组织文化建设也不例外。这在一定范围内是合理的,有形的制度和无形的习惯会造成约束人们行为的“场域”,谁也无法回避。但是,有一点必须切记:人的行为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人从来是能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所以,人的自我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从逻辑上说,任何制度,其设计的初衷就是尽可能保持组织核心价值观与员工利益的一致性,以利益来调动和激发员工的创造性。但是,没有十全十美的制度体系,制度能够减少核心价值观与员工利益的冲突,却不能完全消除这种冲突。一旦有冲突形成,那么,员工的自我选择就起着决定作用。比如,企业的制度要求员工提高技术能力,学校的制度要求学生努力学习,然而,当出现了不学习技术、不掌握知识有可能获得更大的比较利益时(如受到的损害更小),选择就成为难题。

电影中的查理,面临牺牲自己上名牌大学的“前途”,甚至要遭到开除处分的威胁,选择了自己恪守的信念(这种信念也是学校培养的结果)。正如电影中弗兰克讲演所说的那样:“查理没有为自己的前途而出卖任何人。朋友们,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正直,这就是勇气,这才是未来领袖所具有的品质。他现在到了一个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一向知道哪条路是正确的,毋庸置疑,我知道,可我从来没走它,为什么?因为它太艰难了。轮到查理了,他选择了一条路,一条有原则、能成全他人格的路。”

管理中绝不能忽视这种个人的选择。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德鲁克曾经在谈到员工培训时才说:“真正的培训从来都是自我训练。”如果制度能决定一切,那么,把篮球比赛规则背得滚瓜烂熟就可以超过姚明。许多企业推进组织文化建设的措施,不过是类似于逼着姚明背诵篮球规则而已。真正的组织文化,必须建立在员工发自内心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努力上面。这种选择有可能会十分艰难,如果管理者不能给予这种正向选择以巨大的支持和动力,就会造成逆向选择。一旦逆向选择形成,对于组织的生命力来说,无异于得了癌症。

◎CEO:指挥权力和制度监控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角色——校长。在电影中,他是配角,但在现实管理中,他是主角。所以,这位校长更值得我们关注。

作为学校的CEO,校长有权执行学校的纪律,有权对违纪学生予以制裁。在电影中,把这个校长描写得有点像小丑,然而就其本质而言,他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只不过是一个有点人格缺陷的常人而已。但是,他手中执掌着权力。如果对他的权力没有任何制约,那么,查理的一切努力都是白搭,弗兰克的讲演也不过是煽情和控诉。可以断言,假如这个学校的校长是说一不二的“一把手”,那么,这个学校也就无法获得“未来领袖的摇篮”这种社会赞誉。

所幸的是,电影给这位校长没有授予法力无边的大权,而是有一套约束他的制度。校长也不能随意处分学生,处分要举行公开听证,由教员组成的纪律委员会进行投票表决。这种规定,就像美国的法官要受不懂法律的陪审团制约一样。所以,在这种制度安排下,校长的行为如果能够把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就能得到委员会的支持;而如果同委员们的良知相违背,就无法通过校长的提议。在电影中,是委员会制止了校长的偏失。对于校长来说,这未尝不是一种对他自己人格的补救。

当然,管理中如果完全以“性善论”作为制度设计的基础,就会走向柏拉图设想的“哲学王”统治。然而,现今有不少人的设计管理制度、采取管理措施时,往往以“性恶论”为圭臬,其结果是走向霍布斯的“丛林状态”。这需要引起管理者的警惕。以恶意揣测管理对象,而不是出于“是人都会犯错误”的善意防范,所能得到的最好效果也无法超过韩非和马基雅维利。

好的制度设计,可以在领导人称职时如虎添翼,在领导人出错时有效防范,在领导人不利于组织发展时形成不会造成震荡的更替机制,尤其是在领导人的失误造成重大损失之前能够提供救济途径。如何既要充分发挥CEO的积极作用,又能使CEO得到必要的监控,这不仅是公司治理结构所必需的,也是组织文化建设要考虑的。公司治理结构如果没有文化“场域”的无形配套,就有可能把治理结构变成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外来者:破坏性的建设和建设性的破坏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学校以外的人员对组织文化所能起到的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退伍老兵斯莱德·弗兰克。

学校的公开听证会上,突然来了这么一个桀骜不驯的不速之客,而且语出惊人,破口大骂。在校长看来,这无疑是来捣乱的,恨不得要堵住他的嘴。尤其是弗兰克对校长那种明显的敌意,那种不屑的语气,更增加了这种破坏气氛。

然而,弗兰克真是破坏者吗?他的慷慨激昂,他那过火的指责,其目的是维护查理的人格尊严不受伤害,为了使查理在走上社会后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而查理正是这个学校的产品。从这一意义上说,弗兰克是贝尔德学校组织文化的真正建设者,他是以貌似过激的方式,修补这个“未来领导人摇篮”上的裂痕。现实中不乏看到这种现象:当一个顾客对你的产品百般挑剔的时候,他正是这个产品最有可能的买主;而当顾客不再对你的产品发表意见的时候,你已经失去了这位顾客。所以,顾客的破坏性意见,正是公司的建设性源泉。

那几位纨绔子弟的家长也很有意思,他们按照自己的需要来改造学校的组织文化,即以金钱和权力诱导学校做出他们所希望的行为。如果学校接受了这种捐助和建议,那么,学校得到了金钱,却会失去学生的品质。这种表面上的“建设”对组织文化的破坏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学校做出让步,就意味着对不道德行为的纵容。久而久之,只会牺牲学校的声誉。

一部好的电影,可以看作是一种人生教科书。《闻香识女人》对于管理而言,可以从中看到组织文化的方方面面。如何能够保证组织愿景与核心价值观的一致,如何能够把员工内在的良知和正义在组织中发扬光大,如何形成对CEO的激励和约束,如何对待外来的赞助和批评等,都值得思考。当然,文学作品的特点就是见仁见智,没有标准答案。我们从电影中得到的管理启迪,也会因人而异。

电影佳句赏析:

♢如今我走到人生十字路口,我知道哪条路是对的,毫无例外,我就知道,但我从不走,为什么?因为太苦了!

♢什么都没有精神残废可怕,因为没有义肢可装。

♢如果一个人是坏人,并不是因为他本性有多恶,只是因为他的生命中积累了太多的坏。是的,世界上没有坏人,只有在痛苦中的人。

♢有些人一分钟内过尽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