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画家佳作品鉴:吴茀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吴茀之(1900—1977)

吴茀之,现代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浙派”中国画主要代表人物。1900年4月26日生于浙江省浦江县前吴村,1977年7月26日在杭州逝世,归葬故里,享年77岁。

吴茀之初名士绥,字茀之,以字行,后改名谿,号吴谿子。其父申卿,晚清秀才,喜吟咏,能丹青;舅父黄尚庆,秀才,通经史,善书画。他幼承家学,读书之暇,常临蒋南沙、恽南田工笔范本,摹画花鸟、人物已能象形。1919年拜乡贤陈友年为师,习“四书五经”、《纲鉴易知录》等文史,在乡里有“三绝”之誉。1922年考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从吴昌硕、王一亭大写意画派,多有受益。1924年,他的毕业作品五尺中堂《牡丹水仙图》,赢得主课老师许醉侯和校长刘海粟及王一亭、潘天寿等人嘉许。从此,与潘天寿师友相交,切磋画艺,情谊相得。1925年毕业后,先后任教于苏州第一师范和淮安中学。1928年得经亨颐题写书名的《茀之画稿》出版,刘海粟题“超逸高妙”勉之。1929年回上海美专任中国画教授。1932年春,与潘天寿、诸闻韵、张书旂、张振铎组织画会“白社”,从事诗、书、画的研究和创作,在沪、苏、宁、杭等地办画展、出画册。他还参加由经亨颐、何香凝创办的艺社“寒之友”,常与潘天寿出入上海大收藏家之门,赏鉴历代名画真迹,眼界大开,艺事日进。在教学中,他既作画示范,又阐明画理与画法,颇受好评。抗战爆发后,吴茀之在沪积极参与举办古今书画展,为捐募救国基金不遗余力。1939年,受潘天寿之邀赴昆明任国立艺专教授。1941年,在福建省立师专艺术科任教授,与包笠山、黄寿祺等结“岁寒”之盟研习诗文。1944年,至重庆磐溪国立艺专任国画科主任,与潘天寿、林风眠、谢海燕、李超士、李可染等会聚。抗战胜利后,随国立艺专返杭。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承担民族绘画研究室和彩墨画系教学工作。1959年,任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分会副主席等职。

吴茀之擅长写意花鸟,兼作山水、人物,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他与潘天寿、黄宾虹、诸乐三等共创现代美术院校的中国画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书画人才,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但个人在艺术创造上达到了高新境界,而且在教学实践中为现代中国画教学奠定了基本格局。吴茀之说:“我们是中国人,当然热爱我们智慧的祖先辛勤劳动所创造的,并几千年来一直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传统绘画,尤其我们是以国画为终身事业的人,不但热爱它,同时还要把前人积累起来的理论知识加以整理与研究,作为我们的指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它,热爱它,适当地吸取外来营养,继往开来,推陈出新,为祖国的绘画艺术放一异彩。”他从事美术创作和教育五十余年,著书立说甚丰,著有《中国画理概论》《中国画十讲》《国画教学法》《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用色问题》《画微随感录》《吴茀之题画诗存》,以及多种个人书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