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世易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北大中国哲学研究丛书”序言

如果从老子和孔子算起,中国哲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每个时代都留下了古代先哲思想的轨迹,代表了中国人对于人生、政治、社会和宇宙的深刻理解。降及近现代,随着中国和西方的相遇,知识和思想的拓展使传统哲学经历了严峻的挑战,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学术也开始建立,中国哲学学科也在这个背景之上开始诞生和确立。

中国哲学学科的诞生和确立与北京大学哲学门(1919年后改称哲学系)密不可分。1912年哲学门成立,即设置了中国哲学门、印度哲学门和西洋哲学门。由于师资的缘故,最初的哲学门主要就是中国哲学门。陈黻宸、陈汉章、马叙伦等讲授中国哲学史等课程。1917年,胡适回到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意义上中国哲学研究的开端。其后,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都曾经在北大开设中国哲学方面的课程。1930年,汤用彤开始在北大讲授中国佛教史等,在佛教、玄学等领域的研究堪称典范。经历了西南联大时期之后,1952年的院系调整,北大聚集了全中国最优秀的中国哲学学者,包括冯友兰、汤用彤、张岱年、任继愈等。

北大的中国哲学研究,既重视文献和历史,又强调问题和理论。哲学资料和历史线索的梳理具有基础的意义,而问题关怀和理论兴趣则体现出哲学的本性。和西方哲学一样,中国哲学追问关于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但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特点。譬如对于政治世界的特殊关注,以及对于人生境界的思考。在中西知识的会通中,北大的中国哲学研究努力发掘中国哲学的特殊精神和世界意义,并努力探索面向当代和未来世界的文化根基。

作为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的一部分,中国哲学研究丛书力图反映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在冯友兰和张岱年先生等之后,朱伯崑、汤一介、楼宇烈、陈鼓应、许抗生、陈来、李中华、魏常海、张学智、王中江等先生的研究在很多领域都做出了开拓性的或者延伸性的贡献,给后学提供了进一步前行的指引。比较而言,青年学者有着更好的知识储备和学术环境,也有着更好的跨学科和跨文明的知识自觉。无论在理论框架、问题意识,还是在方法和视野方面,新一代学者的研究都表现出自己的特点。我们希望通过中国哲学研究丛书的出版,让更多的读者可以了解北大人文学术的特点。我们也愿意与中国和国际学术共同体一起,推动中国哲学研究的进步。

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