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美术教育新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美术课程研究的新思考

在本章,笔者主要讨论以下几个议题,以充实当前的中小学美术课程研究内容。

一是课程设计的模型问题与美术学科教学的实践指导。学科、儿童、社会作为课程设计三大最基本的材料,已被课程理论界所公认。同时,对课程与三大材料之间的形象化描述也一直被人们所讨论。在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课程论学者艾斯纳教授所著的《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一书中,有关课程与这三者之间的论述给笔者以沉思。对此,笔者通过对艾斯纳有关图式的分析,引入了类似于数学中的“坐标法”的概念,来试图构建课程设计理论的立体式模型。此举能更加清晰地解释当下包括美术课程在内的、有关课程设计中均衡性问题的相关属性,以及相应典型教学问题的根源。

二是基于“理解”的教学目标来深化美术新课程改革。笔者通过介绍美国在2014年颁布的《国家视觉艺术标准》中,所主要呈现的“为了理解而教”的教育思潮,来深刻反思我国当前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所存在的重大问题。在启示中,笔者着重提出我国接下来的美术教育也应该追求基于理解的教学行为目标,并强调配以基于证据的评价理念;通过编写以理解为目标的中小学美术教科书,采用“发现式”的课例为导向,充分应用“逆向设计”的要点来实施单元化课例教学等。最后,笔者呼吁进一步提升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来确保理解性教学得以顺利实施。

三是关注美术课程改革中的核心知识议题。在我国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改革中一直存在着一个重大的问题——学科知识编写混乱。它主要表现为:在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中知识点编写过程缺乏明确的内容、合理的结构与清晰的逻辑等,并衍生出包括课堂教学在内的一系列问题。为此,介绍美国核心知识课程理论及其在视觉艺术学科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重新关注学科知识建设问题的重要性。同时,这也能为美术新课程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包括研制适合我国国情的美术核心知识课程及其序列体系。这一观点的提出也无疑是从微观角度对宏观的国家美术课程标准所做的急需而又必备的重要补充。

四是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倡导批判课程观。批判理论是西方哲学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流派。它在教育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人们对批判课程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同样,纵观当下各大美术教育思潮,也存在着批判课程观。另外,在视觉文化时代,教师开发美术批判性课程,有助于大力提高学生“识读”图像的能力。为此,笔者首先通过对一些重要概念,如视觉文化、批判理论与批判课程论等的简要梳理,继而引出“美术批判性课程”的内涵;然后,结合实践探究,重点对美术批判性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方面的理论进行探索;最后列举一个典型案例来做进一步说明。

五是引入视觉隐喻概念来拓展对视觉文化现象的阐释。目前,有关视觉文化的研究已越来越深入,近年来国外一些学者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从隐喻的角度来探讨和研究图像对人所产生的影响。[1]在这样的背景下,“视觉隐喻”也就成了最近几年来引发学界关注的一个新名词。同时,基于视觉隐喻有助于促进学校在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方面的重大作用,故已日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为此,笔者从视觉隐喻的定义入手,通过对该概念的考证与内涵的梳理、结构的剖析与属性的探索,进而对“明示义”与“隐含义”展开深入论述。最后,笔者再回归到学校美术教育层面的视觉隐喻识读问题,阐述识读过程中的相关理论基础与具体的教育策略,并以电视广告为例来进一步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