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如何衡量军事斗争中的胜与负?
日本签署投降书
求胜与防败,是军事指导的基本着眼点。它既是具体的军事矛盾运动的归宿所在,又是检验军事斗争中各项活动效益的根本标准。军事上的胜与败,主要指战争活动的结局状态。其衡量标准首先就是要看是否实现了作战的目的。其次要看战争收益与代价是否合理与是否可以承受,即用军事活动中的效益度与耗损度之比加以衡量。效益度指的是实现利益与目标的程度,耗损度则是指为实现这种利益与目标所付出的总代价。当战争一方的效益度大于其耗损度时,即可表示为胜。反之,则为败。但在现实的军事活动中,军事斗争是一个具体的、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工程,衡量和评价军事斗争的胜败,必须坚持辩证统一观,特别是要客观地、动态地、全面地评估以下几对关系,从而科学地评价军事斗争中的胜与败。
一是手段之得失与目的之得失的关系。对于一般性军事活动来说,其手段之得失与目的之得失应该尽可能相当,在军事指导上更是要争取以小的代价换取胜利。如果为了一般的军事目的,而采取过度的军事手段,往往会导致得不偿失。但对于重大军事目的,也往往不惜一切手段达成目的。
二是军事之得失与政治之得失的关系。军事之得失与政治之得失并非总是一致的。有时,从军事上来说是有利的,在政治上则是不利的。在此情况下,通常放弃或牺牲军事上的某些利益,以确保政治利益。
三是局部之得失与全局之得失的关系。衡量胜败,要整体考察,有时局部的得失并不代表全局的胜败。只有取得了全局性的胜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胜利。
四是眼前得失与长远得失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时是相悖的。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无法兼顾与统筹的情况下,眼前利益就要服从长远利益。衡量胜败得失更要以是否有利于长远利益为标准。
在世界战争史上,不乏那种军事上胜利,在政治上失利;局部取胜,全局失败;眼前获益,长远受损的战例。二战时,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及美国的伊拉克战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