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茀之书画作品解读
作为20世纪“浙派”中国画的领军人物之一,吴茀之先生擅长写意花鸟画,兼作山水、人物,同时在画史、画论、诗文、书法以及中国画教学等方面贡献卓著。他与潘天寿先生亦师亦友,志同道合,无论是在国立艺专时期还是在浙江美院期间,如果说潘天寿是中国画主帅,他便是名副其实的副帅。然而,对于他的艺术研究至今仍停留在一个比较初步的阶段,甚至几乎还是一片荒原,艺术市场以亿元标价潘天寿巨作,却疏漏了近在咫尺的吴茀之。
吴茀之(1900—1977)是世纪同龄人,生前孤傲不羁,20世纪30年代任上海美专教授,作品享誉上海滩;40年代在国立艺专被人追捧为“诗书画三绝”,才情和品行均被视为国画界的圭臬,与潘天寿情同手足,深受学生爱戴;五六十年代步入高峰却逢“文化大革命”,创作受阻,作品遭损。
纵观吴先生艺术生涯,大约可分为“攻传统”“重写生”“创个性”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三十岁前后直入传统,尤其深得吴昌硕精髓,几乎成为吴派守门人,直到被经亨颐、潘天寿提醒,作品务去“昌硕气”为止;第二阶段,“取经多方”之外,特重师法造化,走写生采集画材之路,五六十年代广采新题材,创造新技法,逐渐形成清新刚健、婀娜多姿的个人风格;第三阶段,历经世事沧桑,作品渐趋淳厚朴茂,老辣郁勃,个性更为特显,可谓人笔俱老,水到渠成。试以此三阶段观摩品鉴。
攻传统
吴茀之十分注重学习和继承传统。早年学蒋南沙工笔一路,二十二岁考进上海美专求学,深受吴昌硕画派的熏陶,开始专攻大写意,绘事日进。1924年上海美专毕业时,他的毕业作品是一幅五尺整张的中堂《牡丹水仙图》,此画已大变蒋南沙风味,其气局、笔意深得吴昌硕大写意派的精髓。许醉侯先生对此颇为赞赏,喜为题记:“凌波妃子湘江步,绝代天姿翠阁芳;富贵神仙如此艳,更谁一曲奏霓裳。吴君士绥画笔雄浑,气象高古,近法缶翁、上追复堂,兹以近作索题,为书二十八字张之。甲子长至节许醉侯并志。”校长刘海粟和王一亭先生等见此均致嘉许。毕业后,吴茀之赴苏州、淮安教书,于1929年回母校任中国画教授。
吴茀之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渐渐体会到:“单学一家易拘守,要取法乎上,贵在变通。”既要学哪家像哪家,深入堂奥,将其长处学到手,又要善于吸收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凸显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才能令人百看不厌。
这一学习中国画的真谛,也得之于经亨颐和潘天寿的提醒。当时吴昌硕为画坛盟主,威望极高,谁能得其皮毛,在大上海就衣食无忧,吴茀之对吴昌硕艺术的领悟又确实高人一筹,其作品受人追捧也很自然。有一次,吴茀之拿了几件作品向经亨颐先生求教。经先生是潘天寿就读浙江一师时的校长,工书画,他观看良久默不作声,神情沉郁严肃,最后坦率地说:“我认为你的这些作品,‘昌气’太重。做第二个吴昌硕有什么意思?今后不要去看吴昌硕的画,要画自己的画,写自己的字,立自家面目。”
牡丹水仙图
此后不久,吴茀之把经亨颐的这番话告诉潘天寿,潘天寿说:“我赞成这个意见。”于是两人共同回顾了中国画史中的有关事例,认为历代出人头地的画家,莫不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革新,如果只有继承而不革新,事物就不会发展了。他们谈到了扬州八怪强调“自立门户”,发挥独创精神。他们谈到李方膺自题诗:“铁干铜皮碧玉枝,庭前老树是吾师,画家门户终须立,不学元章与补之。”李复堂早年曾从同里魏凌苍学习山水,入清宫当内廷供奉时跟随蒋廷锡搞工笔花卉,之后从高其佩学习,到扬州后受石涛作品启发,他的大写意作品又多是师法徐渭的,可谓取经多方。同样,郑板桥主张向古人学习,“学一半,撇一半”,“师其意而不在迹象间”。金冬心善于画梅花,曾对画梅能手汪士慎和高翔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认为高翔所作的疏花与汪士慎的繁枝梅“各臻其微”,他在“不疏不繁之间”别开生面,创造出自己的梅花形象。黄慎从唐代书家怀素的草书中得到启发,将草书的笔法运用到人物画创作中,创立自己的风格。
他们决心以石涛、扬州八怪为榜样,追求各自独特的艺术个性,1932年与诸闻韵等五人组织的画会“白社”,就以此为指导思想。
吴茀之时常出入上海诸收藏家之门,鉴赏历代名画真迹,广取博采,转益多师,艺事精进。1931年作《紫藤图》,画中老干藤蔓气韵生动,超脱灵变,得青藤神髓;落墨淡雅清润,承石涛遗意;以双勾淡彩画紫藤花冠,潇洒闲逸,饶有复堂风采。在画右下边自题诗一首:“万花滴滴动飘摇,露气珠光映碧霄;可惜临风依老树,他年何处托春娇。”书法有汉隶、魏碑风范,托物言志,道取法多家、自辟蹊径之意。
他在1933年创作《蕙兰图》,深究兰之习性、特征、风神,为一束从山中携来的露根兰写照传神。用行楷法,笔法恬静,画面秀逸润含春雨,氛围营造馥郁可掬。此画借物抒情,认为空谷幽兰可以香称王,并不输于以色称王的牡丹,“怜花并自怜,谁为青眼客”,既直揭时弊,又作了真诚的赞美。潘天寿特于画上题诗两首赞赏,又跋曰:“茀之为蕙兰写照,得如此佳构,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者矣。可佩!可佩!可畏!可畏!”
他在1937年画的《墨牡丹》,更是淋漓跌宕,颇得徐青藤的神髓。1945年拟八大山人的山水轴,也笔墨神韵,惟妙惟肖。此时吴茀之的传统功力已远胜同道,为日后个人风格的形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40年代,他受聘国立艺专以后,尤其是进入五六十年代,开始对写生予以特别的重视。
紫藤图
蕙兰图
墨牡丹
盆菊图
重写生
吴茀之谓:“欲全其形,欲新其(境)界,非从写生下功夫不可。”他教学生重视写生,自己身先士卒,实践在先。他留下了许多课徒画稿、写生稿。他的对景写生不同于西画写生的造型写实,不要求毛发不差。他主张“自然性灵之表现,非斤斤于形相与色相之追求”,认为“吾国写生,写其生机,轻形似而重神似,实写生之更进一层”。
概括地说,吴茀之的写生观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外师造化,不忘“中得心源”。
吴茀之作画重天机逸趣,而不流于虚幻。他把作画的灵感与取法自然结合起来,对唐朝名画家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别有心得,并著有《论中国画写生》。他常去钱塘江观潮,以领略汹涌澎湃的气势;冒雪赴孤山寻梅,以寄托坚毅不拔的情怀;去农村写生四时景色,以追念田园勤作业的情感。凡一草一木,飞鸣潜游,都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必得它的天机神理而后用笔墨表现出来。例如,1961年吴茀之观赏西湖菊展归来,默写了一幅《盆菊图》,可以说是他即景生情、因情造境的精心巨构。题诗云:“殿秋谁莳千盆菊,不见南山亦壮观。”画面花繁叶茂,郁勃葱茏,笔墨飞舞,气度轩昂。1964年,吴茀之病后扶筇去植物园药圃观赏,并对各种药草进行写生,一些闲花野草因之而被写照传神。吴茀之在那段时间所作的《紫茉莉图》,虽不及牡丹艳丽,但是别具淡泊清新的意趣。他经常去雁荡山观飞瀑,登泰山看日出,临蓬莱望海市,上黄山赏奇松,领略大自然的神秀,开坦荡之胸怀,养笔墨之气韵。吴茀之搜集了许多山花野草、怪石奇松的速写素材,作为创作时的参考。
紫茉莉图
吴茀之兰竹谱
狂兰图
墨兰图
第二,既写生梅兰竹菊等传统题材,又寻找新题材,用新技法进行表现。
作为花鸟画大家,吴茀之对于传统题材烂熟于心,中晚年仍不断有新作问世。此类题材除了梅兰竹菊,还有松鹤、柳燕、猫蝶、牡丹等,对此吴先生说:“苟以极新颖之章法与生辣笔墨出之,何尝不能出奇制胜?”《蕙兰图》《狂兰图》,以及《墨兰图》均是如此。吴茀之是画兰圣手、画竹高手,他的《吴茀之兰竹谱》一出版即广受欢迎。又如《猫蝶图》,通常画家们以蝴蝶与猫作为主体,取谐音“耄耋”祈福长寿,此幅却以蝴蝶花代蝴蝶,又多一种含蓄。蝴蝶花摇曳生姿,色彩逼真生动,一只白猫跃上斜坡,静觅蝴蝶,但闻香气不见蝶,正是生疑一瞬间,意情生动,构思巧妙。画中诗句点题:“不知花影动,疑是蝶寻香。”妙得灵气,快慰人生。公鸡也是传统题材,《一唱雄鸡天下白》画上仅一只精神抖擞的公鸡,略去一切背景,造型生动,笔墨简练,亮点在其引吭高鸣的神态,令人恍闻“喔喔喔”的啼叫之声。构图至简,紧扣画旨,突出了“唱”字和“白”字的意境。
更有意义的是,吴茀之画了许多前人不曾画过或者很少有人画的题材。除了农家瓜菜,还有药本花草,如石斛、马缨花(合欢树)、大岩桐、大丽花、蓖麻、剑麻、仙人掌、桑葚等,均得心应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曾计划画一本一百种不同题材的花鸟画谱,生前已完成五六十种,皆取之于写生。
1955年,他与潘天寿带学生去雁荡山写生,回来后创作《石斛图》,形神皆备,甚为可爱,凡是见过鲜石斛的人均为之折服。
蓖麻是农作物,常人熟视无睹,罕有入画者,吴茀之却以四尺整张画《蓖麻图》,喜为传神写照。经妙笔勾染,其枝干茁壮,叶片茂密,果籽累累,色泽丰润,便觉不同凡响。尤其在石绿的果籽上,缀以几笔潇洒生动的洋红花瓣,画龙点睛,使通幅色彩更为鲜艳夺目。叶筋勾勒,奔放健劲,宛如草书,一鼓作气,跌宕不羁,多而不乱,妥帖生动。农家田园平凡之物,顷刻成了饶有诗情的写意之作,生发一股清新气息。
《桑葚图》画的亦是桑树普通的红果子,题材很新。桑树老干用笔转折多变,刚劲有力,墨法枯润适度,细枝落笔凝重,行笔迅捷,笔法寓有转笔之意,显得更为旺盛,细枝与老干长短、粗细形成对比。桑葚画得尤为精彩,用色明豁,用上了他自己创造的“积色法”。他从黄宾虹山水之积墨法得到启发,发展施于花鸟画用色上,以应写生花卉之需要。他把各种颜色有序、有理地层层叠加,却显得不脏不腻,艳而不俗,既丰富又明快,较吴昌硕用色又有发展。
猫蝶图
一唱雄鸡天下白
石斛图
蓖麻图
桑葚图
在运笔方面,他力避王一亭笔线过于直率之短,取吴昌硕的大篆笔意,而参以隶书、章草,乃至“扬州画派”的狂放,变吴昌硕速度稍慢的线条为稍快或快慢结合的运笔方式,在运笔节奏上起了许多变化,线条既苍劲老辣,又不失气势,出现了笔墨意蕴丰润郁勃的美感。
第三,从写生到创作,渐渐形成个人风格创造。
吴茀之云:“由此即景生情,即景造景,渐入创作而达化境不难矣。”
吴茀之与潘天寿结交长达半个世纪,两人的美术教育思想与艺术思想相同,在创作方面却又保持距离,坚持各自的艺术风格。潘天寿作画,立意构思,力求雄健而有奇致;吴茀之作画,立意构思,追求天机逸趣,而有生活情意。潘天寿的艺术风格偏重于理性,结构严谨端庄;吴茀之的艺术风格比较感性,灵变多姿。
吴茀之十分注重构图,深谙构图之宾主、气势、呼应、虚实、藏露、繁简、疏密、参差之要诀,擅长突破传统构图的成法成规而自发新意。他的《蔷薇雏鸡图》,是属于构图较繁的一类。一丛盛开的蔷薇自右向左倾斜,花枝茂密,却穿插得宜,又有舒展疏落之致。时值初夏,熏风习习,绿草如茵,一群雏鸡嬉逐于花荫深处,自得其乐。画面取高远幽深、动中取静的意境,令人心旷神怡,平中求奇,有先声夺人之气概。
他的《兰谷春深图》,笔墨精练,构图也不同凡响。这是一幅五尺对开宣纸的画面:在上半部,画着几丛花繁叶茂的春兰,自岩石分披而下;下半部三折流泉,自远而近弯曲奔泻而来,一经山谷磐石的夹阻而喷珠溅沫,让人感到淙淙之声不绝于耳;右边中部插入一枝翠竹与流泉照应,平添了层次感和含蓄感。最后在画幅的顶端落下长款:“空谷无人,水流花放,此种境界,非熙往攘来者所能梦见,漫以无声写之……”通幅布局显示了高远、深远的境界,气韵生动,于平淡中更见奇致。
蔷薇雏鸡图
兰谷春深图
凌霄花
创个性
吴茀之善诗文,其画上所题与画意相得益彰,位置高下、书款疏密均极讲究,熔诗书画印于一炉,且能时出新意。晚年所作常钤“打破常规”“宁作我”这两方闲章,以示衰年变法,从“不似之似”“无法之法”中力创新格。
1964年在莫干山避暑偶见门外凌霄盛开,他即兴吟诗:“门外垂垂花发,扶摇直上层楼。爱尔凌霄有志,何时破壁成虬。”在以此诗为画旨欲画一幅《凌霄花》时,他反复推敲构图,觉得倘若单画凌霄花,则为常见图式,难出新意;若以高墙配景,又恐为艺术界非议“景俗,不登大雅之堂”。最后,执意打破常规。“宁作我”,以大石垒成的高墙为背景,以衬托凌霄花“扶摇直上层楼”的郁勃风姿,画成在左下方钤“打破常规”一章,并寄寓画家对新中国成立十五周年的祝颂之意。此作富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在艺术上又别开生面。
吴茀之晚年已经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篱边斗大花图》可谓其代表作,不为古人成法所囿,超脱灵变,自出新意,淳厚朴茂,老辣郁勃。其牡丹大朵着色采用积色法,效果极佳。许多人临摹此画,往往无法企及,不得不佩服吴老的功力和创新精神。其实此画别有缘故,那时吴茀之得知潘天寿卧病医院,他借口治病,冲破监视,前往探望。不料次日忽闻寿先生噩耗,他为痛失良师益友而寝食不安,《篱边斗大花图》题缶庐诗句“老菊灿若霞,篱边斗大花”,借此告慰结交半个世纪的师友一路走好,寓意“寿先生您的未竟事业,茀之当挑起重担,自强不息、变革创新,艺术百花园中仍有一朵大花盛开着”。他后来创作的《松色不肯秋图》,也显示了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仿佛一种无声的抗争。《松色不肯秋图》正方形画面,画家用截取法,古松齐根截取,主干直通右上角,气势冲出画外,然后由左上倒挂虬枝和松髯,将气势拉回画面。神龙藏头露尾,松形不全而神完气足,气势磅礴又沉郁含蓄,令人回味无穷。另一幅1977年画的《螃蟹图》,尺幅虽然不大,但造型古拙,笔墨老辣,形神兼备。此乃画家沉疴不起的绝笔之作,故沙孟海赞曰:“笔力坚苍,豁人心目。”
(张岳健文,卢炘改写,作品品鉴文字亦同)
篱边斗大花图
松色不肯秋图
螃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