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史导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5 新巴比伦城

新巴比伦王国(Neo-Babylonian Empire),又称迦勒底王国,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系由居住在两河流域南部的迦勒底人首领那波帕拉萨于公元前626年所建,于公元前539年被波斯帝国所灭。继那波帕拉萨之位的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于公元前605年对首都巴比伦城进行改建,称之为新巴比伦城。它横跨幼发拉底河两岸,城市是方形的,每边长22.2公里。围绕城市的城墙大约有8.5米高,是用砖砌和油漆浇灌而成的,4匹马拉的战车可以在宽阔的城墙上奔驰。全城有100扇用铜做成的城门,因此希腊行吟诗人荷马又把巴比伦城称为“百门之都”(见图2-15)。

图2-15 新巴比伦城遗址

河东岸是主城区,河西岸是巴比伦的新城区,一座大桥横跨幼发拉底河,使新城区与主城连在一起。所以,巴比伦城城墙不仅是巴比伦人用来抵御敌人的主要屏障,而且也是一道保护巴比伦城不受河水泛滥之害的可靠堤防,同时幼发拉底河也成了可有效抵御外侵的一条护城河。巴比伦城被建设得宏伟壮丽,直到100多年后,古希腊历史学家,被称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4—前425年)来到巴比伦城时,仍称它为世界上最壮丽的城市。

2.5.1 伊什达城门(Ishtar Gate)

新巴比伦城是历史上第一座经过规划的城市,宽大的仪典大道由北向南穿城而过,与幼发拉底河平行,紧靠皇宫和庙宇的伊什达门就跨在这条主街上。伊什达门是新巴比伦城的正门,也是城市的北入口,最为壮丽。它有前后两重,左右两边都有突出的塔楼拱卫。门全部采用蓝青色的琉璃饰面。浮雕是白色和金黄色的兽类题材,大面积的底子则是深蓝色的,因此轮廓分明,装饰性很强。不光是城门,横贯全城的仪典大道两侧的重要建筑物大量使用琉璃砖贴面,色彩辉煌,华丽异常。

2.5.2 空中花园(Hanging Gardens)

空中花园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又称悬园,现已不存在。空中花园其实并不是悬挂在空中,这个名字其实是对希腊语“paradeisos”的意译,意思是“梯形高台”,空中花园就是“建立在梯形高台上的花园”。不过由于这个美丽的错误,“paradeisos”后来变化为英语中的“paradise”(天堂)。花园比宫殿的墙壁还要高,远远望去就好像整个挂在空中,因此被称作“空中花园”(见图2-16和图2-17)。

图2-16 空中花园复原图

图2-17 空中花园假想图画

传说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希腊王妃安美依迪丝(Amyitis)美丽可人,深得国王的宠爱,可是时间一长,爱妃愁容渐生,说:“我的家乡山峦叠翠,花草丛生。而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巴比伦平原,连个小山丘都找不到,我多么渴望能再见到我家乡的山岭和盘山小道啊!”为医治王妃的思乡病,尼布甲尼撒二世令工匠按照王妃家乡米底王国(Medes)山区的景色,建造了层层叠叠的阶梯形花园,上面栽满了奇花异草,并在园中开辟了幽静的山间小道,小道旁是潺潺流水,花园中央还修建了一座城楼,矗立在空中。考古学家至今仍未能找到空中花园的确实位置,目前大多认为位于新巴比伦城伊什达城门后仪典大道边上。事实上,大半在文献中描绘过空中花园的人都从未涉足巴比伦。巴比伦文献中,空中花园始终是一个谜,甚至没有一篇提及空中花园。

空中花园采用立体造园手法,共有四层平台,由砖块及沥青勾缝建成。平台由25米高的柱子支撑,从远望去,花园就像悬在天空中一样。巴比伦雨水不多,植物需要的灌溉是空中花园首先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据说空中花园有人力推动的输水泵灌溉系统,奴隶不停地推动紧连着齿轮的把手,把地下水运到最高一层的储水池,再经人工河流返回地面。另一个难题是在保养方面,因为一般的建筑物,要长年抵受河水的侵蚀而不垮塌是不可能的,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缺乏石材,因此研究人员相信空中花园所用的砖块经过了特殊处理,平台铺上浸透柏油的柳条垫,垫上再铺两层砖,还浇注上一层铅,以防止河水渗入建筑结构体和地基。然后在平台上面铺上肥沃的土壤,种植上来自异域他乡的奇花异草。

空中花园继承了两河下游高台建筑的传统,其防止多层平台建筑渗水的做法和供应各平台用水的供水系统,充分显示了巴比伦工匠非凡的创造力。

2.5.3 巴别塔(The Tower of Babel)

巴别塔与空中花园共同组成了巴比伦城中最伟大的两座建筑。根据《圣经·创世记》第11章,巴别塔是当时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人们联合起来兴建的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同时,这座塔也综合了古西亚建筑的诸多做法,如筑在高台上的高耸的集中式纪念性建筑物形制、砖砌的拱券等,代表了古西亚建筑的最高成就。

历史上的巴别塔:古巴比伦王国的几位国王都曾对巴别塔进行过整修工作,但外来征服者不断地将之摧毁。尼布甲尼撒之父那波帕拉萨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后,开始重建巴别塔。他在铭文中写道:“巴比伦塔年久失修,因此马尔杜克命我重建。他要我把塔基牢固地建在地界的胸膛上,而尖顶要直插云霄。”但那波帕拉萨只将塔建到15米高,尼布甲尼撒则“加高塔身,与天齐肩”,塔身的绝大部分和塔顶的马尔杜克神庙(Temple of Marduk)都是尼布甲尼撒主持修建的。“巴别塔”一般指的就是那波帕拉萨父子修建而成的这一座。

在希伯来语中,“巴别”是“变乱”的意思,而在巴比伦语中,“巴别”或“巴比伦”都是“神之门”的意思。同一词在两种语言里意思竟会截然相反,着实令人费解。其实这是有缘由的。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灭了犹太王国,拆毁犹太人的圣城耶路撒冷,烧掉神庙,将国王连同近万名臣民掳掠到巴比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巴比伦之囚”。犹太人在巴比伦多半沦为奴隶,为尼布甲尼撒修建巴比伦城,直到70年后波斯帝王居鲁士(Cyrus the Great)到来才拯救了他们。亡国为奴的仇恨使得犹太人刻骨铭心,他们虽无力回天,但却凭借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愤怒。于是,巴比伦人的“神之门”在犹太人眼里充满了罪恶,他们诅咒道:“沙漠里的野兽和岛上的野兽将住在那里,猫头鹰要住在那里,它将永远无人居住,世世代代无人居住。”并将“变乱”之意赋给巴比伦人的“神之门”。

公元前460年,即塔建成130年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游览巴比伦城时,对这座已经受损的塔仍是青睐有加。根据他的记载,巴别塔建在许多层的巨大高台上,愈高愈小,最上面的高台上建有马尔杜克神庙。墙的外沿建有螺旋形的阶梯,可以绕塔而上,直达塔顶;塔梯的中腰设有座位,可供歇息(见图2-18)。塔基每边约长90米,塔高约90米。据19世纪末期的考古学家科尔德维在塔基遗址的实际测量和推算,塔基边长约96米,塔和庙的总高度也约96米,两者相差无几。巴别塔是当时巴比伦国内最高的建筑,在国内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它,所以人们又称它为“通天塔”,被认为是天上诸神前往凡间住所途中的踏脚处,是天路的“驿站”。

图2-18 油画中的巴别塔

【电影】 《巴别塔》:又名《通天塔》,墨西哥电影(2006年)。《圣经》里,记载了人类想要建一座通天的“巴别塔”,上帝为了防止人类到达天庭而让他们说不同的语言,最终人类的难以沟通造成高塔的坍塌,通天梦成为泡影。影片借用了这段隐喻。今天,人类仿佛也在造一座通天塔——全球化,而全球化这一通天塔也并非没有代价(见图2-19)。

图2-19 电影《巴别塔》宣传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