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京都漫步

当地人说,京都是仿古代长安、洛阳而建。站在露台上,一眼望去,不免遐想古代长安的样子。研究经济、历史的人,常常唏嘘中国古代文化虽然璀璨,却始终走不出改朝换代、生灵涂炭的怪圈。遥想古代的长安,这种唏嘘感愈发强烈。

说是开会,其实旅游才是主要的。来到京都,当然也不例外。这是一个历史丰富的城市,特地早来半日。放下行李,开始步量这个城市。

1868年以前,日本的首都是京都,明治维新之后,才搬到东京。皇家驻足于此,自然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德川幕府的府邸,也坐落在京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国同意战火不要烧到这里,众多古迹因而得以保存。

京都街道不宽;车辆也大都很小,看起来极像国内的QQ,大也大不了多少。建筑也都不高,两三层的房子居多,四层以上的就少见了。四层以上的,多是一些较大的商业建筑。很多房子是木质结构,暗褐色居多,给人简单、古朴的感觉。房子一般不大,不乏很小的房子,也就一两间的样子,居然还是可以建成两层,整体看起来就像一个小阁楼,甚至是一个大鸟笼,小得令人叹为观止。

宫殿庙宇比比皆是,但是规模都不太大。大的庙宇固然有一间威严的大堂,否则怎么镇得住朝拜的人们,但厢房的规模一般就很小了。皇宫的规模要大一些,高大的院墙默默地显示着皇家的威严。风格上却依然古朴,青绿色的屋檐,少见雕梁画栋。据说,明治十年,也就是1877年,明治天皇回到京都府邸,看到杂草丛生,心生伤感,遂下令修复。或者,修复前的皇宫,还要小一些?

走累了,进了一家街边的小馆子。看起来是家庭经营,一对年老的夫妇和两个小伙子。两个小伙子都很帅气,二十多岁的样子,非常友善,却都不会讲中文或者英文,我大学时学的日文也全还给了老师。不过点头和微笑是通用的语言,比划着也可点单。

点了一个貌似海鲜砂锅一样的东西,再点主食和沙拉的时候,却被小伙子比划着制止了,因为砂锅包含一份米饭和沙拉。久闻日本的米饭很香,果然名不虚传。砂锅的份量不大,刚好够吃。这一餐很好吃,而且很便宜,只有大约50元人民币。北京要吃这样的一餐,估计价格至少要翻一倍。

专门去的,是一个叫做哲学之道的地方。小时候为赋新词强说愁,囫囵吞枣读过几天。书没有读懂,对哲学的景仰却养成了。去了才知道是半山腰一条很窄的步行路,靠山顶一侧是许许多多的寺庙,名气大一点的一间叫银阁寺。想来,日本佛教盛行,寺庙产业很大,因此才有哲学之道。

入住的酒店在半山腰,九层有一个露台,在京都已经很高了,可以一览市容。放眼望去,看不到什么高楼,与现代的都市有很大的区别。普通的房子以灰色、褐色为主,青色的一般是寺庙或者宫殿。偶尔有一些亮色的建筑,因为颇具现代感觉,特别显眼。问起来才知道,这些一般是新房子。总体感觉,京都给人的感觉是古朴、简单,却不失精致。

当地人说,京都是仿古代长安、洛阳而建。站在露台上,一眼望去,不免遐想古代长安的样子。研究经济、历史的人,常常唏嘘中国古代文化虽然璀璨,却始终走不出改朝换代、生灵涂炭的怪圈。遥想古代的长安,这种唏嘘感愈发强烈。

京都总人口大约150万,在日本大约是第七大城市,排在东京、大阪、横滨、名古屋、札幌、神户之后。面积也并不大,几乎四面环山,没什么外延的空间。贵为古都,却坐落在一片山坳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日本的地形。打开地图,日本几乎全是山地,平地非常稀少,大块的平地几乎都发展成为大城市了,比如东京、大阪、名古屋、仙台。

在以农耕为主的文明里,平地是极为重要的,因而日本的自然资源其实是非常贫瘠的。这样艰苦的环境,或者也养成了日本人极度勤劳的习惯。在这样的环境里,懒汉很难生存的。好在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就迅速完成了工业化,摆脱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反而因祸得福了。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是亚洲最成功的经济体,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最好的经济体。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土地和自然资源都极度贫瘠。中国香港、新加坡都是弹丸之地,好在有港口,因而拼命发展加工制造和出口贸易,其实就是人力和工业结合,绕过土地这一稀缺要素。中国台湾全境贯穿一条大山脉,平地极少,台北也坐落在一个山坳里,韩国也基本是山地地形。

其实财富由人创造,只要人的力量得以发挥,资源的匮乏完全可以克服,这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验告诉我们的。反倒是资源富庶的国家,会依赖资源,错失技术进步、工业发展的机遇。

这样的道理,攻城拔寨的领袖将军们,是难以体会的。在他们的眼里,有人口,有土地,有自然资源,这是他们攻城拔寨所抢夺的东西。在他们眼里,并没有一个抽象的概念叫做市场,也不知道市场激励下人们的生产潜能有多大,自然也不太会敬畏市场了。

一路走下来,寻常百姓的生活,其实是一片安逸平和,甚至过于平和了。言谈之间,甚至能感到京都人对中国人其实很亲近。毕竟,历史上有这么多的学习交流。政客、媒体渲染的东西,在这里并不能看到。革命者攻城拔寨,流血千里;政客左右逢迎,说客纵横捭阖,热闹是他们的。古人说得好,“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014年2月28日

于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