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人书之《韩非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权力的涵义

1.谁的江山?

原文

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1]登柏寝之台而还望其国,[2]曰:“美哉!泱泱乎,堂堂乎!后世将孰有此?”[3]晏子对曰:“其田成氏乎?”[4]景公曰:“寡人有此国也,而曰田成氏有之,何也?”晏子对曰:“夫田成氏甚得齐民。[5]其于民也,[6]上之请爵禄行诸大臣,[7]下之私大斗斛区釜以出贷,小斗斛区釜以收之。[8]杀一牛,取一豆肉,余以食士;[9]终岁,布帛取二制焉,余以衣士。[10]故市木之价,不加贵于山;泽之鱼盐龟鳖蠃蚌,不贵于海。[11]君重敛,而田成氏厚施。[12]齐尝大饥,[13]道旁饿死者不可胜数也,[14]父子相牵而趋田成氏者不闻不生。[15]故秦周之民相与歌之曰:[16]‘讴乎,其已乎?[17]苞乎,其往归田成子乎?’[18]《诗》曰:[19]‘虽无德与女,[20]式歌且舞。’[21]今田成氏之德而民之歌舞,民德归之矣。[22]故曰:‘其田成氏乎?’”公泫然出涕,[23]曰:“不亦悲乎!寡人有国而田成氏有之。今为之奈何?”晏子对曰:“君何患焉?[24]若君欲夺之,则近贤而远不肖,[25]治其烦乱,[26]缓其刑罚,[27]振贫穷而恤孤寡,[28]行恩惠而给不足,[29]民将归君,则虽有十田成氏,其如君何?”[30](《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注释

[1]景公:齐景公(约前550-前490),名杵臼,春秋时齐国君主,是一位既有治国的情怀宏愿,又贪图享乐的君主。在位五十八年。晏子:晏婴,字平仲,齐景公的相。少(shào)海:(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认为即渤海。[2]柏寝之台:台是夯土筑造的高台,用于登高观望。据《左传》和《史记》,柏寝又作“路寝”,此台在今山东省高青县东北。还望:回望。国:国都,指齐国都城临淄。[3]泱泱(yāng):气势宏大的样子。堂堂:繁盛的样子。孰:谁。[4]其:表推测语气的副词,相当于“大概”。田成氏:指田常,春秋末期齐国执政的卿,死后谥号为“成”。按:田氏本为陈国贵族,公子陈完因国内政治动乱逃到齐国,世代为卿。传到田常,弑简公立平公,控制了齐国国政。到田和便列为诸侯;至田午彻底取代姜姓齐国。景公时期,田氏家族先后由田无宇和田乞主持,至悼公四年田乞去世,田常代立。据《左传》和《史记》,景公九年,晏子出访晋国,与晋大夫叔向交谈时说到田氏收买民心的一系列措施;景公三十二年,晏子劝谏景公也有类似内容,可见田氏家族一贯重视争取民心。故〔日〕松皋圆、陈启天等均认为“田成氏”当作“田氏”,下文各处“田成氏”均同此。[5]夫(fú):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或“那”。[6]民:这里相对于“君”而言,包括官吏和百姓。[7]上之:对上,指对朝廷大臣。爵:爵位,古代贵族的等级称号。行诸大臣:行之于大臣,把这些爵禄用到大臣身上。[8]下之:对下,指对普通民众。私:私自。大:增大。斗斛(hú)区(ōu)釜:是齐国四种量器的名称,十升是一斗,十斗是一斛,一斗六升是一区,六斗四升是一釜。贷:借入或借出。此处为借出。小:减小。[9]豆:古代盛肉的器皿,类似后代的高脚盘子。以:用来。食(sì):使吃。[10]终岁:满一年。布帛:麻织成的纺织品总称为“布”,丝织品总称为“帛”。制:丈量布帛的长度单位,一丈八尺为一制。衣(yì):使穿。[11]加贵于山:比山上更贵。泽:水汇聚的地方。这句是说各种水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不比海边贵。《左传·昭公三年》载此事,没有“泽之”二字。蠃(luó):同“螺”。按:这几句是说田氏采取有效措施平抑物价。[12]敛:征敛财物。厚:多,重。[13]尝:曾经。大饥:发生严重的饥荒。[14]胜数(shēng shǔ):计算清楚。[15]趋:奔赴,投奔。生:活下来。[16]秦周之民:《吕氏春秋·权勋》:“达子又帅其余卒以军于秦周。”高诱注:“秦周,齐城门名。”这里用“秦周之民”指齐国都城的民众。相与:共同。[17]讴(ōu):歌唱。已:终止,结束。这里似可理解为齐公室给民众造成的苦难快到尽头了。[18]苞:茂盛。这里似指田氏的德业兴盛。[19]《诗》:此指《诗经·小雅·车舝(xiá)》。[20]女:通“汝”,你。[21]式:用。[22]民德:指民心。[23]泫(xuàn)然:眼泪涌流的样子。涕:眼泪。[24]何患:患何,担心什么。[25]远(yuàn):使远离,疏远。不肖:不类似;指才德不好,不正派。[26]烦乱:指纷繁杂乱的状况。[27]缓:使宽缓。[28]振:救济。后来写作“赈”。恤(xù):救济。孤:年幼失去父亲。寡:妇人丧夫或男子丧妻。[29]给(jǐ):使充足,供应。不足:指生活有困难的人。[30]其:表示反问语气的副词。

译文

齐景公和晏子到渤海游玩,登上柏寝台,向南回望都城临淄,景公不禁赞叹道:“壮美啊!如此宏大,如此繁盛!后代谁将享有这个国家呢?”晏子回答说:“大概是田氏吧?”景公说:“我拥有这个国家,你却说田氏将享有它,为什么?”晏子回答说:“田氏非常得齐国民众的心。田氏对于官民,对上他向君主请求爵位俸禄,然后赏赐给大臣;对下他私自造了比公量大的斗、斛、区、釜等量器,用这些容量大的量器借给百姓粮食,再用小的公量收回。杀一头牛,自己只取一豆牛肉,其余的都拿来送给士人吃。一年到头,所有的布帛,自己只取用三丈六尺,其余的都用来送给士人穿。所以市场上木材的价格不比山上更贵;(市场上)各种水产的鱼、盐、龟、鳖、螺、蚌,也不比海边更贵。君主对百姓拼命盘剥搜刮,田氏拿出大量的物质利益施舍给百姓。齐国曾经发生严重的饥荒,道路两旁饿死的人都数不清了,百姓扶老携幼投奔田氏的,没听说有死掉的。所以齐国民众共同歌唱:‘歌唱啊,快要结束了吧?兴旺啊,还是前去归附田氏吧。’《诗》里说:‘虽没有德惠给你们,你们却为他载歌载舞。’如今以田氏的德行和百姓为他载歌载舞的情况看,齐国的民心已经归附田氏了。所以我说:‘大概是田氏吧?’”景公听罢,眼泪滚滚而下,说道:“这不也太可悲了吗?我拥有这个国家,田氏却将占有它。现在可怎么办呢?”晏子回答说:“您担心什么呢?假如您想夺回自己的国家,那么就亲近贤明的人,疏远奸邪小人,整治齐国纷繁混乱的局面,放宽刑罚,救济贫穷的人和孤寡的人。施行恩惠,供给生活有困难的人。这样民众将归向君主,那么即使有十个田氏,又能把君主怎样呢?”

解说

登高望远,人们会被壮美的风景激发起各种思绪。诗人感受到造化之神奇,念天地之悠悠,叹民生之艰辛;野心家则纵横古今,驰想帝王之伟业,梦想着将这花花江山据为一己之私。作为君主的齐景公在晏子的陪伴下登台,神思漫游,心潮起伏,大概想到自己身后,子孙后代统治国家的情形,对未来产生了不确定感。他的意识中,自然应该是千秋万代,永享江山。他对自己任内的作为还是充满了自信,对未来有模糊的期许。晏子的话,打破了他的美梦。他无法相信,自家的江山怎么会改变颜色成了别人的?又怎样防止这一点?这大概是每位家天下的拥有者为之忧心焦虑的重大问题。

晏子指出,一直以来,田氏用大斗借出、小斗收回的办法,偷偷向百姓施舍利益。田氏自然不能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的义举,但是,人心是杆秤,百姓心里都明白谁真正对他们好。齐国的公室则是倒行逆施,拼命搜刮盘剥百姓。当百姓对国君失望至极,他们的心就都彻底倒向田氏。这样的情势下,田氏不想取代姜氏拥有齐国政权都不可能了。晏子讨论齐国政权将要发生更替,主要讲田氏如何兴起,在此过程中对比齐公室的作为。晏子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即民心的向背,从而揭示出齐国两股政治势力兴衰的原因。晏子论述的问题在当时具有普遍意义。自春秋开始,周天子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地位趋于衰落,各诸侯国强大起来;春秋中期以后,各诸侯国的公室也逐渐衰微,而卿大夫家族的势力崛起。距这次谈话半个世纪之后,田恒杀掉齐简公,掌控了齐国政权;然后就是田和位列诸侯,至田午彻底取代姜姓齐国。晏子所作的历史预言成为现实。可见齐景公并没有真正采纳晏子的谏言,而是继续站在人民的对立面,竟然企图用更残暴的刑罚钳民之口,结果在自取灭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韩非认为,晏子的谏言在根本上是错误的。景公的祸患不在于未给百姓施舍恩惠,而在于不懂得运用权势,及时诛杀擅自用物质利益笼络百姓、收买民心的田氏。韩非极端轻视民心,在他眼里,民众如同不知好歹的幼儿,只喜欢眼前的好处,却看不到长远的利益。因此,需要用明确的法律规范百姓,为君主出一分力便得一分赏,敢于触犯法禁必定受到严厉惩罚。如此,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君主就可以永享大位。但全面实践韩非思想的秦王朝迅速土崩瓦解,意味着韩非的认识存在严重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