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和孩子定规矩,孩子不抵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6岁,是为孩子定规矩的最佳年龄

在中国,有这样一句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是有一定根据的。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人的性格在童年时期的早期就能形成,从六七岁孩子身上可以预测出他成年后的一些行为。

对于这一发现,曾有这样一项研究,研究方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里弗赛德分校、俄勒冈大学和俄勒冈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研究的对象是20世纪60年代夏威夷州大约2400名不同种族的一至六年级小学生。在这一研究中,这些孩子的老师根据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进行打分,进而对他们的性格做出一个评价。

时隔40年,研究人员找到了其中的144名学生,对他们进行深层次调查,并给研究对象接受调查时的情况录像。

研究人员主要对比4项性格特征:

是否健谈,又称语言流利度;适应性,即能否很好地适应新情况;是否易冲动、感情用事;自我贬低程度,主要看是否弱化自身的重要特质。

通过对比,研究人员发现:

40年前被认为健谈的学生,人到中年时依然有善于动脑、语言流利且喜欢掌控全局的智慧;反之,曾被认为不健谈的学生,人到中年时表现为能动性差,缺乏主见,遇事容易放弃,人际关系不如意等。

40年前被认为适应性强的学生,人到中年后乐观开朗,善于动脑,讲话流利;被认为适应性弱的学生,成年后态度消极,缺乏主见,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40年前被认为易冲动的学生,成年后倾向于大声说话,兴趣广泛,健谈;被认为不易冲动的学生,成年后多表现得胆小害羞,与人保持一定距离,缺乏安全感。

40年前被认为自我贬低度高的学生,成年后易内疚,喜欢寻求安慰,爱讲自己的消极面,爱表达不安全感;被认为自我贬低程度低的学生,成年后倾向于爱大声说话,善于动脑,表现出优越感。

从这一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童年早期的烙印对一个人的一生都具有持久深远的意义,不论是对童年、青年还是成年都是如此。等一个孩子长成了青年或成人,再要他改变自己性格的许多方面,那将是非常困难的。虽然在关爱他的人们的努力帮助下,他仍有可能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性格等的某些方面,但那需要时间,需要他本人和他周围的人很有耐心。

因此,童年早期正是人一生中培养真正的人性品质、态度和行为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人要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分辨好坏,培育良知,懂得善良与公正。

对此,儿童教育学家指出,3~6岁,是为孩子定规矩的最佳年龄,6岁前的孩子正处于各项意识发展期,如果没有爸爸妈妈制定的规矩来约束他,孩子容易为所欲为,更不懂得判断自己言行是好还是坏。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将会变成一个不遵守规则的人,对于孩子的人际关系也将有非常大的影响。

的确,孩子3~6岁时,各种意识还处于萌芽和发展阶段,此时是教育孩子遵守规则的最佳时期。

作为父母,我们要认识到,即使再爱孩子,也要逐步减少一点对孩子的溺爱,在他们3~6岁这一关键阶段给他们立下严格一点的规矩,并跟着孩子一起认真地遵守,培养孩子遵守规则、自制克己的好习惯。而且,有了爸爸妈妈的陪伴,孩子也会喜欢上遵守规矩的“游戏”,在“游戏”中健康地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