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代小说语言研究的思路与命题
小引
小说归根结底乃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因此小说语言的研究理应成为小说本体研究的重要基础。但纵观以往的小说研究史,似乎主要是小说文献、主题、题材、人物、情节、技巧等的研究史,而小说语言虽然并未逸出小说研究的视野,却大体停留于比较局部的风格、修辞、语体演变等层面——除了一些汉语史类论著对小说语言的特别关注之外,古代小说的语言研究一般只居于较为次要的地位,而未能有更深入全面的拓展。在我们看来,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倒并不在于小说语言缺乏研究的价值,或这一研究本身过于轻易,而恰恰在于这一研究相较于其他层面的研究而言,很可能具备更大的难度。确实,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描绘某一作家或作品的语言特点,仅仅满足于探讨一部作品的修辞技巧,仅仅满足于描绘一下中国小说从文言到白话以至方言的语体变迁,那么这一类研究确实没有太大的难度和余地。然而,小说语言的研究或许还应具备更多可能的维度,需要我们去加以开拓。
首先,在中国古代的文类体系中,小说乃是一种比较后起的文体,这一后起的文体在文体意识以及语言意识方面跟其他已经成熟的文体(比如史传、经书、子书)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小说文体的自我定位与自我意识势必会影响其语言意识的形成及变化,因此我们研究小说语言的运用及其特点时,必须顾及小说语言跟其他文体语言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小说语言意识跟作家创作观念以及作家对小说艺术特质的认识之间也会存在深刻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作意识以及艺术观念的变化也会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比如六朝志怪和唐人传奇作为文言小说的两种不同形态,体现着完全不同的写作观念,这导致二者语言风格的基本差异。再比如明清时期方言小说的出现,就既代表着小说语言意识的重要变化,也体现着小说创作观念的重大演变。再次,小说语言跟小说文体之间的关系也应该获得更深入的讨论。小说文体研究跟诗、文、戏曲等文类相比有着特殊的难度,这是因为不同小说文体(尤其是在同一语体内部)的外在区分特征一般较不明显,比如我们要在文言、白话或方言小说内部进行文体区分就并不那么容易,但其区别仍然是存在的(比如同是运用苏白写对话,《海上花列传》跟《九尾龟》就很不相同),或许从语言角度进行深细甄别乃是阐明小说文体特征的有效途径之一。复次,小说语言特质本身所具备的主题意义或思想意义也值得引起更多的关注。一般说来,不同的语言特征体现着人们看待事物的不同的角度与方式:比如说《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海上花列传》与《何典》这类在语言上具备突出特点的作品,其语言本身就应该表现了作者的一种立场和态度。除此之外,小说语言与小说题材、小说语言与生活语言之间的关系也有待进一步探讨,尤其是后者涉及语言的提炼与创造问题,更有实践意义,但因其涉及语言的发展历史,因此研究起来也会更加困难。
在小说语言的研究方面,国外学界也有丰富的成果可资借鉴,比如对小说中杂语现象与小说语言内在对话性的揭示以及将小说语言作为“语言形象”加以探讨的视角就极富启发意义(巴赫金《长篇小说的话语》),还有借鉴语言学的方法研究小说语言的尝试也有一定参考价值(罗杰·福勒《语言学与小说》)。我们不难推想,小说语言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必将需要研究者具备对小说文本更细密敏锐的感悟与分析能力、更全面的语言学甚至语言哲学的理论素养,因为语言恰恰可能是小说众要素中最为复杂精微的部分:说其复杂,是因为语言涉及小说文本内外的众多层面;言其精微,是因为语言的运用变化莫测,难以方物。有鉴于此,我们特围绕这一深具研究潜力的领域,各就所思,略陈管见,聊为引玉之砖云尔。
(李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