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陈望道取火
负笈东瀛怀壮志,
大江澎湃涌新潮。
柴房秉烛引火种,
如炬宏文照路标。
解读
陈望道(1891—1977)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曾任复旦大学校长。
陈望道于1915年赴日留学,4年间曾在多所大学学习,主修语言,同时,他阅读了《资本论》等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寻找救国的新道路。
1919年夏回国后,到杭州教书,任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员,与同事夏丏尊、刘大白、李次九共同提倡白话文,并推行教育改革,指导学生创办《浙江新潮》杂志。1919年11月,一师学生施存统在陈望道的指导下在该杂志上发表的《非孝》一文引起轩然大波,《浙江新潮》被当局查封,校长经亨颐被调离。一师学生与在杭州其他学校学生4000多人上街游行请愿,结果遭到当局镇压,数十人被打伤,这就是有名的“一师风潮”。风潮之后,陈望道无法在一师立足,正值此时,他接到了邵力子的来信,请他翻译《共产党宣言》。
1920年3月,陈望道在故乡义乌分水塘村,在柴房里秉烛笔耕,闭门翻译《共产党宣言》。一日三餐由祖母送去。由于过分投入,误将墨汁当作红糖,留下了误蘸墨汁吃粽子的美谈。
1920年夏,毛泽东在上海读到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校对稿,他后来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说:“这本书铭刻于心,让我建立起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而确定了一生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