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4年3月)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可见,对大学生加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等学校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们长期在师范大学语言文学专业任教,本专业的学生大多把中小学语文教职作为职业选择,所以他们很希望我们能编写出适合中小学语文教育实际,适应对师范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的《中国文化概论》。同时,“中国文化概论”作为通识教程推向全校已有多年,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很希望读到一本通俗易懂的《中国文化概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我们责无旁贷。这便是编写本书的缘起。
那么,师范大学需要怎样的《中国文化概论》呢?通过调查走访,我们汇集了多方的要求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拟定本书的写作目标,这也是本书写作的努力方向:
一、准确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内涵,揭示其渊源与成因。
我们不打算在一些学术界纠缠不清的概念上作过多考辨。对“优秀传统文化”等基本概念,我们或者接受学术界主流意见,或者作出自己的简要界定。
“文化”是一个不易界定的概念。学术界对“文化”这个概念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几乎每一个研究者都有自己的关于“文化”的定义。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发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归纳、评析了西方流行的160多种关于文化的定义。到现在,已经可以归纳出关于文化的几百种定义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文化学通论》(刘守华主编)就用了8页的篇幅介绍“文化”的各种定义。而《辞海》(1979年版)的释义是:
我们不完全赞同《辞海》的这一界定,但同意用这一流传很广的定义作为讨论的基础。
“传统文化”则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指民族世代传承发展中逐渐定型的,对民族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制度、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和文明结晶,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传统文化虽不在现代产生,却是现代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基础,对现代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实践和时间检验而积聚的体现民族优良品质和价值观、代表民族发展方向的文化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是本书最重要的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主要内容包括:政治制度、文化精神、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宗教观念和艺术创造等等。本书基本上按照这样的结构框架来论述。而要完整、准确地理解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内涵,就要了解我们民族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了解中国基本的民族关系——农耕与游牧民族的相互关系。所以我们在开篇特别写了第一章“中国的基本历史地理环境”和第二章“中国的基本民族关系”,使读者了解历史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确立和演变,如何影响民族的历史进程及性格形成,农耕与游牧民族的关系如何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民族关系,它们相互依存和相互对垒的历史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目的就是希望能在尽可能准确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其渊源与成因。
虽然本书按照政治制度、文化精神、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等内容分章论述,但是我们尽可能避免简单地将中国文化条块分割成历史、地理、政治、哲学、伦理、艺术等等学科门类,尽可能从大文化的视野观照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每一个层面。
二、针对师范生特点,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系内涵。
许多到中小学任教的毕业生反映:他们不仅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更希望能结合中小学教材去理解传统文化理论,并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去解读教材的文化内容,从而在教学中渗透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因此,我们对现行主要中小学教材作了传统文化内涵分析,在论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系时也尽量以中小学教材为例证,希望能够帮助师范生毕业之后,在教学实践中分析教材的文化内涵。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是对中国文化的概述,是理论的论述;下编是就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具体内容进行文化分析。这样的安排,既是对中国文化渊源、发展、形态的透视,也是对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一次文化巡礼,可以为学生运用文化理论分析实际问题提供实例,使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更能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从文化角度分析、理解各门专业课程,拓宽学术视野,提高专业学习的能力。同时,既充分考虑本专业学生的需求,也积极回应其他专业学生的呼声。教师可根据课程性质灵活处理。
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玄抉秘,力求贴近现实生活,通俗易懂。
“文化”这个概念是既高深又通俗的。对文化的研究既可以是玄而又玄、卷帙浩繁、令人莫测高深以致望而生畏的巨著,又可以是通俗易懂、轻松活泼、篇幅短小的小品。而写一部既能探玄抉秘,又通俗易懂的文化研究著作,是我们的愿望,也是文化研究的题中之意。我们在论述历史与传统的时候,尽量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注意传统文化对现实的具体影响。
以上数端,是许多学生的要求,也是本书的写作目标,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本书的编写人员皆来自华南师范大学“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创新团队,我们依靠集体的力量完成了本教材的编写。
本书由陈一平、孙雪霞主编,各章的作者分别是:第一到第七章,陈一平、孙雪霞;第八章,肖少宋、彭梅芳;第九章,侯桂新;第十章,董祥冬;第十一章,杜新艳、翁筱曼;第十二章,郭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