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论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敦煌簡史

敦煌是現在甘肅省西北邊接近新疆、寧夏、青海的一個縣。從蘭州西北行,過武威、張掖、酒泉,出嘉峪關,經玉門、安西兩縣,過瓜州舊城,而至敦煌。在它西邊不遠,便是玉門關〔一〕。玉門關是因和闐的美玉從塔里木盆地輸入而得名的。出玉門關便是通西域——應説是古代中西交通的——南北二大道。這二道都在天山南路:一從羅布淖爾沼澤,二從塔里木盆地向西。漢朝的絲織品從此道直可販賣到邊遠的羅馬東部叙利亞(中國史書稱之爲大秦。後來推爾西屯等地向漢人學會了抽絲織綢的技術,歐洲纔有絲)。紙也是從敦煌、玉門經吐魯番,過撒馬爾罕,經波斯而傅入歐洲的。

紙與人類文化的關係尤大。斯坦因在古長城的一個烽燧中,得到八封用窣利文寫在紙上的書信,是粟特商人的私信。他把紙樣送到維也納馮·魏斯涅教授(professor Von Wiesner)用顯微鏡考查化驗的結果,知道是用麻織物搗成漿,然後由漿造成紙。這正同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一〇五年)蔡倫發明的造紙法相同。斯氏又根據種種理由,斷定這是公元二世紀中葉的(詳他的《西域考古圖記》Serindia: Detailed Report of Explorations in Central Asia and Westernmost China.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21)。上距蔡倫造紙才四五十年,這算是全世界最古的紙了!(在此以前瑞典斯文赫定Sven Hedin在古樓蘭——今庫魯克河——也發現過紙,但據考察後,較此遲五十年,可參閲August Courady《斯文赫定在樓蘭發現的中文寫本及其他零物》一文,Die chinesischen und sonstigen Kleinfunde Sven Hedin in Lou-lan)中國紙便是由粟特、康居等國的商人,帶到撒馬爾罕,而入歐洲(參閲姚士鱉《中國造紙術输入歐洲考》,《輔仁學誌》一卷一期)。又斯氏在敦煌也尋得三張漢代紙寫的殘卷,也斷定是公元後二世紀寫成的(見沙畹Éd. chavannes的《斯坦因東土耳其斯坦發現之中文文書》一文Les Documents Chinois, découverts par Aurel Stein dans les sables du Turkestan Oriental),也是世界最古的紙,於是打破了歷來歐洲學人説的紙是阿拉伯人或德國人、意大利人發明等等不實不盡的話。紙之输入歐洲,也同絲差不多,都由商人循同一道路傳去的。

它是公元前一三八年(漢武帝建元三年癸卯。一説是在公元前一二六年,是武帝元朔三年乙卯。此乃歸年),及公元前一一五年(漢武帝元鼎二年丙寅)張騫初通西域的大道,也是公元前一〇二年(漢武帝太初元年丁丑)貳師將軍李廣利攻破大宛的大道,也是公元前二年(漢哀帝元壽元年己未)印度佛教經大月氏入中國的要道,也是公元六二九年(唐太宗貞觀三年己丑)到印度十七年後取經回國的慈恩大師玄奘往來的要道,也是馬哥孛羅通過羅布沙漠西去的大道。

敦煌在歷史上擔過不少的任務;是邊防重地,是交通重心,文化交流的場所,尤其在唐代是最爲輝煌的時期;做了中西交通的樞紐,宗教繁興的聖城,文化極盛的都市。

因其爲交通的要道,而一出玉門關,便是漢人的所謂“三十六國”算中國——應説中亞細亞——民族集居最複雜的地方。所以在治世則爲四方輻輳之地,文物大盛;在動亂的時代又爲有關邊防的重鎮。所以其興廢,其變遷,也最劇烈。稍讀歷史的人,莫不知之。

現在的敦煌縣是在北緯四十一度,東經九十四度七左右。氣候寒冷,每年平均有五個月冰凍。每年十月結冰,三月末解凍。雨量極少,高到九五·四公厘,低到八·六公厘。多風,以西南風爲最多,秋季西南風及東北風各半。氣温最高攝氏四四·一度,常在每年七八月之間;最低零下二十四度,在每年的十二月、一月。風沙是非常大的,當西南風起時,對面數尺,不見人影。

疏勒河横過敦煌的北面,經玉門關,集爲哈拉湖。但與敦煌關係最大——應説與莫高窟千佛洞關係最大的是黨河,在敦煌以南,千佛洞的陽面,灌溉敦煌的田。此外更重要的還有一條正在千佛洞下面經過的大泉,也是千佛洞飲水的來源。這條溝寬約二十丈,自南而北,流入沙漠,潛入地中去了。溝的東岸,高約十丈,西岸高由一丈至二十餘丈不等。名震世界的石室,即在西岸的崖壁上鑿出的。

從嘉峪關西出,是一個大平原,即關外三縣之所在:玉門、安西、敦煌。敦煌縣城近祁連山脈;在敦煌縣南的三危山,也屬祁連山脈的。三危山更西南,去縣約十里,有鳴沙山,高二十餘丈,長約五十里。人馬從山上流下,沙與沙相激動,爲轟鳴聲,故名鳴沙山。

敦煌的歷史,應從春秋時説起。春秋以前西北的地史文獻不曾説到。兩周金文,衹有天水以東,還能髣髴。甲文則尚未見岐山以西的材料,何況皋蘭以西了!《禹貢》的流沙、三危罷,似乎是,其實亦非。此處不多説了。

敦煌本古瓜州之地,又名陸渾,春秋時秦的屬地,原是羌、戎居地。

《左傳》昭九年:“先王居檮杌於四裔以禦螭魅,故允姓之姦,居於瓜州。”杜預註:“瓜州,今敦煌。”(按,《漢書·地理志》敦煌郡敦煌縣下云:“杜林以爲古瓜州地,生美瓜。”則杜預説,即本杜林也。)又襄十四年:“將執戎子駒支,范宣子親數諸朝曰:‘來,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於瓜州。……'”對曰:“昔秦人負恃其衆,貪於土地,逐我諸戎,惠公蠲其大德,謂我諸戎,是四嶽之裔胄也。”杜註:“四嶽之後,皆姜姓,又别爲允姓。瓜州地在今敦煌。”按上二段的故事,即是僖公二十二年的“秋,秦、晉遷陸渾之戎於伊川”,杜註“允姓之戎,居陸渾,在秦、晉西北,二國誘而徙之”一事。又疏云:“陸渾是敦煌地,考《漢書·地理志》弘農郡陸渾縣下云:‘秦、晉遷陸渾之戎於此。'”(秦、晉二字原作“春秋”,依王先謙説改),又《漢書·地理志》下:“秦地西有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

戰國時先爲月氏所在。後月氏爲烏孫所攻西竄,又爲烏孫所在地〔二〕

漢初,成爲匈奴昆邪王、休屠王地(見《漢書·地理志》)。至漢“武帝攘之”(《地志》)〔三〕,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初置武威、酒泉二郡。元鼎六年(公元前一一一年),分置張掖、敦煌二郡,統縣六:敦煌、冥安、效穀、淵泉、廣至、龍勒,户萬一千二百,口三萬八千三百三十五。敦煌又爲縣治。王莽時改敦煌郡爲敦德郡,縣亦改名敦德亭(莽初改敦煌爲文德,見《漢簡》王静安先生跋十一)。後漢仍復前漢之舊,《後漢書·郡國志》敦煌郡云:


敦煌郡六城:敦煌,古瓜州,出美瓜。冥安。效穀。淵泉。廣至。龍勒。有玉門關。……户七百四十八,口二萬九千一百十七。


典午之世,敦煌一郡,領縣十二爲最大,視漢且倍之。

隋領縣三:


敦煌郡統縣三:……敦煌、常樂、玉門……户七千七百七十九。


到唐則屬沙州。《新唐書·地理志》:


沙州敦煌郡……縣二:敦煌、壽昌。……户四千二百六十五,口萬六千二百五十。


按,敦煌縣南有鳴沙,故曰沙州。《敦煌録》云:“州(沙州)南有莫高窟,去州二十五里。”又《莫高窟記》:“沙州在東南二十五里三危山西。”是唐之沙州,去千佛洞二十五里,在千佛洞西北。疑今佛爺廟一帶,即沙州縣地也。又前涼州張駿於敦煌置沙州因此。又壽昌即漢之龍勒縣,即今敦煌西南之南湖店也。

郡治爲最小。至宋中葉以後,爲西夏所據。明代閉關不與西域交通。一直要到清,西路纔通,又成爲清人往新疆的要道。

在唐天寶時,敦煌一縣,實有十三鄉,即敦煌、洪池、懸泉、莫高、神沙、龍勒、玉關、洪閏、效穀、壽昌、平康、慈惠、從化(見P.2738卷,及P.2803。按P.2738卷十鄉,有赤心而無洪池、懸泉、從化、壽昌),則古縣已淪爲鄉鎮者多矣。其時寺廟蓋極興盛,據P.2738卷有龍興寺、大雲寺、報恩寺、靈修寺、聖光寺、乾元寺、净土寺、開元寺、永安寺、安國寺、大□寺、普光寺、金光明寺、靈圖寺、連寺、周家蘭若、官□蘭若、安淳於蘭若、北(? )……保蘭若、樂家蘭若等。參與經卷題記中所有寺名,大約可信,可見當時佛教之盛云。

由敦煌寫本中,又可得知唐時敦煌有十二或二十個風景區,爲詩人所歌頌。P.2748的後面,有一卷《沙州敦煌二十詠》。其二十處爲:三危山、白龍堆、莫高窟、貳師泉、渥洼池天馬、陽關戍、水精堂、玉女泉、瑟瑟監、李廟、貞女台、安城祆、墨池、半壁樹、三攢草、賀拔堂、望京門、相似樹、鑿壁井、分流泉。其時爲大中四年。

宋以後與本書關係少,不再去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