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背景下小组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杭州市翠苑中学
吴玲玲
摘要:为接轨问题导学、主体探究的导学课堂,实现学生的有效合作、自主学习以及自我管理,在班级中建立一套适合导学课堂的小组组建机制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根据教师以班级小组为平台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了小组建设的多种方式,如访、听、选、建新建小组,凝聚智慧蕴育文化,特色活动聚集能量,激励机制促进实效,捆绑评价助推导学等,旨在推动导学课堂高效落实,使小组的合作学习及时、有效,进而丰富班级文化建设,最终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文化人,即“化知识为智慧,积文化为品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教育。
关键词:导学课堂 小组建设形式 特色活动 激励机制捆绑评价 班级文化
为接轨问题导学、主体探究的导学课堂,实现学生的有效合作、自主学习以及自我管理,在班级中建立一套适合导学课堂的小组组建机制成为当务之急,班级管理中加强小组合作,着力于小组文化建设,目的就是实现学生的一种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最终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文化人。
一、访、听、选、建,树立核心,四步一体建小组
接手这个新班级,我把小组建设作为一个首要任务。当时提供给我的信息包括班级人数48人(男27人,女21人)、西湖区入学考试分数、学生家庭住址,这些都是我进行小组组建的第一手资料。而深入了解这48位同学不同的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教育背景等,则是我解决小组组建问题的主要途径。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得意做法。
(一)访:了解新生好途径
拿到新名单之后,我开始了我的计划:家访。一方面,了解新生各方面的情况,如通过与他们的交谈,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综合各种信息,对学习、组织、协调能力较好的同学予以重点关注,为班级小组物色组长人选。
为了更准确地知道学生的能力,更好地物色有能力的组长,更有效地组建学习小组,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设计班徽。我开宗明义地宣布了班徽设计的目的、意义,即有我们的特色,有我们的交流,有我们的精神家园,并要求两三个互相熟悉的同学相互合作,推出班徽设计图。
当一个个班徽设计图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还让孩子们叙述了他们努力合作的过程,目的是考察在班徽设计、展示的一系列活动中,谁在起领导作用,哪个孩子做事更认真些,哪个孩子的意志品质更好些,大略明晓孩子们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责任心和威信等。必须明确的是,在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可是组长必备的能力。
当然,另一个“伟大的创造”——班级班徽也随之诞生了,这个寓意深刻、最契合我们班级文化理念的班徽,是孩子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实现同伴合作,共同参与班级文化创建。
(二)听:个性差别辨分明
家访中,我虽然了解了部分学生的情况,但对很多学生还是不熟悉,了解不细致、不全面,所以,与学生的第一次“会面”,我充满期待,渴望有惊喜。
新生报到时,我就布置了一个口头作业,要求每个学生做自我介绍,让他们回去好好准备。第二天班会课,他们都一一做了自我介绍,孩子们有的腼腆,有的豪爽,有的含蓄,有的率性……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再结合相关信息,对学生的“质”进行大概分类,明确小组内的成员既要“同质相连”,又要“异质相间”。“同质相连”是因为同质的同学有相近的基础与共同语言,便于交流提高;“异质相间”便于异质交流,互通有无,互帮互助,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目的。
(三)选:远航舵手慎重定
小组长好比舵手,把好舵,方可迎风远航。组长的选择至关重要,关乎着日后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组长候选人必须要有健全的人格、刚正的品质,对真、善、美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对于本小组成员不好的习惯,敢于站出来进行制止;组长侯选人须有鲜明的个性,敢于同本组的不正之风做斗争;组长候选人还要有一定的榜样作用,不但要有很好的学习能力,还要有很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1.酝酿:关注表现优秀的学生
家访时,我曾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小组长的竞选,努力寻找机会锻炼自己,这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在学生做自我介绍时,我与任课教师商量着,对一些表现优异的学生予以重点关注,并试着与成绩相结合,毕竟成绩优秀的学生必定有其优秀的理由,在初中生活里,这样的孩子在同学们心目中大都会有一定的威信。
2.活动:观察学生的领导能力
开学第一周,我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大多以游戏为主,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开始自己的初中生活。
我把学生临时分成几个小组,有意识地每组安排6个人左右。比如与体育教师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地滚球比赛,看看哪一小组配合默契、团结互助,哪个成员组织能力强;与劳技教师合作,集体完成一件劳技作品,看看哪个成员、哪个小组有创意;与音乐教师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试着为自己小组创作一首组歌,谱曲、作词,看看哪个小组更为积极、有创意(为拉歌比赛做一个小小的铺垫)。
3.组长竞选大会
一段时间之后,我隆重推出“组长竞选大会”,让众多组长候选人参加竞选演讲,其他同学进行无记名投票。演讲中,除了必需的竞选宣言,我还要求他们作为代表展示班徽图案,并说说班徽的设计创意及这个创意产生的过程,说说在创造的过程中同学们的相互合作……通过他们的阐述,我能知道他们做事情的态度及做事情过程中的坚持,也能很好地了解孩子的能力,因为我坚信:做一件事情,唯有一直努力、坚持,才是成功的关键。
组长是每个组的核心,组长选得怎么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导学课堂的成功与否,也关乎着这个小集体能否始终如一地成为“利益共同体”,团结、互助,最终求得群体的认同、理解。组长的遴选应该是民主的,要让每位组员都有机会当选组长,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也可以为以后“高效导学课堂”的实施创设公平、公正的良好氛围。
(四)建:优势互补求公平
有了组长之后,接下来就是小组的组建了。
对于初一新生,最开始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深入认识他们,比如上文所讲的合力完成一件劳技作品、创建组歌,再比如模拟小组来组织游戏、跳绳比赛等。
组员的组成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第一次由我指定,接下来由他们自己自由组合(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6人一组,每组3男3女)。小组的组建过程中,不断变换小组,调配组长候选人,在多次的班级临时性活动中,学生们一起玩乐,一起做事情,相互间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增进了友谊。而作为班主任,我则在一边静静观察,通过对孩子组织管理、协调及领导等能力的细致关注,给组长选一个好帮手——副组长。
班主任再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辅之以自己的观察,最后确定将班级48人分成8个小组,让他们优势互补,在互助合作的基础上展开公平竞争。
二、培训强化、集体认同,凝聚智慧蕴文化
小组已建立,但小组不仅仅是6个人的简单组合,要让一个小组有效运作,真正地形成互帮互助,有共同目标、有凝聚力的一个小集体。我认为,小组的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复杂的、需要持续进行的工作,营造温暖的氛围,引导友好合作与竞争的理念,以及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使用小组合作的促进技术等,都是小组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累积赏识与肯定,强化小组意识
当一个小组确定之后,成员之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逐渐有了小组意识。
例如,在小组成立初期,我开设了一堂“夸夸我们的小组”的作文课,让孩子们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说说自己小组的优点,夸夸组内的同学,谈谈自己的特点及“我”能为“我”的小组做点什么。这既能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与合作意识,同时,被夸的孩子有了付出后得到肯定的满足,无形中对小组产生一定的认同感、归属感,增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感情。
(二)凝聚集体智慧,培植小组文化
小组文化既是彰显学生个性及风气的标识,又是整个小组的组魂。小组文化拥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在其中生活、学习的学生拥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重身份,为小组内的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动力和压力。在新小组形成之后,学生也渐渐明白自己小组的特色,接下来就要培植各小组的小组文化。
1.组名
给自己小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让小组成员都知道组名的缘由、寄寓的内涵,这是一张名片,更是一种精神理念。小组成员通过讨论选择名言、警句、格言或根据本组实际自编,形成自己的组名,以便激发学习小组的进取心、凝聚力。
2.组歌
发挥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创造一首组歌,一首真正属于自己小组的励志性歌曲。要求组内成员人人会唱,可以自己编写歌词,自己谱曲,积极活泼的、深情满怀的、幽默诙谐的都可以。
3.组徽
结合本小组的特色,发挥小组成员的特长,激发小组成员的创意,为小组设计一个组徽,要求寓意良好,能展现小组特色,并与小组的组名、组歌等创作理念相得益彰。
4.组训
集合集体的智慧,给自己小组设置一个组训,最好是积极向上,对小组成员有警示意义的。把它作为一个标尺,体现本小组的学习原则与奋斗目标,激励和劝勉本组的成员们,同时,渐渐地让它成为本小组的文化核心、面向集体的精神标志,并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
5.组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格的组规是小组规范建设最为有力的保障,犹如班规。但不同的是,大多数情况下,班规是由我们教师拟稿,再经班级同学商量讨论而定;而组规是小组成员积极参与,根据本小组实际状况与个体差异,自行拟定而成并力求行之有效。
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特色活动聚能量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同样也可以通过一系列丰富而有文化品位的班级活动,不断使孩子的学习过程内化,让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丰富、创造自己的小组文化,由此我开展了一系列别具一格的班级活动。
(一)活动之一:施展才华的“美好约定”
拟定组名,设计组徽,谱写组歌,规范组训……小组同伴间集思广益,友好协作,悉心筹备,最终,一个个“小小创造”应运而生。自然地,我们来了个“美好约定”:班会课上,展示每个小组创造出来的别具一格的组名、组徽,展示过程可以结合本小组成员的才艺,可以借助视频、课件等,多方式、多角度诠释自己小组的创意。
(二)活动之二:登山之拉歌比赛
期末考试后,班级组织了亲子活动——爬山,我们的孩子与家人共同参与了这次集体活动,这为他们创设了一个亲近自然、亲近家人、愉悦身心的好机会,可谓是一举多得,他们受益匪浅。
这一天,天气甚好,行进在北高峰上,大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壮阔,第一次亲近自然,第一次参与班级活动的孩子们,甚是激动与欣喜,在大队伍行进的过程中,歌声不断,拉歌、传歌、对歌、赛歌……轮番上阵,应有尽有,却也多了几许轻松与惬意,当然,这也为即将“登台”的拉歌比赛蓄势。家长全程参与,积极投票,选出拉歌拉得最好的小组,家长委员会成员给拉歌比赛最佳小组颁发奖状、证书,并让有文采的家长进行精彩点评。
(三)活动之三:家长会上组训展示
校训是一种文化,最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能为学校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有些校训还对本校的创建历史或文化背景有所反映,包含着较多的信息。
不言而喻,组训亦是一个小组的精神所在。小组集体讨论、制定出来的组训,应该对本小组的每位成员或多或少都有积极的影响,是一种正能量,正所谓文化是影响人的重要因素。
首先,向学生讲述国内外一些名校的校训及它们所培养出的人才。放眼世界之余,也观望眼下,我向学生介绍了杭州几所高中的校训,尤其重点介绍了我们学校的校训。这无疑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悄悄埋下了理想的种子,同时,孩子们也深深意识到了组训的意义之所在。这样,他们在制定自己小组的组训时,也有了方向,有了意义。
家长会上,我照例是向家长介绍各所大学、高中及我们学校的校训,“抛砖引玉”,为孩子们的组训展示做了个小小铺垫。
接着,组长们一一上台,逐一展示说明各个小组的组训,图文并茂,精彩纷呈。如“相信自己,永不言弃!每天进步一小步,日积月累跨大步!”的组训秉承了荀子那“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学习理念。
这样做,一是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所在的小组的文化及小组间的协作,感受着学校的同伴教育;二是让家长明晓自己孩子所在的小组的组训,充分了解他们的在校表现,使得教育孩子做到“有的放矢”,正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三是让我们能力出众的组长在家长会上有了展示的舞台,锻炼了他们的能力。
实践操作下来,家长对我们的活动很是欣赏,对我们的教育也是相当配合。收获最大的家长很是佩服我们教师的用心良苦,认为这对促进孩子各方面发展大有裨益,是一种得当而又智慧的教育方法。
四、乐在学中、辩在其中,捆绑评价助导学
“学案导学”是一种在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之间搭建桥梁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自我发展、提高教学效益有着重要作用。而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落实教师的“导”,激励学生的“学”。
(一)小组捆绑式的预学促使学生“导”向自主性的“独学”
对初一学生来说,学习目的性还没有那么强,这就需要教师在准备预学案时,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结合知识内容,把学生“导”入自主性学习。
每个任课教师都会对学生的预学打分,按学生的预学质量分 A、B、C 三个层次,A层次计1分,B层次计0.5分,C层次计0分,特别优秀的再加0.5分,小组内的分数总和即为预学的总分。
小组捆绑式的评价机制能驱动学生主动接触新知、自主预学、自我思考。这种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旦形成,能极大地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可以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使其受益一生。
(二)小组学习竞赛促使学生“导”向合作性的“群学”
现在有的孩子合作意识淡薄,“以自我为中心”,只表达自己的见解,缺乏合作方法、技能。小组建设形成的文化氛围能够培养学生形成“一个好汉三个帮”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导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竞赛,即以小组为单位,组际进行友好竞赛,获胜小组可以骄傲地让胜利的锦旗飘扬在自己的小组里。竞赛能有效促使学生智慧互动,鼓励学生相互提问、辩论、评论,在质疑中争论,在讨论中获得知识,让他们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形成一种智慧学习。
学生体验到教别人的快乐,体验到与同伴讨论时那种豁然开朗的快乐,让成绩好的孩子乐于“教”,成绩暂时落后的孩子乐于“学”,一点点累积小组荣誉感。无形中,小组学习竞赛把学生“导”向了合作性的“群学”。
(三)质疑补充环节小组加分促使学生“导”向碰撞式的“辩学”
导学课堂倡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自信地展示,更鼓励学生在其他同学展示的时候进行大胆的质疑与补充。而对每一个点评、质疑与补充,教师都会给小组加分,促使学生认真倾听,因为唯有倾听才会有生成。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当学生在倾听台上同学的展示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这时,教师最智慧的做法就是营造出民主、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孩子把他们脑子里的疑问开怀畅说。
倡导学生大胆质疑,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不满足于教师和书本所言,善于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观察、处理问题,并提出个人见解和主张。鼓励学生与教师、同学商榷、辩论,创设热烈而浓厚的课堂讨论氛围,让学生学在其中、辩在其中、乐在其中。
这种多向交流既能为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又有利于使学生相互启发、弥补和借鉴,学生不断地追问、思索,最终把整个课堂“导”向碰撞式的“辩学”。
(四)精彩课堂:环环相扣,评价跟随,思维碰撞
导学课堂,小组的捆绑式评价,每一节课算出总分,单节课分数较高的小组由任课教师发奖励卡,而一天的各节课的总分计入小组竞赛激励机制中。
评价推动着孩子在预学时,带着问题学习,带着思考学习,带着目标学习。向全班展示的成就感及教师打的展示分数驱动着孩子在合作环节展开讨论,生生互动,实现最大化的同伴教育,这是一种真正的智慧教育。而点评环节能让学生好好地学会倾听,带着求知、带着思考、带着质疑的精神去倾听。但是,导学课堂要有序开展,良好的纪律是保障。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合作、讨论、探究与质疑,使他们在展现自我之余又成为略有自我约束的小主人。
五、团队协作、赏罚分明,激励机制促实效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小的班级,小小的组别,是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广阔天地,亦有着齐全而完备的制度作后盾。当一个小组建立起来之后,伴随着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小组内成员逐渐有了认同感。为了使我们的小组能够有效地运作起来,让孩子在小组生活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在班级中创造并构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与班级制度相配套的小组竞争激励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Group部落
古人云: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每个人都希冀着有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跃升高飞。我们的小组亦是如此。
在班级里,创设一个小组展示的地方,即给每个小组分配一块“自留地”,以展示小组的组名、组训、组歌、组规。当然了,这也是以后的小组评优、星级小组张榜表彰的阵地,美其名曰“Group 部落”,取义于英语“小组”(group),来展示每个小组的优秀文化。
(二)创先争优赢锦旗
既然每个小组在班级里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 Group 部落,那就让部落里“锦旗飘扬”吧。班级开展“创先争优赢锦旗”活动,旨在激励学生友好竞争,团结协作,落实素质教育,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品德
一直以来,我们学校秉承着“做人第一”的理念,虽然这东西很难量化,但如果学生品德不优秀,那竞争也就没了意义。
在竞争中最怕的是功利,孩子们由于思想上还不够成熟,为了争夺第一,偶尔也会走些不该走的“捷径”,所以我认为应该把对孩子的思想品德要求放在第一位,希望他们一步步做到班级“八达岭”中所要求的“诚信、正直、坚持、勇敢、善良、豁达、负责、感恩”,感受到它们在塑造人、感化人上的魅力,并最终一步步渗透、内化为一种自觉、自我的要求。
2.学习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小组之间的良性、友好竞争有利于增强小组的合作,使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内部达成一致。
班级规定:7个小组,每次单元测试,按小组的平均分排成一至七名,第一名得7分,第二名得6分……依此类推,最后一名得1分。这样的设置,有利于小组开展“兵教兵”活动,即按照“一帮一”“一帮二”等原则,让小组里成绩好的同学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毕竟这些孩子对平均分的影响还是较大的。
与此同时,班级的每个同学都设有对手,形成了个人竞争、个人对阵的格局。班级规定:小组每位同学赢对手一次加1分,输对手一次减1分,赢对手较多的小组给予“雪碧”奖励卡进行表彰。这样,个人的努力也与小组挂钩,使个人的努力有了意义。事实证明,赢了对手,学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加分的快乐,更多的是为自己小组争光的快乐,赢得小组同学喝彩的快乐,也许唯有这份快乐,才是激励每个成员更为积极努力的最大动力。
3.纪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班级实行的是纪律扣分制。我们明确,扣分不是最终目的,它只是矫正孩子言行的一种手段,利用小组同学之间的同伴教育,约束或劝告一些在班级里老是违纪的孩子,自然地,教师也多了些小帮手,何乐而不为呢?
所谓的纪律扣分制,就是把本组同学扣的纪律分折算出平均分,再把每一小组的其他分数扣去本小组纪律的平均分,实践证明这样的扣分制很有成效,那些行为习惯不是很好的同学,犹如小组的“命脉”,定会受到小组的“倍加呵护”和“重点监测”。渐渐地,他们自然也会意识到自己所在的小组就是自己的“小家”,作为家中一员,应该为这个“家”努力一下,克己复礼,约束自制,争取做得更好些。这样一来,我们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吗?
(三)小组竞争的规则
上述三个方面的竞争能够积极、有效地促进小组内的生生合作。经过长时间、多方面的探索,我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易操作、较为成熟的方案:竞争得分=小组内的学习竞争得分-评比周期小组成员纪律扣分的平均分+小组内的卫生得分+小组成员所获得的“八达岭”(我们班级最高级别的奖励卡)。按总分得出第一、二、三名及最后一名,而前三名给予星级小组的荣誉冠名,表彰头衔分别是五星级小组、四星级小组和三星级小组。一周小组评比表如表1所示。
表1 一周小组评比
(四)展示小组竞争的结果
为了让学生奋力争先,友好竞争,对每个周期的竞争结果进行“大张旗鼓”的展示、奖励以及对小组最后一名的轻微处罚显得尤为必要。
1.Group部落锦旗飘扬
因为每一个小组都有展示小组文化的部落,那评出的第一、二、三名的锦旗就可以飘扬在各小组的Group部落。这些锦旗是对小组成员努力合作的一种肯定,本小组成员自然是自豪、欣喜无比,但也督促没获得锦旗的小组暗暗加把劲,以争得下一评比周期有丰厚的收获。
Group部落锦旗飘扬,振奋人心;教室里锦旗飘飘,风光无限,也为班级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获胜小组“赚取”纪律分
平时,同学们随时有可能会违规,按班级的惩罚制度,就会扣纪律分,扣分累积到一定程度(超过20分),对学生施予一定程度的轻微惩罚:如让家长监督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我们完全不必苦口婆心地说教,学生在背诵的时候自然会领悟其中的意思。
但对学生来说,一下子把《三字经》和《弟子规》背下来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当然了,纪律扣分本已是一件不太光彩的事情,易激起学生的羞愧感。此时,能通过各种形式的小组竞争,竞争获胜能获得纪律加分,这对于他们而言,是极具诱惑力与感召力的,尤其是常常违规扣分的孩子,更是千方百计地想着法子努力去赚取纪律分,如用心做值日获卫生加分,努力一点点赢过竞争对手……
3.“我们小组为什么最差”
有些小组可能因为懒散等原因,没办法获得第一名,但在每一次评比中,对这“最后小组”的“光荣称号”,尤其是这“最后小组”的小小“惩罚”,却是甚为在意。实践下来,我还意外地发现,这些举措对小组的再发展更是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我给最后一名的小小“处罚”就是要求写出“我们小组为什么最差”,每个成员写200个字,在班级里公开反思。
操作经验表明,这种轻微的集体惩罚,看不出个体有什么压力,学生在班级公开反思时时而幽默,时而调侃,反倒是班级的开心事之一。但从学生的反思文字上看,他们还是很不愿意拿最后一名的,每一个学生上去反思的时候都立志下次一定要努力,要从自身做起,争取自己的进步,因为只有每个学生进步了,才有可能换取集体更大的进步。
不可否认,在新一轮课改的背景下,小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小组凝聚力在增强,文化对孩子的浸润逐步显现。作为一个班主任,一个赞同新课改理念并为之付诸行动的推广者,我将在实践中且行且思,在班级小组文化建设中继续发挥创造性,进一步探索,以实现孩子快乐合作的梦想。
参考文献
[1]程伟.小组学习的实践误区及常态回归[J].中国教育学刊,2015(10):59-62.
[2]王鉴,李泽林.如何让教师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掌握合作学习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2(6):102-107.
[3]吴晓红,宋磊,张冬梅,等.什么是有效的合作学习——基于“米的认识”的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2(8):90-94.
[4]杨二兵.学生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20):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