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讲道理,多是情绪暴怒引起的
“妈妈,我饿了,晚饭做好没有?”
一放学,6岁的琳茜就跑进厨房,大声问,但她一不小心将洗菜盆打翻了,妈妈刚洗好的蔬菜掉了一地。
“叫你别进厨房,说了多少次了,你都不听!”妈妈没好气地说,“这才几点啊?难道在幼儿园没吃饭吗?”
“幼儿园的饭不好吃!”琳茜大声回答,然后跑出了厨房。
过了一会儿,妈妈听见琳茜没动静,结果发现琳茜正在吃薯片。妈妈大吃一惊,问:“哪里来的薯片?”
“上次奶奶来的时候买的。”
“不是和你说过吗?薯片是垃圾食品,不许吃!”妈妈走过去,把薯片拿走,嘴里嘀咕着,“孩子不懂事,大人也不懂事,净给孩子买垃圾食品。”
“不许你说奶奶坏话!”琳茜大叫。妈妈把饼干递给她:“饿的话就吃点饼干。”
“我不要吃饼干!”琳茜一把将饼干打翻。妈妈生气地说:“不吃就饿着!晚饭前什么都不许吃!”说完,走进厨房继续做饭。
客厅里电视机的声音太大,妈妈实在受不了,走到客厅,对琳茜说:“把电视机声音关小点!”
“我不!我就不!”琳茜一边叫,一边在沙发上蹦跳。
妈妈走过去,试图把琳茜拉下来,琳茜一脚踢在妈妈肚子上。妈妈生气了,强行将琳茜抱下来:“乖乖地坐着看电视。”
“坏妈妈!你是世界上最坏、最坏的妈妈!我恨你!你是个大巫婆!”琳茜一边哭,一边大声叫着。正好爸爸开门进来,惊讶地问:“世界大战吗?”
“这孩子,越来越不讲道理了!”妈妈又生气又伤心。
当孩子大哭大闹,和大人作对的时候,我们总习惯性地指责孩子不讲道理、胡搅蛮缠,却很少去探究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事实证明,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其特点,不讲道理,多半是情绪暴怒所引起的。
孩子在身体不适时,脾气容易变坏。琳茜肚子饿了,没有得到妈妈的理解,反而受到斥责,于是便做出了一系列和妈妈作对的行为。在妈妈看来,这是极其不讲道理的行为;但对于孩子来说,她只是通过这些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不愉快。大人在盛怒之下,尚且听不进任何道理,何况年幼的孩子?因此,妈妈试图通过讲道理让琳茜安静下来,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其实,很早就有专家指出:不要指望6岁之前的孩子能明白你所讲的道理。讲道理是大人世界最常用的沟通方式,因为它最快捷、最有效;但是对于3岁之前的孩子来说,讲道理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6岁之前,孩子对于大人的说教也基本是似懂非懂的。在0~6岁这一年龄段,决定孩子心理和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情感,并非理智,因此,在孩子愤怒的时候,试图与他们讲道理是行不通的。那是不是就任由孩子乱发脾气、蛮横无理呢?当然不是。只不过我们可以改变方式方法,避免简单的斥责和强迫孩子接受大道理。
首先,要在情感上给予理解,让孩子明白父母了解并同情他们的感受,这是安抚孩子激烈情绪的好方法。
其次,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让孩子忘记不愉快的事。事实证明,这一种方法比讲道理更加快捷、有效。事后,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让孩子明白乱发脾气和蛮不讲理是不对的,比如通过读绘本、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这些都比直白地给孩子讲道理更加容易让孩子接受。故事和游戏中所包含的道理,即便无法在当时就产生效果,潜移默化之中也会对孩子日后的行为产生正向影响。
再次,宠爱有度,赏罚分明。当孩子想通过蛮横无理的行为达到他的目的时,家长要正面制止,对孩子进行批评,必要时还可以通过一些惩罚措施来教育他。但当孩子有进步时也要及时表扬,从而强化孩子的正面行为。
最后,营造一个平等的环境。家长应主动与孩子进行沟通,让他知道哪些行为是自私的、蛮横的、不利于平等交往的。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一个平等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