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废墟中的细节
一片废墟中的格扇墙,土墙已毁,檩条也脱,断壁残垣中,仅存格扇木墙部分(图2-13)。而木墙业已变形,却充满历史的痕迹。与周边的荒废不同,它依然倔强挺立,仿佛如同建筑博物馆中的一块展品,荒凉中却真实,让我仔细端量它的前世今生。掸去上面泥土雨水的印记,依稀可见曾经的模样。
格扇为南方北方兼有的一种传统建筑工艺,即为内部空间的分隔墙,由多个扇板构成墙体,扇板与上下的垫板间采用槽式安装,依靠之间的摩擦力固定。一块格扇多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格心,即透空有图案的部分,如照片中的“回字”格扇,下面为裙板,为整块木板,也有分为上中下三部分的类型,顶部再多设一板为顶板,这里不多描述,在后面章节还有介绍。格扇的形式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内墙形式,在北方局部地方目前还有沿用,并发展为格扇窗等建筑式样。后面裸露的一小段残墙,被我偶然发现,却很典型,被称为“下碱”,就是砖土混合结构中山墙下面的一段,约占墙的1/4~1/3,是常被人忽略的构造。这里“下碱”部分采用了砖砌,且比上方土坯要略厚,可有效增强山墙的稳定性,也为比较特别的古建砌筑理念之一(图2-14)。
图2-13 蔚县门头(一)
图2-14 蔚县门头(二)
门头,蔚县的门头,与后面所介绍的塞北民居的门头相似,主要由于距离不远,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使其更具备华北建筑的特色。此为拱形门洞,与前面所介绍的影壁一致,是对木质大门的一种模仿,同时也是对门头气势风格需求的一种表达。设有檐脊、吻兽、瓦当、滴水瓦及砖砌的檐梁。同上文所述,也有类似于垂花门的退立体化表达方式,所以可见到二门肩墙或是三门肩墙的样子,但需要注意这些造型并没有加入石材等其他材料的痕迹,只是在图2-13中有了木质挑檐的设置。这也可以与后文塞北的门头做对比,很相似的功能,材质由石材变为了木材,长短也不再相同,并且考虑到所承载的荷载较大,所以在门头两端均设置了木质挑檐,寿命也比石材要强些,不宜在上部墙体发生扰动时,产生不平衡而加速开裂。
在图2-15中需要注意另一个细节,就是这个地区门脊端侧的脊吻处不仅只有一个方向,而是从水平方向伸出正吻,在大约水平45º的方向向外伸出侧吻。第四张照片就是一个侧吻的大样,使整个门头更有层次感,造型也更为烦琐和精致。虽处于偏远小村,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创造力却令我十分震撼,代代都有高超的古建技艺,只是有些技法,在现代工艺的冲击之下,确实失掉了传人,实属无奈,未来也只能回望藏品和仿古建筑了(图2-16)。
图2-15 蔚县门头(三)
图2-16 蔚县门头(四)
关于损毁,图2-17重点说明当地房屋的毁损方式。照片中有两处墙体裂缝,位置均处在上部砖墙与下部土墙的交界附近。由于土砖的承载能力要比烧制砖差,土坯砖及烧制砖对于外界扰动及自然沉降表现亦不同。在漫长的几百年之间,这种受力不均匀所产生的不平衡会逐步放大,进而产生裂缝,随着时间的推移,裂缝渐渐变大,直至房屋失衡、倾颓。不过对比几百年的时间段而言,这样的建筑设计及施工水平已经很高,尤其还是半土坯的民房,已实属不易。
图2-17 蔚县古民居常见损毁方式
这里表达的是个细节构造,是华北民居防火墙的做法(图2-18)。与江南建筑的马头墙功能一样,华北民居的山墙也具备防火功能。山墙的上部设有檐砖,一般呈阶梯状,通过它的严密封堵,把屋顶内的可燃建筑材料全部藏于山墙檐砖内,起到相应的防火效果。当然这样防火山墙的墙面也不允许开窗,而这个阶梯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其做法困扰我很久,直到看到这个照片才豁然开朗,更加赞叹于当时瓦工的技艺了得。大家可见阶梯状构造中破损的檐口,右下角显露出了做法的马脚,最下层的第一条线其实是水平放砖突出外墙1/5部分,沿着山墙顶线铺设而成;其上第二条线上则将水平放砖在之前的基础之上继续伸出1/5部分,这就形成了最下部距离比较接近的两条外观线;第三层砖则是立放于水平砖上,边缘依然比其下的第二层砖伸出部分距离,形成了第三条线;而最上面的那条线依然还是水平放砖于立放砖之上,也伸出小部分,则从外观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形成了阶梯状的外形。而由于立放砖与平放砖的模式交替使用,则使整体效果有层次感、立体感,有宽有窄,不单一,山墙则变得造型严谨但又不拘谨。工匠对于砖与瓦的多样组合及即兴发挥使古建充满了创造力,也是中国传统建筑重要的魅力所在。
图2-18 蔚县民居防火墙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