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元音与辅音
一、元音与辅音的区分
音素可以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汉语拼音方案的字母a、e、i、o、u、ü代表的音属于元音,其他字母代表的音属于辅音。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考察元音和辅音的区别。
(1)发元音的时候,气流通过声门使声带发生振动,发音器官的其他部位不形成任何阻碍,因而气流经过咽腔、口腔时畅通无阻。发辅音的时候,都是在发音器官的某一部位造成阻碍,呼出的气流只有克服这种阻碍才能发出音来。
(2)发元音的时候,呼出的气流畅通无阻,因而气流较弱。发辅音的时候,呼出的气流必须克服某种阻碍才能通过口腔或鼻腔,因而气流较强。
二、元音
元音的不同是共鸣腔的不同形状造成的。共鸣腔里面最主要的是口腔,一般元音的差别正是决定于口腔的不同形状。口腔改变形状不外三个办法:①把嘴张得大些或者小些;②把嘴唇撮起或者展平;③把舌面的最高点放在舌面的前面或者放在舌面的后面。舌头和下腭相连,嘴张得大,就是舌头的位置低;嘴张得小,就是舌头的位置高。所以可以简单地将上面三个方法归结为舌头的高低、前后,嘴唇的圆展。可以说,这三个因素的结合决定着每个元音的音质。
嘴唇不圆,把嘴张得最大,即开口度最大,舌面的最高点尽量往前,发出来的声音像“爱”(ai)里面的前一个音,国际音标标为[a]。同样条件下将舌面的最高点向后移动,发出来的音像“昂”(ang)里面的前一个音,国际音标标为[a]。
嘴唇不圆,把嘴的开口度调整到最小,舌面的最高点尽量往前,发出来的音像“衣”(yi)。国际音标标为[i]。如果开口度最小但舌面的最高点尽量往后,嘴唇撮圆,发出来的音像“乌”(wu),国际音标标为[u]。
[a][ɑ]代表了舌位最低状态下的最前、最后两点,[u][i]则代表了舌位最高状态下的最前、最后两点,这四个点可以作为元音发音时舌位可变动的最大范围,无论如何变更口腔的形状,所能发出的音几乎都在这个范围之内。所以,一般就以这四个点为坐标连接成一个四边形,用来表示元音发音的各种舌位,叫做“元音舌位图”(叶蜚声等,2010),如图3-1所示。
图3-1 八个基本元音发音的舌位示意图
图的左边一条线标志着舌位最前的限度,线上每一点代表的元音,它们的舌位前后差不多,都叫前元音,它们只在舌位高低上有差别。这条线的最高点[i],最低点[a]是我们已经知道的音。
三、辅音
辅音的共同特点是气流在一定部位受到阻碍,通过某种方式冲破阻碍而发出音来。发音部位就是受阻的部位,发音方法就是形成和冲破阻碍的方式。还可以进一步将发音部位区分为主动发音器官和被动发音器官的位置。明确了这几个方面,就能正确地发出一个辅音来。
下面先介绍几种比较常用的发音方法。
(一)常用发音方法
1.清和油
辅音的发音是阻碍气流的发音部位。但有时声带也参与发音。发音时声门微闭、气流上来后声带颤动的辅音叫浊辅音,声门大开、声带不颤动的叫清辅音。北京话中1、r、m、n、ng这五个辅音是浊辅音,其余都是清辅音。北京话有清音f、s,而没有像英语v、z那样的浊音。我国很多地区的方言也有这样的特点,因此这些地区的人在学习外语时发音往往不准确。
2.送气和不送气
在汉语里送气、不送气分得很清楚。比如普通话里的“大”和“踏”,后一个字是送气的。发送气音的时候,喉头同时带有像英语h那样的摩擦。所以国际音标写送气音的办法是在不送气辅音的右上角加个小“h”。
3.塞、爆和擦
“塞”就是闭塞,它指的是发音器官的某两部分紧紧靠拢,完全堵住气流的通路,气流堵在口腔,对口腔形成很大的压力。闭塞之后突然打开,让压力很大的气流冲出而发出声音,这叫做爆。[p、t、k、ph、th、kh、b、d、g]等音都有闭塞过程,都是塞音。与此同时,这些音也都有闭塞后打开让气流冲出的过程,所以也都叫作“爆音”。“擦”就是摩擦。与塞音不同,发擦音时发音器官的某两个部分只是靠近,留下一个可以挤出气流的狭窄的缝隙。
塞和擦两个方法还可以相互结合,先塞后擦,发出塞擦音。塞擦音是清浊一致、部位相同的一个塞音和一个擦音在一个发音过程中紧密结合紧发出来的音,听起来并不比单独的擦音长。例如北京话的z[ts]是舌尖前清塞音[t]和同部位的清擦音[S]的合音,发音过程的前半段按塞的方法完全堵住气流,后半段改用擦的方法,给气流一个狭窄的缝隙,让它从中间挤出来。北京话的z、、c[ts, tsh]等都是塞擦音。
4.鼻音和口音
发出的辅音是鼻音还是口音,这是软腭在起作用。软腭上升,堵住鼻腔的通道,让气流从口腔出来,产生口音;软腭低垂,堵住口腔的通道,让气流从鼻腔出来,就产生鼻音。常见的鼻音还有ng(上海话“饿”[ŋu])和n(“努”[nu])。和它们相应的口音就是g(“古”[ku])和du(堵”[tu])。
5.颤音、闪音或搭音、边音、近音和半元音
“颤”就是颤动,它是舌尖、小舌这两个柔软的尖状物处在十分放松弁有气流冲击的状态下连续颤动而发出的音。它们的颤动导致气流呼出的通道被堵住后又迅速打开,再迅速堵住和打开,好像是紧紧相连的一小串塞音。法语的r是小舌颤音[R],俄语的p是舌尖颤音[r],德语的r既可以是舌尖颤动,也可以是小舌颤动。汉语发音中不用小舌部位,自然就没有舌尖颤音和小舌颤音。因此,汉语母语者外语学习中最难掌握的音之一就是小舌颤音。“闪音或搭音”是舌头颤一次发出的音。“边音”是在舌头的中间位置堵住气流出路,让气流从舌头的两边流出的发音方式。北京话的l[l]是在舌尖和齿龈部位堵住气流、气流从舌两边流出的边音。近音、半元音介乎擦音和高元音之间,也即发音通道留有比擦音大但比高元音小的缝隙,所以气流通过时受到的阻碍小于擦音大于高元音,只是稍微有些摩擦。两者的区别在于近音的舌头姿态与辅音近似而半元音与元音近似。例如英语非弱读音节中的r,如red中的r是个被动发音部位与z相同(龈后)但摩擦更小的近音[ҷ];北京话中大多数人“日”的起首辅音是个与卷舌擦音[s]的发音部位和姿态都相同但声带振动、摩擦更小的近音[ҷ],英语yes的y[j], walk的[w]则分别是与元音[i][u]发音姿态相同但摩擦稍大的半元音。另外,因为舌头两侧有通道,发边音时的气流摩擦也很小,所以边音也叫做“边近音”。
(二)发音部位
下面沿着气流通过声带进入口腔排出体外的线路,列举沿线的重要发音部位。
首先,声门本身也可以是一个发音部位。例如上面讲到的送气成分就是气流和张开着的声门发生轻微摩擦产生的。这个音就是英、德、日等语言里的h[h]。这个部位叫喉门,比北京话的h[x]后得多。以为北京话的[x]就是英语等的[h],用它来发have、hand等,这是不对的。
气流进人口腔,发音部位的第一个大站是舌面后。舌面后辅音几乎在所有语言中都有使用,发音时舌面的后部往上抬,向软腭靠拢,使气流受阻。北京话的g、k、ng、、h[k、kh、ŋ、x]都是舌面后音。
舌面后的前面是舌面中,它和硬腭后半部(中腭)配合发出的音叫舌面中音。这个部位正是发元音[i]时的舌位。不过[i]是气流不受阻碍的元音,如果舌头保持发[i]时的舌面高点,再往上抬一些,接近硬腭的后半部,发生轻微的摩擦,就能发出“夷”或英语的yes开头的y[j]。这个[j]就是舌面中半元音。
舌面最靠前的部分是舌面前,它和硬腭于齿龈的交界处(前腭)配合节制气流,可以发出舌面前音。
舌冠最前面的部分是舌尖。舌尖是发音最灵活的部分,可以和好几个部位配合构成阻碍,节制气流,发出各种不同的音。如果舌头卷起,以撮尖的舌尖向后翻上顶住上齿齿龈桥后的位置,可以发出卷舌音(舌头的背面与齿龈桥后接触)或顶音(舌头正面与齿龈桥后接触)。一般称作“卷舌音”的北京话的zh, ch、sh,实际是顶音。如果撮尖的舌尖抵住上齿齿龈桥前的位置,或者舌尖自然下垂至下齿,这两种情况都可以在上齿齿龈桥前的位置形成对气流的节制,发出舌尖一齿龈音。如果舌尖抵在上下齿之间,就可以发出舌尖一齿间音。
气流再往前,会受到唇的阻碍。上齿和下唇配合所发出的音叫唇齿音,如英语的f和v[f、v],汉语的f[f]。由双唇形成阻碍而发出的音叫双唇音,如北京话的b、p、m[p、Ph、m]。也可以将双唇音和唇齿音合称为唇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