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 23 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
简要病史
患者,女性,27岁。患者体检发现双肺多发结节,大小为5~10mm,呈多发表现;无咳嗽、咳痰,无咯血,无胸闷不适,无发热,无消瘦乏力,无低热盗汗,无心悸,无腹痛、腹胀等不适。既往体健,无吸烟史,家族无类似疾病。
实验室检查
CYFRA21-1 15.07ng/mL(<3.30ng/mL)(↑),CA72-4 11.69U/mL(<6.90U/mL)(↑)。AFP、CEA、CA19-9、CA125、CA15-3、NSE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
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凝血常规未见异常;血清免疫学结果未见明显异常。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结核抗体检测阴性;PPD皮试阴性;肺炎支原体抗体、肺炎衣原体抗体阴性;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抗体阴性。心电图正常。
PET/CT影像
PET/CT影像见图23-1。
图23-1
影像解读
PET/CT影像(见图23-1)示:双肺弥漫性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直径为4~12mm,边缘光滑、清晰,部分可见分叶;结节无融合,密度不均匀,内可见小斑点钙化,CT值为20~91Hu。18F-FDG代谢略增高,SUVmax为2.43。
最终诊断
送检肺穿刺组织镜下示:部分组织内见肿瘤细胞呈巢状充满肺泡腔,细胞圆形、不规则形,胞质丰富,间质黏液样(见图23-2)。诊断: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
图23-2
肿瘤细胞免疫组化:CD34(+),CD31(+),Vimentin(+),TTF-1(肺泡上皮+),Napsin A(肺泡上皮+),EMA(肺泡上皮+),SMA(-),Ki-67(低表达),S-100(个别+),Calretinin(-),CK7(肺泡上皮+),CK20(-)。
特殊染色:AB染色(+),PAS(±)。
(右肺楔形切除及胸膜结节)结合免疫组化,符合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见图23-3, HE染色(10×)]。
图23-3
鉴别诊断
临床及影像学上需要鉴别的疾病主要包括结核、转移癌或肉瘤、结节病、肉芽肿性炎及肺淋巴管肌瘤病等。上述疾病均可表现为肺内多发结节,但不同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资鉴别。由于肺上皮样血管瘤(PEH)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学检查结果,因此与病理学相似的鉴别就非常重要。需要重要鉴别的主要疾病包括以下几种。
1.肺上皮样血管肉瘤
肺上皮样血管瘤有明显的恶性肿瘤细胞特征,肿瘤细胞明显异型,核分裂象多见,出血、坏死明显,血管分化更原始,可见不规则的互相吻合的窦样血管腔隙。异常的多形性恶性上皮细胞是血管肉瘤的标志,免疫组化亦可见F8-R-Ag、CD31、CD34阳性。肺上皮样血管肉瘤与PEH来源相同,但PEH一般异型性小,核分裂象少见,细胞形态有助于鉴别诊断。
2.肺血管外皮瘤
肺血管外皮瘤是一种起自血管外皮细胞的肿瘤。光镜下,细胞通常呈短梭形、小圆形,围绕薄壁分支状的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波形蛋白和Ⅳ型胶原阳性,S-100和CK阴性。肺血管外皮瘤与PEH来源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有助于鉴别诊断。
3.肺淋巴管肌瘤病
该病肿瘤为异型增生的平滑肌样细胞,围绕细支气管、血管和淋巴管生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达肌源性标志物。
教学要点
PEH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恶性程度介于血管肉瘤与交界性血管肿瘤之间,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4,7~82岁均可发病,40%以上患者的发病年龄<30岁。目前,本病病因尚不清楚,有文献报道可能与血管发育不良、外伤、口服避孕药、雌激素水平异常等有关。该病临床无特征性,可有干咳、胸痛、呼吸困难及体重减轻等。近半病例可无自觉症状,常于体检时胸部影像异常改变而就诊。组织学上,PEH改变有一定特征,PEH瘤细胞呈上皮样形态,常围成椭圆形的细胞内管腔结构,形成单细胞血管腔,内有红细胞。这说明肿瘤具有向血管腔分化的特性。肿块边缘延伸入肺泡腔,并穿过Kohn孔蔓延,而不破坏肺泡和肺泡壁。
PEH的影像学表现常无特征性,可表现为肺内单发或多发的、单侧或双侧肺内弥漫性大小不等结节;最常见且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为双肺多发小结节,分布以中、下肺野为著,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结节边缘较清晰,但也可模糊不清,部分结节中央为凝固性坏死物质,可引起钙盐沉着并形成影像学可见的钙化灶。结节钙化被认为是该病较特异性的影像学表现。若病灶侵犯胸膜,则可有胸腔积液和(或)胸膜增厚,亦可有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18F-FDG PET/CT被认为是诊断PEH/CT结节的代谢活性的重要工具,但18F-FDG PET/CT显像并不能鉴别是PEH结节还是其他结节,因为有些PEH结节病灶18F-FDG代谢可异常增高,SUV最高可达9.4;而有些PEH结节病灶18F-FDG PET/CT显像显示阴性,这可能与肿瘤细胞的低增殖率有关,提示PET/CT显示阴性不能完全排除PEH。另外,PET/CT假阳性的结果在结核、曲霉病、肺组织胞浆菌病和炎症中亦可见。
PEH的最终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分析。PEH表达多种血管内皮细胞抗原,常见的有CD31、CD34、Factor 8、Fli-1等。CD31、CD34因其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被认为是诊断该病最重要的免疫标志物。此外,也有学者提出Fli-1是最具有特异性的内皮免疫标志物。由于PEH较为罕见,因此目前尚未有统一的治疗方案。对于两肺多发结节的病灶患者,化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措施。PEH的化疗药物主要包括铂类、紫杉醇、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吉西他滨、依托泊苷等,但总体疗效不肯定。本例患者口服靶向药物阿帕替尼治疗,目前尚未复查。PEH少见,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均无特异性。本病例在体检时偶然发现,但诊断过程较为曲折:先行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PEH;之后,在胸腔镜下行肺楔形切除及胸膜结节切除,术中快速病理考虑腺癌;而最终经免疫组化,诊断符合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见图23-3)。也有文献报道,PEH在病理上被误诊为肺结节样淀粉变性、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结核及腺癌等,因此仅仅依据普通病理可能导致误诊。若临床与普通病理不符,则建议行病理层面的鉴别诊断。
回顾本病例,影像学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结节,结节密度不均匀,内有高密度影及钙化灶,18F-FDG PET/CT示代谢轻度增高,结合患者临床及发病年龄,需考虑PEH,但最终确诊仍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结果。
参考文献
[1]Watanabe S, Yano F, Kita T, et al. 18F-FDG PET/CT as an indicator for resection of pulmonary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J]. Annals of Nuclear Medicine, 2008,22(6):521-524.
[2]Yi L, Cheng D, Shi H, et al. Pulmonary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 coexisting with pulmonary nodular amyloidosis: case discussion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Int J Clin Exp Med,2014,7(7):1891-1897.
(吴国峥 张春玲 孙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