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国立浙江大学年谱(1936-1949)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4月 [南京]

4月1日 吴福桢愿就农学院院长。

4月5日 原工学院院长朱一成表示仍愿留浙大任事。

4月6日 请诸葛振公作校长秘书。

同日 教育部长王世杰致函行政院,为浙大校长任免事呈请明令。台湾“国史馆”典藏号001-032320-0010-0601

4月7日 下午行政院政治会议通过长浙大事,并兼任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中华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1928年于时首都南京成立,由蔡元培等人发起。下设行政、研究、评议三机构,并陆续设立物理、化学、工程、地质、天文、气象、历史语言、国文学、考古学、心理学、教育、社会科学、动物、植物等14个研究所。气象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成立时最初设立的八个研究所之一,竺可桢任所长至1944年。所长。

4月8日 郭任远电贺并询到杭日期,原电云:“南京北极阁气象研究所竺所长藕舫兄鉴,政院派兄主持浙大,深庆得人,谨此电贺,何日来杭,并盼电复,以便如期在杭恭候也,弟郭任远叩。”《申报》1936年4月10日第16版

4月10日 胡刚复允接文理学院院长。

同日 行政院257次会议通过教育部浙大校长任免提案,并令交铨叙部审查。台湾“国史馆”典藏号001-032320-0010-0600

4月13日 倪尚达(志超)倪志超(1898—1988),字尚达。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士、哈佛大学理学硕士。时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主任、教授。允为总务长。觅沈思玙(鲁珍)沈思玙(1900—?),号鲁珍,安徽合肥人。1925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文史地部。1936年4月入职国立浙江大学。时中研院气象研究所秘书,兼中央政治学校教授。为事务长。

4月14日 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教育部部长签发郭任远辞职准免令。台湾“国史馆”典藏号001-032320-0010-0605

4月15日 国民政府文官处致函铨叙部并附拟用浙大校长任用审查表一份、著作六种呈请审查。台湾“国史馆”典藏号001-032320-0010-(0613-0615)

4月16日 出席中央研究院首届评议会期间,蔡元培请中膳,约郭任远谈及三事:大学建筑计划;军训问题;兰溪模范县合作问题。

4月20日 晤王雪艇,与谈接收事,王雪艇并建议校中设立训育委员会和训育指导委员会。吴福桢因浙大方面有反对之声,故来辞谢。

4月21日[杭州] 与胡刚复、沈思玙、倪志超同至杭州。晚偕胡刚复晤郑晓沧,谈校内状况及学生情形。

4月22日[杭州] 晨与郑晓沧、胡刚复、倪志超同往晤郭任远、李伟超,决于25日正式移交。下午与胡刚复往拜访省府诸要。

4月23日[杭州] 约郑晓沧晤梁庆椿梁庆椿(1904—?),广东中山人。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时国立浙江大学农业社会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与谈农学院近况,知吴福桢留函不辞而别。

4月25日[杭州] 晨偕郑宗海、胡刚复、倪尚达及许绍棣至大学路浙大校长官舍,接校印、图章,知除郭任远账目清讫外尚余现款7万余元、公债5万余元、应领而未领到之中央经费及浙省协助费15万元,共28万余元。参《申报》1936年4月28日第12版 并视察文理学院各部。下午至文理学院开教职员茶话会。晚在体育馆召集学生训话,演讲《大学教育之主要方针》。述及“往史”和“现势”,也强调学校实施教育的要素,无非教授人选、图书仪器和校舍建筑,允诺在这三方面实施改善;另决定设置公费生,以保障贫寒弟子的求学机会;同时希望诸君能明辨是非,静观得失,不轻率,不盲从,努力于学业、道德、体格各方面的修养。《校刊》第248

4月27日 至教育部晤王雪艇,与谈浙大建筑问题,认为浙大是国立大学中房子最坏者。

同日 中国文艺社春季旅行团汪国垣(辟疆)汪国垣(1887—1966),字笠云,后改字辟疆,别号展庵,晚年自号方湖。江西彭泽人。目录学家、藏书家。1912年毕业于北京京师大学堂。时国立中央大学教授。、汪东(旭初)汪东(1890—1963),字旭初,号寄庵,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文学家、书法家。时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徐仲年徐仲年(1904—1981),原名家鹤,字颂年,笔名丹歌,江苏无锡人。法国里昂大学文学博士。时法国文化协会和中法联谊会理事。、盛成盛成(1899—1996),江苏仪征人。作家、诗人、语言学家。时中央党部中国文艺社理事。一行访浙大,并作纪念周讲演。《校刊》第247期

4月28日 蒋振(伯谦)蒋振,字伯谦,湖南零陵(今属永州)人。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亚美尼亚大学哲学博士,1936年5月入职国立浙江大学并任训育部主任。愿就训育指导员。晤翁咏霓,商设法增加浙大建筑预算事。

4月29日[杭州] 回杭车中遇吴福桢,下午偕至太平门外华家池接收农学院。

4月30日[杭州] 致函教育部,报告已于4月25日接收视事。《竺可桢全集》(以下简称《全集》)第23卷第2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