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不美丽不足以称女神
——悦纳自己,绽放独一无二的魅力
林徽因:人间四月有情天
有人说,做女子当如林徽因。的确,在近现代史上,没有哪个女人能像林徽因那样,活着的时候,有那么多人围绕在她的身边,离开后还有更多的人关注她的故事。她是完美女神的标杆,是让人仰望的女子,更是一个传奇。她早已隔着烟波岁月,隔着那些男子的深情,成为书页中的一个剪影。
如果一百个人来问我完美女神的标准,那么我一百次都会回答说是林徽因。是的,她是一个传奇,是只能让人仰望的女子。
外貌是女人不可或缺的资本
林徽因是那个时代公认的“民国第一美人”,清丽的容貌,良好的教养,得体的举止,优雅的气质,渊博的知识,既秉有大家闺秀之风度、江南女子之秀气,又有着中国传统女性所稀有的独立精神和现代气质。她美得清冷,美的没有丝毫的瑕疵,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就如她自己的诗歌:“你是人间四月天。”见过林徽因,能不为之倾倒的男性恐怕并不多,就连女人也会由衷地赞叹。有人曾问冰心:“林徽因与陆小曼谁更美?”冰心回答说:“林徽因俏,陆小曼不俏。”王贵祥在《林徽因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中也讲到一个美国女孩心目中的林徽因是“一位高雅的、可爱的姑娘,像一件精美的瓷器。”
林徽因的美是公认的,和梁思成一起在美国留学的同学也说:“思成能赢得她的芳心,连我们这些同学都为之自豪,要知道她的慕求者之多犹如过江之鲫,竞争可谓激烈异常。”
林徽因知道自己的美,也懂得享受自己的美。林徽因的堂弟林宣说过一件趣事:“林徽因常常在晚上写诗,还要点上一炷清香,摆一瓶插花,穿一袭白绸睡袍,面对庭中一池荷叶,在习习的清风中酝酿佳作。我姐对自己那一身打扮和形象得意至极,曾说‘我要是个男的,看一眼就会晕倒’,梁思成却逗道,‘我看了就没晕倒’,把我姐气得要命,嗔怪梁思成不会欣赏她,太理智了。”奥黛丽·赫本说:“外貌是女人不可或缺的资本。其实两个人聊得再投机,见面之后,还是外貌决定一切。外在决定两个人在一起,内在决定两个人在一起多久。”
法国巴黎著名的形象设计师萨克拉斯也曾说过:“我们看到一个人,最初的印象从他的体貌、服饰上获得,而对人物内在的素质美,要用时间来检验。所以从外表来看,体貌和服饰首先体现出一个人的美。”
由此可见,形象在社会生活中会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控制和左右着周围人对我们的态度。倘若林徽因没有姣好的面容,风流诗人徐志摩还会那么狂热地迷恋她吗?即便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一个十几岁的女子除去青春的活力,恐怕就是容貌不凡使然吧。
在今天这样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女人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时又被利益驱使着,犹如急流中团团旋转的浮萍。而在此时此刻,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认真地树立起自己的好形象,那就好比给自己的人生打造了一块金字招牌,不仅能让你获得美丽,还能让你在风高浪险的生命历程中更加优雅从容。
拥有美丽,更要绽放美丽
林徽因是美丽的,那个时候极富代表性的清纯短发,永远神采奕奕的双眸,仿佛被精心雕琢过的五官,永远荡漾着的笑靥面颊,还有半袖短衫与黑色绸裙的典型民国女性的着装,构成了她清逸的鲜活形象。
当然,林徽因的美丽不仅仅在于他外表的清丽,更在于她思维的活跃性:独具一格的见识、清新的文风和她那非同寻常的智慧。所以,林徽因的美丽是绽放着的,是超越了其年龄的,是永存于世人心间的。是那种超脱尘世的,极富有灵性的,也是极富有人格魅力的美丽。
只要是女人,都想拥有美丽,美丽是一个古老而有活力的词语,永不过时。但古往今来,多少美丽的女子获得了幸福?多少美丽的女子自在地绽放了自己的美丽?又有多少美丽的女子将自我葬送在美丽之上?可以说,像林徽因那样在绽放自己的美丽中收获幸福的女子是极少数的。
美丽是一种资产,但驾驭不了美丽反而会为它所累。“红颜薄命”这个词语并不是凭空捏造的,很多美丽的女人因为过分倚重自己的外貌,从而荒废了青春,透支了幸福,甚至由于不懂得分辨情感或者被慕名而来的感情冲击到,到头来身心俱疲。还有的女人不能从容地接受美人迟暮的事实,在美丽褪色之时却又不甘心被冷落,把自己折腾成了美丽的怨妇。所以,恰到好处地绽放自己的美丽却是需要一些智慧的,唯有拥有饱满的精神才能真正支撑起自己的美丽,才能持久地维持美丽的色彩,才能让美丽具有永不变质的吸引力。
所以,美丽并不是浓妆艳抹,也不是花枝招展,而是懂得装扮自己,使自己的秉性气质相协调,做到内在与外表相统一。但这并不是说美丽不需要外在装扮了,一身靓丽的衣服,一个时尚的包包,一双美丽的鞋子,一件精致的配饰,都是绽放美丽的方法,这些往往是我们个人自信和修养的外在流露。
在那个几乎没什么色彩的年代里,一个女子,吸引了一个最具浪漫气息的诗人,一个最优雅的哲学家和一个最理智的建筑学家。林徽因的美丽,几乎达到了人生的极致。虽然她的美丽期限并不那么长,但却拥有了丰富充实的过程,叠加在她身上的幸福恐怕是任何女子都不能比的。
林徽因在诗歌《莲灯》中说:“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枝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地捧出辉煌。”无疑,她是绽放美丽的高手,她把哪怕是“那一剪光”,“也要它骄傲地捧出辉煌”,她把美丽最大化地绽放出来,给了它足够的关照与空间。
美丽是需要绽放的,这一点可能很多人都不怀疑。绽放自己的美丽,起初源于看到自己的美丽,认可自己的美丽和欣赏自己的美丽。
诚然,所谓美丽并不是指漂亮的面庞,面相要好自不必说,但让人心悦诚服的美丽还需要一种内在气质的修炼和持久知性的支撑。
林徽因往自己的美丽里注入丰富的“血液”,她的智慧、灵性、优雅等,都成了美丽的元素。她的美丽是一种姿态,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对自我和她所生活的世界的肯定与赞赏,她在她的有生之年绽放出了生命中全部的美丽,活出了完美的自我。
在这世上,恐怕没有哪个女子不想自己是美丽的,也恐怕没几个女子不希望通过绽放自己的美丽来留住男人的心,虽然不至于成为让无数男人膜拜的“万人迷”,但至少让心爱的男人在下雨的时候能够为我们撑起一把伞,天冷的时候能够送给我们温暖,让他懂得呵护、疼爱我们。
美丽是女人的专属配置,每个年龄段都可以绽放我们的美丽,透过美丽晒出女人的高贵与优雅,晒出丰富的内心,细腻的感情和优雅的气质。
如果鲜花是用来看的,女人的美丽就是用心来品味的。美丽女人的身上一定有一种属于自己的味道,这种味道是我们个性的标志,总是给人以独到的回忆而令人回味无穷,就像一本内容丰富的书,让人越看越上瘾,越读越有趣,越品越有味儿。
修养是女人最美的容颜
在同代人的记忆中,林徽因的美犹如传奇。20世纪30年代,金岳霖曾题“梁上君子,林间美人”的对联赠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但林徽因的容貌绝对不是天下无双的,她的智慧也绝对不是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女人世界的旷世奇葩,但唯有她,让大诗人徐志摩想念一生,让梁启超之子梁思成宠爱一生,让大哲学家金岳霖记挂一生,也不知让多少后来的男子仰慕着。也只有她,美出了一个时代的神话。
林徽因能如此从容地行走在世间,可不只是因为她是个大家小姐,也不只因为她绝代姿容,更不只是因为她写了那几句流传甚广的诗篇。她为中国的建筑做的学术和实业上的贡献,通通无愧于那天赐的恩宠与无上的膜拜。她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主要设计者之一,还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图案的主要设计者之一,且为抢救民族工艺品景泰蓝做出了不懈努力。
由此可见,林徽因虽美,但却不是花瓶。她的容貌也绝对不是仅有姿色而已,更多的还是有一种内在气质的流露。
天赋的容颜是一道最容易消逝的风景,无情的岁月在夺走女人那面如桃花的容貌的同时,也会在那张曾经漂亮的脸上烙下岁月的痕迹,而存留下来的正是生命中最本质的内容——内在修养!极致的女人除了美貌还要有素养和内涵,内在的素养和内涵是女人不会改变气场源,并且它能够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沉淀精华,去其糟粕。林徽因的美丽绝代风华与不变容光正是来自于自身的内涵与修养。
青春年华的林徽因容貌清丽,结婚生子后的林徽因也依旧是容光不变。郭心晖女士如此形容林徽因的外貌穿着:“1932年或1933年,林徽因到贝满女中为我们讲演‘中国建筑的美’。她穿的衣服不太多,也不少。该是春天或秋天,当时这类活动一般都排在上午,在大礼堂。我们是教会学校,穿着朴素,像修女似的。见到林徽因服饰时髦漂亮,相貌又极美,真像是从天而降的仙女。林徽因身材不高,娇小玲珑,是我平生见的最美的女子。她讲话虽不幽默,却吸引人。当时我们似乎都忘了听讲,只顾看她了。”
在《人们记忆中的林徽因》中也有记录。女教授全震寰先前曾听过林徽因讲课,她在书中说:“林徽因每周来校上课两次……谈笑风生,毫无架子,同学们极喜欢她。每次她一到校,学校立即轰动起来。她身着西服,脚穿咖啡色高跟鞋,摩登,漂亮,而又朴素高雅。女校竟如此轰动,有人开玩笑说,如果是男校,就听不成课了。”
当时的林徽因正值而立之年,风姿绰约,如果单靠外貌恐怕难以给人留下如此印象了。
作家赵清阁描述中年的林徽因:“林女士已经四十五岁了,却依然风韵秀丽。她身材窈窕,穿一件豆绿色的绸晨衣,衬托着苍白清癯的面色,更显出恹恹病容。她有一双充满智慧而妩媚的眼睛,她的气质才情外溢。我看着她心里暗暗赞叹,怪不得从前有过不少诗人、名流为她倾倒!”
林洙在《困惑的大匠梁思成》中说:“我承认一个人痩到她那样很难说是美人,但是即使到现在我仍旧认为,她是我一生中所见到的最美、最有风度的女子。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美感……她的眼睛里又怎么能同时蕴藏着智慧……感受到的则是她带给你的美,和强大的生命力。”林徽因的内在修养与美貌,使她成为人人心中的“女神”,连梁思成第二任妻子林洙也为之折服。
显然,林徽因的容貌随着她的成熟,越来越多的是她内在气质的流露,因气质而生出无限的亮丽与光彩。内涵美是女人最主要的美,开阔的胸怀,绝顶的聪明,优雅的谈吐,出众的才华,丰富的阅历,给他人一种大家风范的从容、宁静、和谐之气,这样的美来自心灵深处发出来的光辉,照耀着自己身上的每一个细节之处,虽然不一定会惊艳四座,但犹如温泉温润了旁人,于无形间获得了美的体验。林徽因的美就是这样一种大度的美。
女子凭着一张俊俏的脸可能会赢得他人的赞叹,但如果缺少了内在的修养,就很难让自己的形象达到一定的高度。时间可以扫去女人的容颜,却扫不尽女人经过文学熏陶及自我修养的积淀。女人最极致的美丽是经过岁月的洗礼成就的修养和智慧,就像醇厚的美酒一般,甘醇扑鼻。
记住:修养是女人最美的容颜,它能让女人永远美丽,永远焕发着魅力的光彩。
才气与气场是阅读喂出来的
一代才女陈衡哲之妹陈衡粹在《我见过的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中提起初见林徽因的情景,那是1930年春夏之交,在香山上,那“惊鸿一瞥”让她至今念念不忘,她这样形容见到林徽因时的震惊:“有一天同一位朋友上山游览,半山上一顶山轿下来,我看见轿子里坐着一位年轻女士。她的容貌之美,是生平没有见过的。想再看一眼,轿子很快下去了。我心中出现‘惊艳’两字。身旁的人告诉我,她是林徽因。用什么现成话赞美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等都套不上,她不但天生丽质,而且从容貌和眼神里透出她内心深处骨头缝里的文采和书香气息。”
只有加上了世代的书香,如花容颜才演变为绝代的风华。正如萧乾夫人、著名作家文洁若在《才貌是可以双全的——林徽因侧影》所说的一样:“林徽因是我生平见过的最令人神往的东方美人。她的美在于神韵——天生丽质和超人的才智与后天高深的教育相得益彰。”
著名作家林清玄就曾在《生命的化妆》一书中写到,女人的化妆有三个层次,最高的层次是让自己变得博学多识、品位高雅。而做到上述要求,唯一的途径就是多读书、多思考,用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但凡优秀的女子,一般都有着良好的幼年教育,长大后,拥有一定的文化意识,所以才拥有日后旺盛的才气与气场。林徽因的美,正是源于她浓浓的书香气息。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与见识,会改变人的一生。林徽因能有如此广博的见识,如此精彩的人生,与她曾留学欧洲的经历也息息相关。
1920年春,林徽因随父亲远赴欧洲。父亲林长民告诉女儿:“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这是林父对女儿的期望。
林徽因坐在去欧洲的船上,面对大海,她有生以来首次扩大自己的视野,世界的宽广令她胸襟大开。
抵达欧洲之后,天资聪慧的林徽因源源不断地汲取来自异域文明中的文化养分,扎实的英文功底使她能轻松翻看英文书籍。与英国人沟通之余,也能自由地阅读,她研读萧伯纳的剧本,并逐渐领略到欧洲文学的真谛。
吸纳不同国家文明的结晶,的确能够延展我们的思路,培养更科学的思维方式,为我们待人处世、考量世界提供了更多的参照。
后来,林徽因考入了爱丁堡的圣玛丽学院,在这之前,父亲为她雇了两名教师辅导她英语和钢琴,所以在这所学校,她的英语口语更加娴熟、纯正了。同样是在伦敦,受女建筑师的影响,林徽因确立了投身于建筑科学的志向。
徐志摩在欧洲遇见林徽因,虽然当时的林徽因才年方十几岁,但是读过很多书,她能和他一起谈论文学,甚至是外国的原著,这令他感到很吃惊。的确,当时的林徽因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超出了同龄人很多倍。当徐告诉林徽因他最喜欢的诗人是拜伦、雪莱和济慈时,林徽因居然能立即用英语背诵出他们的诗歌来,这也可能是徐对她产生浓厚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林徽因的父亲说,林徽因的博闻强记令人惊异,无论是济慈、雪莱,还是勃朗宁、叶赛宁、裴多菲、惠特曼……在以林家为中心的小文坛上,如果有谁记不住、背不出的诗句,林徽因都能准确无误地背出来。当她用英文朗读诺贝尔奖获得者、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这首诗时,在座的陈岱荪、金岳霖也被感动得泪流满面,可见其阅读功底之深厚、感染力之强。
罗曼·罗兰说:“书让女人变得聪慧,变得坚韧,变得成熟。使女人懂得包装外表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滋润。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还有人说:“世界有十分美丽,但如果没有女人,世界将失掉七分色彩;如果没有读书的女人,色彩将失掉七分内蕴。”
读书,爱书,并且在书中品味生活的女人,一定怀揣着一个梦想,即使她平凡只是一棵小草,她仍能创造自己生活的乐园,让自己的天空永远有蓝天白云,鸟语花香,因为她们心中有永不失去的梦想。
才情是一件穿不破的衣裳
在文学领域里,漂亮的女作家的确不多,林徽因便是其中一个。而林徽因却没有让自己的容貌成为自身唯一的资本,而是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大脑,戴着智慧的翅膀,飞上人生的巅峰。
林徽因不但是公认的美女,更是公认的才女。20世纪30年代,20岁的林徽因以才貌双全闻名于北京上层文化圈。她虽然是学建筑的,但业余创作的文学作品却是具有专业水准的,其范围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个领域,在京派作家圈中声誉鹊起。
林徽因的才情不仅仅在这些方面,她所涉及的领域极广。1927年,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她亲手为自己设计了一套结婚礼服,这件礼服一反常规,基本摒弃了西式服装的元素,以不合常情的大胆想象,塑造出古雅、浓郁、特异的东方风格,极具古典的东方神韵,一时间万人侧目,让人过目不忘。美是超越国界、不需要语言的,林徽因的结婚礼服就吸引了大批的加拿大新闻摄影记者。
服饰,在林徽因那里,是一种文化。与身穿旗袍,并为自己设计具有东方神韵结婚礼服的林徽因相比,身穿西服、摩登漂亮的林徽因又别有一番风情,林徽因就是如此奇妙,在她的身上,现代与传统,西方与东方,就这样奇妙而和谐地结合起来了。
林徽因自己,也曾尝试研究中国古代的妇女服装。1925年,留学美国的闻一多策划创办一个内容包括各种艺术门类的杂志,拟取名《雕虫》或《河图》,拟订的四期目录中,向林徽因预定的稿件就有三篇,分别为《帕敷罗娃的艺术》《帕敷罗娃舞蹈摄影》以及《中国妇女服装问题》,(闻一多致梁实秋信,《闻一多全集》)闻一多的杂志最后不知踪影何在,林徽因的《中国妇女服装问题》一文也难现庐山真容。
除了文学建筑服饰领域外,林徽因还涉足演艺行业,她曾主演了当时观众为之轰动的武侠影片《火烧红莲寺》及《啼笑姻缘》、《空谷兰》等名片。虽然1955年4月1日她病逝于北京,但她主演的《木兰从军》在新落成的沪光大戏院却连续客满三个月。如果是专业的演艺演员,达到如此奇效,已是不易,更何况只是一个建筑学家、诗人、作家,她的才艺有一种宽度上的深度,挚友金岳霖上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一点都不夸张。
汪曾祺这样称赞林徽因:“她是学建筑的,但是对文学的趣味极高,精于鉴赏,所写的诗和小说如《窗子以外》、《九十九度中》,风格清泠,一时无二。”林徽因在1921年开始发表新诗,后来加入新月社,被胡适誉为“中国第一才女”。林徽因的文学作品加起来不过10来万字,但这仅有的一点东西,按后人的评价,“几乎是篇篇珠玉”。林徽因自己写的不算多,但她的写作必是由她心坎里爆发出来的,不论是悲是喜,必须是觉得迫切需要表现时才把它传达出来。
冰心提起林徽因,开口就说:“她很美丽,很有才气。”在众多的赞誉中,颇值回味的是张幼仪对林徽因的评价,当她知道徐志摩所爱何人时,曾说“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简单的一句话道尽张幼仪的半生辛酸,却也无意中点破林徽因之所以为人所赞赏的真正原因。
显然,林徽因是个既有容貌又有智慧才情的女子,在她的一生中,没有人能够轻视她的存在。甚至林徽因的早逝,也留给同辈亲友惘然的失落,因为她的离去,也预示着他们最具创造力的黄金年华的结束。用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对母亲的评价来形容,林徽因“算得上是一位多少带有一些‘文艺复兴色彩’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识和才华——文学的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东方的和西方的,古代的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们所说的‘修养’。而是在许多领域都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
谤语云:“才情是穿不破的衣裳。”这里的“衣裳”既与风度美息息相关,更与知识内涵分不开,女人最漂亮的“衣裳”是那件外表靓丽且质地优良的才情“外衣”。
有才情的女人,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什么身份,是否富有,她们都会从言谈举止间透露出自己优雅迷人的气质和风度。才情女人的优雅举止令人赏心悦目,她们待人接物落落大方;她们时尚、得体,懂得尊重别人,同时也爱惜自己。
林徽因是一位世人公认的才女,模糊却又让人充满“美丽的想象”。但林徽因的一生,却如耀眼的星星,在历史上留下亮丽的光彩。
才情是女人的第二张脸,你可以长得不漂亮,但不可以没有才情。
记住:青春易逝,唯才情不衰。
有诗意的女人更令人神往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鵝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这首诗是林徽因的经典诗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诗也是新月派诗歌的杰出代表作,此诗玲珑剔透,意象错落有致,得到了著名诗人卞之琳的好评:“并非形上的诗,不外露的诗。”
梁思成说:“人家讲‘老婆是别人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但是我觉得‘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少女时代起,林徽因已经是颇有名气的诗人,费正清说:“她是具有创作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着迷人的魅力,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都围绕着她转。”能有如此的魅力,光凭清新亮丽的相貌是断断不可能的,才华才是她傲然屹立于众人之上的最大资本。
无论何时何地,有才华的女人相较于无才华的女人来说,更受欢迎。一家网站曾做了一次关于“你是否喜欢有才华女人”的调查,结果显示:26%。的人觉得会有压力,42%的人觉得佩服,32%的人觉得有成就感。由此可见,大多数男人更喜欢有才华的女人。
有的女人会说,男人不是喜欢“傻”女人吗?要知道,傻女人并不一定是真傻,而是她们更善于灵活地运用装傻的艺术罢了:在无关紧要的小事面前,装聋作哑、故意装傻;在触及原则的问题上,则运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化解矛盾。
细数那些相貌、身段皆标致的女子,更让人无限神往的无不是有着非凡的才华。比如班昭、蔡琰、薛涛、谢道韫、鱼玄机、严蕊、李清照、朱淑贞、董小宛、柳如是、秋瑾等,她们腹有诗书才华,将自己的名字化作不变的永恒,流传于世。
天下美好的事物都有令人赏心悦目的一面,而单纯的“美”不是悦目,“才”才是让人觉得最赏心的。聪明的女人,懂得用有智慧的头脑去开拓属于女人的那半边天,用才华来编织自己的锦绣人生。
才华可以吸引男人的心,因为有才华的女人往往懂得如何生活,如何给平淡的生活增添情趣,而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往往缺的就是那点小情调。如果我们可以让男人留恋我们的才华,他当然也会留恋我们的人,如果我们的才华再提升一点,他会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呵护我们。
没有哪个女人不希望自己被男人好好地宠爱的,只是我们必须学会如何装扮自己的与众不同。有才华的女子,总能给人以神秘感,仅仅是看到她们的才华,就足以产生强烈的期待,令男人神往了,更不用说引得多少男人倾倒和爱慕了。
相貌会随着年华而老去,而才华则不然,才华只会随着使用得越来越多,会变得越来越精,越来越纯熟,绝不会随着时光流逝而消失。倘若我们在言谈举止之间、一颦一笑之中都充满了女人味和诗情画意般的温馨,岁月不但不会夺去我们的光环,还会给我们更多的馈赠,它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的光彩。
所以,我们要学会用才华诠释女性的魅力,为我们的温柔妩媚平添些许才气,展示我们独有的风韵。
学识,是女人最好的门面
在丈夫梁思成的眼中,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她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可见,林徽因有着渊博的学识。
林徽因的学识体现在很多方面,她不但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睿智的评论家,风趣的沙龙演说家,思路严谨的教授,思想活跃的知识分子,更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建筑学家。
投身建筑之后的林徽因,在设计和测绘方面也多有建树,与梁思成一起完成了许多建筑学著述。虽然穿着窄身旗袍、体弱多病,但她爬起古建筑穹顶来却根本不成障碍,金岳霖到他们家去,常常看见林徽因和梁思成爬在自家屋顶上,为野外测绘练基本功,老金当即作了一副藏头联:“梁上君子,林下美人。”嵌了这夫妇二人的姓氏,上句打趣梁思成,下句奉承林徽因。梁思成很高兴,林徽因却不以为然,“真讨厌,什么美人不美人的,好像一个女人就没有什么事可做,只配作摆设似的!”
事实上,林徽因怎么可能是摆设?在她的“客厅”里,以她为中心,聚集了一大批当时中国的一流文化学者,除了大诗人徐志摩和在学界颇具声望的哲学家金岳霖,还有政治学家张奚若、文化领袖胡适、美学家朱光潜、经济学家陈岱孙、国际政治问题专家钱端升、物理学家周培源、哲学家邓叔存、社会学家陶孟和、考古学家李济、作家沈从文和萧乾等,她被人仰慕着,簇拥着,“粉丝们”好像都倾倒在她的魅力里。
女人的学识,确实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杀伤力”,它是一把精神利器,令人“臣服”。在林徽因家客厅的著名沙龙里,任何“谈笑有鸿儒”的对话,林徽因都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就连梁思成和金岳霖“也只是坐在沙发上吧嗒着烟斗,连连点头称是”。能有如此功力,的确非学识渊博的才女莫属。
曾经的沙龙客之一萧乾回忆说:“她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别说沈先生(沈从文)和我,就连梁思成和金岳霖也只是坐在沙发上吧嗒着烟斗,连连点头称是。徽因的健谈绝不是结了婚的妇女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我后来心里常想:倘若这位述而不作的小姐能够像18世纪英国的约翰逊博士那样,身边也有一位博斯韦尔,把她那些充满机智、饶有风趣的话一一记载下来,那该是多么精彩的一部书啊!”
细细想来,林徽因能够在那个时代在她所能衍射到的圈子里“呼风唤雨”,是因为她有“东西”,她的脑子里有“东西”吸引着一干才俊学者。
的确,学识是女人最好的门面,它能令你谈吐不凡,让所有的话语从你口中说出来,如同春雨般沁人心脾。不论何时、何种场合,女人都可以依据自己的知识,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独到的见解,像林徽因一样成为驾驭话题的高手。当别人不知如何解决问题时,还在挖空心思时,你已经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积累,快速辨明问题、解决冋题了。
丰富的学识不仅会使女人变得很独立,很有主见,还会在美貌的基础上,使女人平添几分柔情和典雅。另外,女人的学识还是优秀男人的巨大财富,林徽因成就了梁思成,也以“太太的客厅”为中心,滋润了很多文人雅士的心田,给了他们成功时的激励和心灵受伤时的抚慰,值得他们用一生去珍藏。
当然,学识并不仅仅是饱览诗书、满腹经纶,它是女人一种内在的气质,是女人们在生活细微之处的智慧和美丽的展示。
《荀子·修身篇》说:“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有学识的女人首先拥有明辨是非的观念和辨别善恶的能力。如果一个女人是非不明、不知好坏、不辨邪正,当然没有智慧可言,自然也不是真的有学识。
“世事洞明皆学问”,真正有学识的女人是通达事理的女人。有些女人比别人懂的东西多,却养出了一颗傲慢刻薄的心,到最后只知书本知识,而不识世间人情,甚至自恃有些小聪明,做些无理违情之事,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害了自己。
一个人的学识,除了先天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养之外,大部分是靠后天环境养成的,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林徽因的学识也秉承了父亲的很多基因。其父林长民是民国初年知名的逸士和政客,少年时的林长民在林氏家塾中读书,得闽中名士林纾的真传,同时也获取了最初的西学知识。林长民曾为苦学英文和日文而放弃科举考试,为此林徽因的爷爷林孝恂还为他请了两位“洋老师”,此后赴日留学,就读于早稻田大学预科及大学部政经科。他自己就是个学识渊博的才子,因此对林徽因更是寄予厚望,要将毕生所学及先进观念都传授给她。
总之,女人若徒有美丽的外表,不过是个空壳而已,没学识的女人,她的美丽也是苍白无力,没有生气的。有学识的女人,她的美才是立体的,鲜活的,经久不衰的。所以,最极致的女人,都懂得让学识在自己身上闪现出睿智的光芒,做一个有门面又体面的知性美女。
修炼出女人独特的魅力
美国著名女诗人普拉斯说:“魅力可以开颜消怒,可以愉人悦己,它如丝细腻,如光闪耀,难以捉摸,经久不灭,让每一个拥有它的女人都能品性无双。”那么什么是魅力?《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魅力”的解释是:魅力是一种“很能吸引人的力量”。简单说来,魅力其实就是一种吸引力,是一种引人注目,让人爱慕的力量。
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可以常常见到这样的女人,她们的相貌并不出众,但是给人的感觉却非常干净、舒服和透亮。与她们在一起交谈,你会不由自主地被她们吸引,好像她们的眼睛是一汪深秋的碧水,任何杂质落入其中,都会被消解得无影无踪。她们的安静,她们的优雅,简直让美丽显得轻浮,让高贵看着笨重。她们低调奢华,锋芒内敛,却可以轻易让那些年轻漂亮的女孩子黯然失色,让所有见到她们的异性为之手舞轻狂,为之弥足深陷……这就是魅力的力量。
林徽因向来是一个圈子的中心,不管是远远向往着的粉丝,还是登堂入室步入她的“太太的客厅”的来客,我们所能看到的画面,总是一群男粉丝围绕着她,用柔和的目光仰望着她,像绿叶一样烘托着她这朵倾城倾国的红花,而如众星捧月般的景仰使她愈发显得婀娜多姿,楚楚动人。
林徽因的生活圈子里,随便甩出一个名字都令人目眩:梁启超、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胡适、沈从文、张奚若、费正清、周培源……这些有着别样才情和赫赫成就的男人,与她非亲即友,却终生对她推崇备至。
那么林徽因究竟有何魅力,让一众才子名士追随左右呢?现在的人每每提及林徽因,最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无外乎两点,一是她的美丽与才情,二是她近乎传奇的爱情故事。
林徽因的魅力的确与出众的容貌有关。精致的五官,匀称的身材,温婉的发型,得体的着装,独具东方韵味的气质,又兼西方美女的摩登。不能说魅力与美丽无关,美也是魅力的一部分,美丽的女人可以很有魅力,但有魅力的女人不一定很美,这是我们都知道的道理。
林徽因的魅力也源于她的才学。她读过旧式学堂,留过洋,在旧的土壤中出生,又接受了西式教育,横跨文理,在科学与艺术之间徜徉。有人将梁思成与林徽因,钱钟书与杨绛,吴文藻与冰心,沈从文与张兆和合称“民国四佳配”。傅斯年评价林徽因:“今之女学士,才学至少在谢冰心辈之上。”当时既有人将林徽因、庐隐、冰心合称“福建三才女”,还有人将她与张爱玲、萧红、石评梅合称“民国四才女”。这都是对林徽因才学方面的高度认可与肯定。
林徽因的爱情故事也颇为传奇,围绕在她身边的三个男人,他们纠结着她一生的美丽与哀愁:一个与她比翼双飞,成就“梁上君子,林下美人”的佳话;一个因她而亡,成就诗坛金童双璧的凄美绝响;一个则为她终身未娶,演绎民国末世的爱情传奇。绝代佳人林徽因与她的三个男人,不须虚构,不须流言,已经是世间绝版的佳话。
实际上,美丽的容颜,旷世的才学,传奇的爱情都不是林徽因最为吸引人的地方,林徽因最大的魅力来自于她高贵的格调。林徽因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负、从不妥协的人,在她的身上,不仅体现了美,还体现了力。
1929年,林徽因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耶鲁大学学成回国时,惊人的美貌和风度;艺术家的全部气质;一口纯正的英文让哈佛教授费正清羡慕不已;常人无法企及的家庭背景——民国司法总长林长民是她父亲,财政总长是她公爹,还有日后被称为“国宝”并蜚声国际的学者丈夫梁思成。如果说,结婚是女人第二次投胎,那么林徽因第一次投胎和第二次投胎,都好得不能再好。
照常理看,这么优质的资源和人脉被一个女人掌握,她可以直接单手端着一个精致茶杯,身穿自己喜欢的旗袍,坐在满是阳光的客厅里,看着窗外的鲜花和绿草,向西装革履的上层人士细细地讲述自己对中西风格的,还可以跟徐志摩在书房探讨诗歌,闲的时候就接几粧建筑设计的活儿,凭着自己的姿色和文学气质让更多男人拜倒在自己的石榴裙下,成就自己的名声,其实对于她这样的女人来说,这是最容易做到的。
但是,林徽因却浪费这一大片优质资源,偏偏喜欢跟自己的丈夫梁思成以及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有时候会坐了随时可能拋锚的汽车,有时候还要骑毛驴,在口渴难耐的时候,也许只能喝脏兮兮的苦井水,有时候会扭伤,有时候会被跳蚤咬得浑身是包,为了考察古建筑不得不住在荒郊野外,难以相信这样的日子,一代才女能够待得下去。
抗日战争期间,在偏僻的小小的李庄里,空气中经常阴冷,住的地方比较潮湿,还有各种异味,林徽因起不了床,因为她病得很严重,严重到,即使天气不错,外面的阳光充足,但是她还得依靠人把她的躺椅抬出来,闭上眼睛享受一下阳光的滋润。这样的苦日子并不是一定要过的,因为凭借她的条件,想过更好的日子,并不困难,她可以去美国治病、避难,并不需要太大力气就可以办到的。在李庄,饥饿时不时地找上她,浑身没力气的林徽因只能在床上慢条斯理地查阅文献,每天在煤油灯下耐心地写《中国建筑史》。
林徽因最为独特的魅力,在于她的追求,她的坚强,她的眼光,她的文化使命感和她的价值取向,她的取和舍——她选择了最有价值的事去付出毕生精力。虽有贫困,但从不卑微;虽有艰辛,但激情四射;虽有非议,但保持高贵的沉默。正如她自己所说:“温柔要有,但是不妥协,我们要在安静中,不慌不忙的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