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声玉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点评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历史突破与美中不足

时光荏苒,满载收获的2006年迈着坚实的步伐离去,充满希望的2007年满怀豪情地向我们走来。让我们一起盘点令人感动的过往,共同期待非遗事业的美好愿景。

2006年注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升温年。在2005年末,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决定自2006年起,每年6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文化遗产日”。从国家层面、政府层面,到社会参与、群众参与,保护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2006年,是令人高兴的一年。年初,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京举行,这次展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大型展览,浙江选送的保护工作展板得到关注,选送的民间手工艺作品受到热捧。6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入围,浙江39项(44个子项)上榜,居全国各省份首位,并遥遥领先。这是历史性的突破,也是我省“十一五”开局之年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喜讯。首个“文化遗产日”期间,我省会同国家非遗保护中心、中国文化报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余杭论坛,文化部、省政府领导出席,专家学者云集,这一高峰论坛成果丰硕。7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浙江省文化厅在大会作典型经验介绍,浙江此项工作发挥明显的领头作用,走在前列。

2006年,也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各项抢救保护工作大步推进的一年。浙江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送审稿),报送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省级财政继“十五”每年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500万元之后,“十一五”的投入有较大增幅,递增为每年1500万元。各地积极响应,吹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号角。杭州市、海宁市等当地政府下发《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临海、临安等10个县(市、区)经当地编委批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各级政府的空前重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针在各级政府的工作部署中得到鲜明体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步伐果决而坚实。

2006年,更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放光华的一年。我省首个“文化遗产日”活动丰富多彩,举办“守望家园”大型电视主题晚会、首届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式暨民间艺术大会串,专题系列讲座,文化遗产知识竞赛等活动,取得广泛影响。各地“文化遗产日”活动星罗棋布,争奇斗艳,烘托气氛,凝聚共识。全国广场民间舞蹈邀请赛、全国民间鼓乐邀请赛、全国渔歌邀请赛、中华民间剪纸艺术节等多项全国性活动在我省举行,此起彼伏。大型民族风情歌舞《畲家谣》代表浙江省参加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化会演,获创作金奖。

2006年,当然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辛勤耕耘的一年。根据省里的统一部署,全省深入开展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按照“不漏线索、不漏项目、不漏艺人”的要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战胜各种困难,破解诸多疑惑,创新思路,摸索经验,基本摸清民间艺术资源家底,各地普查工作硕果累累。我省保护试点工作不断深化,理论科研与编纂工作有效启动,高校非遗研究基地建设机制取得突破。

回首2006年,的确是不平凡的一年。作为“十一五”开局之年和实施浙江省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的起始年,能否保证各地工作扎实推进,非遗保护工作实现开门红?结果令人欣然。

当然,2006年,也有些美中不足的事。部分市、县(市、区)没有抓紧公布非遗名录;不少地方普查工作不够扎实;省、市两级非遗保护工作机构没有突破性进展。还有,有些地方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大刀阔斧推倒古村落,移地造新村,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风貌荡然无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古村落是非遗保护最后的根据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些都是非遗保护社会热潮中的不和谐音符。

从当前形势看,在国办、国务院连续出台两个文件之后,全国各地更为重视非遗保护工作,我省起步早的优势已弱化。同时,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深化非遗保护,难度增大,有许多疑难杂症,突破进入了瓶颈,能否继续破难攻坚?保护管理工作机构的建设和专业队伍的培养迫在眉睫,培养一支干部队伍,培养一种踏实、务实、抓落实的作风,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我省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冲击不容忽视,这也折射出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展望2007年,将是非遗抢救保护形势持续看好的一年。当前,我们欣喜看到, 200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将“又快又好”改为“又好又快发展”,虽然这只是两个字次序置换,但体现的是指导思想的转换。2007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将经省人大常委会审定、正式颁布施行;由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浙江省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将得到进一步贯彻实施;各级非遗保护中心应当抓紧建立和健全。无疑,随着形势的发展,工作的推进,全民意识的强化,各地将把非遗工作放在文化工作全局的突出位置、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特殊位置,加以重视。我们必须也完全有条件推进非遗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继续走在前列。

天遂人愿,我们对2007年充满期待。

2007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