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人而异,说话能赢得好感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意即当你在和对方交谈时,要尽量使用对方认同的语言,谈论对方熟悉和关心的话题,并且也要视当下的具体情况灵活应变,以便在迎合对方心理的同时也赢得对方的好感。唯有赢得对方的好感,你才有可能得到你想获得的东西,而这也是成就大事的一种语言技巧。
话总是说给别人听的,至于说得好不好、是否有口才,不仅要看话语是否适当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要看别人能不能切实理解并且乐于接受。如果你所说的话让别人听不懂,或者让人没有专心聆听的意愿,那么这样的谈话还有什么意义呢?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是不是曲意逢迎、逢场作戏呢?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可以庸俗化,歪曲为虚情假意,也可以实事求是,把它理解为人际交流的科学态度。我们主张说话一定要看场合和对象是为了遵循交际规律,进行有效的交流,根本不同于虚伪和圆滑。逢场作戏虽然也有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灵活应变性,但它的出发点不是为了把表现自我与适应他人统一起来,不是为了直接交流、沟通心灵,而是为了依附讨好对方,或是蒙蔽诱骗对方。这种人性的扭曲和虚伪的丑态与谈话一定要看对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应当也能够划清这两者的界限,在真诚待人、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来看对象说话,以科学的态度来掌握人际交流的艺术。
社会上的人有民族、地域、年龄、性别、经历、文化程度、生活习惯、性格特征、职业职务、心理状态、所处环境、兴趣爱好等等各种差异,而且每个人都有两种属性,一是群体的社会性,二是个体的独立性。人与人的各种差异和两种属性在交往中有其和谐的一面,也有其排斥的一面。这样的两重性,再加上人际交流中的语言环境的不同变化,就要求我们说话不仅要看场台,还要看对象。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得好:“此时此地对此人说此事,这样的说法最好;对另外的人,就应该用另一种说法。”
说话要看对象的道理,是众人皆知的。但许多人往往不够重视,往往看得不够深入细致。所以在这里强调:看对象要看对方的基本情况,要看对方的心理态度及其变化,还要看与交际双方有关的人物关系。
冬天大西北的电影院里,常有年轻的女观众入场后不肯摘帽子,影响后面观众的视线。为此,放映员多次打出字幕:“影片放映时请勿戴帽子!”但许多人不予理睬。后来电影院出了绝招,打出字幕通告:“本影院为了照顾年老体衰的女观众,允许她们照常戴帽,不必摘下。”结果,所有戴帽子的年轻女观众全都摘下了帽子,因为她们谁都不愿成为衰老之人。
说话看对象,还要看对方的文化程度。一人口普查员填写人口登记表,问一位没有文化的老太太:“你有配偶吗?”老太太很可能听不懂,还会以为你是问她“买藕了没有”,容易闹笑话。
一位大学毕业生分到一家工厂工作,起初不错。但没过一个月,他发现车间主任对他越来越冷淡了,他怎么也弄不清其中原委。后经一位好心师傅的点拨,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在学校待惯了,讲话爱用些术语,什么“最优化方案”“程序化”“控制论”“结构定向”等,而车间主任只上过中专,最烦别人在他面前咬文嚼字、卖弄学识。所以,这位大学生说的话,无形之中触到了领导的“自卑感”。
与智慧型的人说话,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与学识渊博的人说话,辨析能力一定要强;与善辩的人说话,就没有必要啰啰唆唆。与上司说话,就要把话说到他心坎里去;与下属说话,必须让他们感觉到你的慷慨,从你这里他们能得到好处。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勉强;而别人喜欢做的,应给予大力的支持。别人喜欢听的话,要多说;别人不喜欢的,要少说,甚至不说。做到这些就算是管好了自己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