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材料检测与设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服装原材料的鉴别

第一节 纺织纤维的鉴别

纺织纤维的种类繁多,随着化学纤维的发展,化学纤维的应用也日益增加,使各类化纤织物的新产品相继问世,很多化纤织物(包含混纺和交织的服装材料)从外观上看,几乎达到了与天然纤维织物乱真的程度。而服装材料的性能与组成该服装材料的纤维性能密切相关。鉴别服装材料的成分就是要弄清某种服装材料是由什么纤维构成的,这是选择何种服装缝制工艺及熨烫工艺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服装生产管理或产品分析中,对纤维进行科学鉴别就十分重要。

一、检测标准

FZ/T 01057.1—2007《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第1部分:通用说明》;

FZ/T 01057.2—2007《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第2部分:燃烧法》;

FZ/T 01057.3—2007《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第3部分:显微镜法》;

FZ/T 01057.4—2007《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第4部分:溶解法》;

FZ/T 01057.5—2007《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 第5部分:含氯含氮呈色反应法》;

FZ/T 01057.6—2007《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第6部分:熔点法》;

FZ/T 01057.7—2007《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第7部分:密度梯度法》;

FZ/T 01057.8—2012《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第8部分:红外光谱法》;

FZ/T 01057.9—2012《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第9部分:双折射率法》。

二、取样

(一)试样准备

所取的试样应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对于某些色织或提花服装材料,试样的大小应至少为一个完整的组织循环。若材料中存在类型、规格和(或)颜色不同的纱线,则应按每个不同部分逐一取样。

(二)试样的预处理

当试样上有涂层、整理剂、染料等物质时,可能会掩盖纤维的特征、干扰鉴别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应选择适当的方法和试剂将其除去,但在处理时不得损伤纤维和改变纤维的任何性质。

三、鉴别纤维的方法

纺织纤维的外观形态或内在性质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纤维鉴别就是利用纤维外观形态或内在性质的差异,采用各种方法进行区分鉴别。天然纤维的外观形态差别比较明显,同一种类纤维的形态基本上保持一致。因此,鉴别天然纤维主要是根据纤维的外观形态特征进行。化学纤维特别是常规合成纤维的外观形态基本相似,其截面多数为圆形,但随着异形纤维的发展,同一种类的化学纤维可以制成不同的截面形态,这就很难从形态特征上分清纤维品种,因而必须结合其他方法进行鉴别。由于各种化学纤维的组成物质和结构不同,其物理化学性质就差别很大,因此化学纤维主要根据纤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差异来进行鉴别。

鉴别服装材料成分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手感目测法、显微镜观察法、燃烧法、化学溶解法、药品着色法、熔点法、密度法及双折射法等。此外,也可以根据纤维分子的结构鉴别纤维,如X射线衍射法及红外线吸收光谱法等。

(一)手感目测法

手感目测法,即通过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手等,根据纤维、织物的不同外观和特点,直接对被测服装材料成分进行判断。如先用眼睛观察所测面料的光泽、染色状况,用鼻子闻气味,用手去摸、捏面料的光滑、弹性及冷暖程度,用耳听面料撕裂声等进行判断。这一方法无需药物和仪器,比较简单易行。

1.检测原理

手感目测法依靠人眼看(织物颜色、质地、光泽等)、手摸(织物质感、厚度等)、耳听(织物摩擦声等)来鉴别服装材料的纤维种类。

2.适用范围

手感目测法可判断天然纤维(棉、麻、毛、丝)或化学纤维及其织物。

3.散纤维鉴别

(1)天然纤维中棉、麻、毛均属于短纤维,长度整齐度较差。化学纤维的长度一般较整齐,光泽不如蚕丝柔和。

(2)棉纤维细短而手感柔软,并附有各种杂质和疵点。

(3)麻纤维手感粗硬,常因胶质而聚成小束。

(4)羊毛纤维柔软,具有天然卷曲且富有弹性。

(5)丝纤维细而长,具有特殊的光泽。

4.织物鉴别

织物鉴别通过观测整块样品的颜色、光泽、重量、手感等特性来进行鉴别。

(1)纯棉布:布面光泽柔和,手感柔软、温暖,弹性差,无身骨,手捏紧织物后松开有明显的褶皱且不易退去。如果抽几根纱线捻开观察,纤维长短不一,一般在23~38mm之间,用水润湿纤维,强力有所增强。原色纯棉布布面有显露的纱头和杂质,丝光产品光泽较亮。比蚕丝重,垂感差。

(2)涤棉布(棉的确良也可称的确良):外观光泽较明亮,布面平整光洁,几乎看不到纱头和杂质。手摸布面感觉滑爽、挺括、弹性好,手捏紧织物后松开,褶痕不明显且能很快恢复原状。纱支一般较细,色彩较淡雅素净。织物纱线强力比棉织物强,可扯断进行比较。

(3)纯毛精纺呢绒:一般以薄型和中薄型为主,织物精致细腻,外观光泽柔和,色彩纯正,呢面光洁平整,纹路清晰,手感滑糯、温暖,富有弹性,悬垂性好。织物捏紧后松开,褶痕不明显,且能迅速恢复原状,纱支大多为双股线。

(4)纯毛粗纺呢绒:大多呢身厚实,呢面丰满,不露底纹,手感丰满、温暖,富有弹性,质地紧密膘光足,质地疏松的悬垂性好。毛纱多为单股。

(5)黏胶混纺呢绒:织物光泽不如纯毛柔和,一般光泽较暗,手感较差。粗纺呢绒有松散感,织物捏紧后松开,褶痕明显且恢复速度慢,悬垂感也比纯毛差。粗纺多、精纺少。

(6)涤纶混纺呢绒:以精纺为主,呢面平整光洁,挺括滑爽,光泽较亮不如纯毛柔和,织纹清晰。涤纶混纺呢绒的弹性要好于纯纺毛织品,但毛感、手感柔软性、悬垂性等不如纯纺毛织物。织物捏紧后松开,几乎无褶痕。

(7)腈纶混纺呢绒:其毛型感好于其他混纺毛织品,手感温暖,弹性好,色泽鲜艳,但柔糯性和悬垂性等不如纯纺毛织物。粗纺腈纶混纺织物质地蓬松,轻巧柔软,保暖性好,但手感不如纯纺糯滑。光泽类似人造毛织物,褶皱少,恢复快。

(8)锦纶混纺呢绒:织物毛感较差,有蜡样的光泽,手感硬而不柔软,呢面平整光滑,弹性不如涤纶混纺毛织物,手捏织物容易产生褶痕,但能缓慢恢复原状。

(9)真丝绸:绸面光泽柔和、华丽,亮而不刺眼,色彩纯正,手感滑润、柔软光滑,有身骨,绸面平整光洁,富有弹性,在干燥气候下,手摸绸面有拉手感,撕裂时有独特的“丝鸣声”,褶皱少,但恢复较纯毛织物快,垂感好。

(10)人丝绸(黏胶丝织物):绸面光泽明亮,但不如真丝柔和,手感柔软滑爽,且不挺括,但弹性和飘逸感较差。手捏易皱,且不易恢复,撕裂时声音“嘶哑”。纱线浸湿后,极易扯断。

(11)涤丝绸(涤纶仿丝织物):绸面光泽明亮,但不柔和,手感滑爽平挺,弹性好。质地轻薄透明,悬垂感和柔软性均差。手捏织物后放开,无明显褶痕。

(12)锦丝绸(锦纶长丝织物):绸面光泽呆滞有蜡状感,色彩不鲜艳,布面平滑光洁,手感凉爽,硬挺。织物捏紧松开后有褶痕,但能缓慢恢复原状。垂感一般。

(13)麻织物:由于麻纤维粗细、长短差异大,故纱线条干明显不均匀,布面有随机分布的结子和疙瘩,高低不平,风格粗犷。手感挺爽,弹性差,容易起皱,褶痕较粗,不易退去。苎麻织物表面有光泽及有较长的毛羽,亚麻织物手感较苎麻略为柔软。麻纤维不易上色,故色彩多浅淡且不鲜艳,有的有刺痒感。

(14)化纤仿麻织物:织物外观多疙瘩、结子,高低不平,风格粗犷,组织以平纹和透孔组织为多,色彩以本色和浅淡色为主,但比麻织物鲜亮。手感挺爽,弹性好,织物紧捏不皱,且有较好的悬垂性。

(15)合成纤维织物:织物有类似金属的光泽,不自然,有的有蜡状光泽,手感滑腻,褶皱少(除维纶外),恢复快。一般轻于棉、麻、黏胶纤维,垂感较好。

(二)燃烧法

1.检测原理

燃烧法根据纤维接近火焰、接触火焰和离开火焰时的状态,燃烧时发出的气味以及燃烧后残留物的特征来鉴别纤维类别。

2.检测设备

燃烧法的检测设备有酒精灯、镊子、剪刀、放大镜等。

3.操作步骤

(1)从样品中取一小束待鉴别的纤维,用镊子夹住,缓慢地移入酒精灯火焰,仔细观察纤维接近火焰的状态(如熔融、收缩)并做记录。

(2)将试样移入火焰,使其充分燃烧,观察纤维在火焰中燃烧的状态、火焰颜色、燃烧速度、燃烧时发出的气味,并做记录。

(3)将试样移离火焰,观察纤维离开火焰后的燃烧情况,并做记录。

(4)试样燃烧停止时,闻其气味,等试样冷却后观察燃烧后残留物的特征,并做记录。

(5)对照纤维燃烧特征表,粗略地鉴别其类别。几种常见的纤维燃烧特征如表2-1所示。

表2-1 几种常见的纤维燃烧特征

续表

4.说明

燃烧法是鉴别纤维的常用方法之一,适用于纯纺或交织产品,不适用于混纺产品或经过防火、防燃及其他整理的纤维和纺织品。

(三)显微镜法

1.检测原理

根据不同的纤维具有不同的纵向和截面形态,利用显微镜观察纤维的纵向和截面形态特征,与标准照片或资料对比来鉴别纤维。

2.检测设备与试剂

检测设备与试剂一般有哈氏切片器、刀片、镊子、毛笔、显微镜、盖玻片、载玻片、甘油、无水乙醇、乙醚、液体石蜡、火棉胶等。

3.检测步骤

(1)将适量的纤维均匀平铺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液体石蜡,盖上盖玻片,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在放大倍数为100~500倍的条件下观察其纵向形态,与标准照片或资料对比。

(2)取出哈氏切片器,旋松定位螺丝,并拔出定位销,将螺座转到与右底板成垂直的位置,将左底板从右底板上抽出。

(3)取一束试样纤维,用手扯法整理平直,将一定量的纤维放入左底板的凹槽中,插入右底板,压紧纤维,放入的纤维数量以轻拉纤维束时稍有移动为宜。

(4)用刀片切去露在底板正、反两面外边的纤维。

(5)转动螺座恢复到原来位置,用定位销加以固定,旋紧定位螺丝。精密螺丝下端的推杆应在放入凹槽中的纤维束的正上方。

(6)旋转精密螺丝,使纤维束露出金属底板表面少许,然后在露出的纤维束上涂一层薄薄的火棉胶。

(7)待火棉胶凝固后,用刀片沿金属底板表面切下第一片切片,一般舍去不用。从第二片开始作为正式试样切片,切片厚度可由精密螺丝控制。用精密螺丝推出试样,涂上火棉胶,待火棉胶凝固后,进行切片,选择好的切片作为正式试样。

(8)把切片放在滴有甘油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做好标记,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在放大倍数为100~500倍的条件下观察其截面形态,与标准照片或资料对比。几种纤维的纵向和截面形态特征如表2-2所示。

表2-2 几种纤维的纵向和截面形态特征

4.说明

显微镜法是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它既能鉴别单一成分的纤维,也可以用于多种成分混合而成的混纺产品的鉴别。

(四)溶解法

1.检测原理

利用各种纤维在不同化学溶剂中的溶解性能来鉴别纤维。

2.检测设备与试剂

(1)设备:天平,感量10mg;温度计,0~100℃;电热恒温水浴锅,37~100℃;封闭电炉、量筒、比重计、烧杯、试管、试管夹、镊子、酒精灯等。

(2)试剂:浓硫酸、浓盐酸、甲酸、浓硝酸、氢氟酸、冰乙酸、次氯酸钠、氢氧化钠、硫氰酸钾、N,N-二甲基甲酰胺、丙酮、环己酮、四氯乙烷、苯酚、1,4-丁内酯、二甲亚砜、二氯甲烷、四氢呋喃、四氯化碳、氢氧化铵、氢氧化铜、乙酸乙酯等,均为分析纯或化学纯。

3.检测步骤

(1)按照有关规定配制所需溶液。

(2)对单一成分的纤维,鉴别时可将少量待鉴别的纤维放入试管或小烧杯中,注入某种溶剂或溶液,在常温(20~30℃)下摇动或用玻璃棒搅动5min,观察纤维在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3)若混合成分的纤维或纤维量极少,则可在显微镜载物台上放上具有凹面的载玻片,然后在凹面处放入试样,滴上溶剂,盖上盖玻片,直接在显微镜中观察,根据不同的情况,判别纤维的类别。

(4)对于常温下难于溶解的纤维,需进行加热沸腾试验。在装有纤维试样的试管或小烧杯中,注入适量溶剂或溶液,加热至沸腾并保持3min后,观察纤维的溶解情况。在使用易燃性溶剂时,为防止溶剂燃烧或爆炸,须将试样和溶剂放入小烧杯中,在封闭电炉上加热,并于通风橱内进行试验。

(5)每个试样取两份进行试验,若结果差异明显,要进行第三次试验。常见纤维的溶解性能如表2-3所示。

4.说明

(1)溶解法适用于各种纺织纤维,包括染色纤维或混纺成分的纤维、纱线与织物。此外溶解法还广泛用于分析混纺产品中的纤维含量。

(2)由于溶剂的浓度和温度不同,对纤维的可溶性能表现也不一样,所以用溶解法鉴别纺织纤维时,应严格控制溶剂的浓度和温度。同时,也需要注意纤维在溶剂中的溶解速度。

表2-3 常见纤维的溶解性能

注:S—溶解;SS—微溶;P—部分溶解;I—不溶解。

(3)溶剂对纤维的作用可以分为:溶解、微溶解、部分溶解和不溶解等几种情况,而且溶解的速度也不同,所以在观察纤维溶解与否时,要有良好的照明,以避免观察误差。

(4)更多常见纤维的溶解性能可参见FZ/T 01057.4—2007附录A。

(五)含氯含氮呈色反应法

1.检测原理

含氯、氮元素的纤维用火焰、酸碱法检测,会呈现特定的呈色反应。

2.检测设备与试剂

检测设备与试剂有酒精灯、铜丝、镊子、剪刀、试管、试管夹、红色石蕊试纸、碳酸钠等。

3.操作步骤

(1)含氯呈色反应:取干净的铜丝,用砂纸将其表面的氧化层除去,将铜丝置于火焰中烧红后立即与试样接触,然后再将铜丝移到火焰中燃烧,观察火焰是否呈绿色。火焰呈绿色,说明纤维有氯存在。

(2)含氮呈色反应:将少量切碎的纤维放入试管中,用适量的碳酸钠覆盖,在酒精灯上加热使之产生气体,试管口放上红色石蕊试纸,试纸变蓝则说明纤维含氮。

部分含氯含氮纤维的呈色反应如表2-4所示。

表2-4 部分含氯含氮纤维的呈色反应

注:√—有;×—无。

(六)熔点法

1.检测原理

根据合成纤维的熔融特性,在化学熔点仪上或在附有加热和测温装置的偏光显微镜下观察纤维外观形态的变化,或通过观察纤维消光来测定纤维的熔点温度,从而鉴别纤维。

2.检测设备

检测设备有熔点仪、带加热装置的偏光显微镜、镊子、剪刀、载玻片、盖玻片、挑针等。

3.检测步骤

取少量纤维放在两片盖玻片之间,然后放置在熔点仪显微镜的电热板上,并调焦使纤维成像清晰。调节升温速率约3~4℃/min,同时仔细观察纤维形态的变化,当发现盖玻片中的大部分纤维熔化时,记录温度,即为熔点。

若采用偏光显微镜,则调节起、检偏振镜的偏振面相互垂直,使视野黑暗,放置试样使纤维的几何轴在直交的起偏振镜和检偏振镜间的45°位置上,熔融前纤维发亮,而其他部分黑暗。当纤维开始融化时,亮点消失,记录此时的温度,即为熔点。

每个试样测试三次,取平均值,修约至整数。

4.说明

熔点法只适合于合成纤维,且有的合成纤维的熔点比较接近,较难区分,也有些纤维没有明显熔点,因此熔点法一般不单独应用,常将此法作为论证用。几种合成纤维的熔点如表2-5所示。

表2-5 几种化学纤维的熔点

更多化学纤维的熔点可参见FZ/T 01057.6—2007附录A表A.1。

(七)密度梯度法

1.检测原理

这是利用悬浮原理来测定固体密度的一种方法。密度梯度管是将两种密度不同而又能相互混合的液体在玻璃管中进行适当的混合,使混合的液体从上部到下部的密度逐渐变大且连续分布形成梯度。管中混合液体形成梯度的原因是由于扩散速度与沉降速度相等时分散体系到达了平衡。各种纤维的密度不同,根据测得的纤维密度与已知纤维密度对比,来鉴别纤维的种类。

2.检测设备与试剂

(1)设备:密度梯度仪;精密比重小球(标准玻璃小球),密度范围0.8000~1.6000g/cm3,间隔0.003g/cm3;密度计一套,密度范围0.600~2.000g/cm3,间隔0.001g/cm3;电动离心机,最小转速2000r/min;烘箱,0~200℃;真空干燥箱,0~60℃;250mL磨口带塞量筒2个;测高仪、电动搅拌器、梯度管、梯度管配制装置、量筒等。

(2)试剂:二甲苯、四氯化碳,均为分析纯或化学纯。

3.操作步骤

(1)选择轻、重液体的密度:轻、重液体的密度值可根据待测试样的密度范围而定。通常轻液比试样的最小密度略低,重液比试样的最大密度略高。

(2)轻液和重液体积的确定:根据两种溶液质量相等的原理,得出如下等式:

式中:VA、VB——重液、轻液的体积,mL;

ρA、ρB——重液、轻液的密度,g/cm3

一般,重液体积占梯度管总体积的二分之一,即200mL,轻液的体积可由式(2-1)求得。若选用的配制梯度管的纯溶液满足轻液和重液的密度要求,则可以直接用轻液和重液。但在多数情况下要把两种纯溶剂配制成混合液才能满足要求。若所选溶剂的体积有可加性,则配制成指定密度的混合液所需的两种溶液的用量由式(2-2)确定。

式中:ρ——混合液的密度,g/cm3

V1——四氯化碳的体积,mL;

V2——二甲苯的体积,mL;

ρ1 ——四氯化碳的密度,1.596g/cm3

ρ2 ——二甲苯的密度,0.843g/cm3

(VA+VB)可由式(2-1)求得,ρ1、ρ2、ρ均已知,故可求V1、V2

(3)轻、重溶液的配制:根据计算结果分别量取两种溶剂,混合并充分搅拌,即得轻液和重液,用密度计测定其密度。若混合液的密度偏低则滴加重液,反之则加轻液。反复调整至指定的密度为止。

(4)密度梯度管的配制与标定:根据上面公式分别求出轻、重液的体积,用量筒量取后分别倒入梯度管配制装置的两个三角烧瓶内。打开电动搅拌器,先将液体内的气泡清除,然后调节液体流量,使液体以小于5mL/min的流速沿梯度管的内壁缓缓流入梯度管中。待液体流完后,盖上盖子,将梯度管轻轻移入密度梯度测定仪中,投入标准玻璃小球,在(25±0.5)℃下平衡2h后,用测高仪测定玻璃小球的准确高度(精确至1mm),作出该梯度管的高度—密度曲线,该曲线应具有良好的线性,否则需重新配制。

(5)纤维密度的测定:将试样整理成束,用打结扣的方法捻成直径为2~3mm的小球5个。打结时必须轻柔,不能使试样有任何拉伸。

将纤维小球置于称量瓶,在(100±2)℃烘箱内烘燥1h。对于热稳定性差的试样应在(30±2)℃真空干燥箱内干燥0.5h,取出后盖上称量瓶盖,置于干燥器内冷却10min。

纤维小球从干燥器中取出后,立即置于盛有1~2mL轻液的离心管中,在2000r/min的离心机中脱泡2min后迅速投入梯度管中。一种试样投5~10个球,一般3h内即可达到平衡。

用测高仪测定小球在梯度管中的高度,取其平均值,计算结果修约至小数点后两位。然后在已作出的标准曲线上找出该试样对应的平均密度值。

常见纺织纤维密度如表2-6所示,将试样密度值与其对比,确定纤维种类。

表2-6 常见纺织纤维密度表

(八)红外光谱法

1.检测原理

当红外光遇到被测试样时,试样将吸收一部分光能并转变为分子的振动能和转动能。红外光谱仪将吸收值与相应的波数绘图,就可获得该试样的红外吸收光谱。光谱中包含了试样中基团和化学键的信息。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红外光谱。红外吸收光谱法利用这种原理,将已知纤维的红外光谱图和被测纤维谱图作比较,从而鉴别纤维的类别。

2.检测设备与试剂

(1)设备:红外光谱仪,波数范围4000~400cm-1;10~15t小型油压机及溴化钾压模、真空泵、红外线干燥灯、玛瑙研钵、纤维切片器、干燥器、称量纸、聚四氟乙烯板和加热板、刮刀、镊子、钳子、剪刀、玻璃棒等。

(2)试剂:丙酮、甲酸、二氯甲烷、溴化钾粉末,匀为分析纯;溴化钾、KRS-5单晶片。

3.操作步骤

(1)制样:制样方法主要有溴化钾压片法和薄膜法两种,其中薄膜法又由于铸膜方式的不同分为溶解铸膜法和熔融铸膜法。一般来讲,溴化钾压片法适用于可用切片器切成粉末的纤维;溶解铸膜法适用于锦纶6、锦纶66(溶于甲酸)、氯纶(溶于二氯甲烷)、二醋纤(溶于丙酮)、三醋纤(溶于二氯甲烷)等纤维;熔融铸膜法适用于热塑性合成纤维。通常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制样方法。

①溴化钾压片法:将纤维(或其制品经拆解后的纱线、纤维)整理成束,用切片器将纤维切成长度小于20μm的粉末,取2~3mg与约100mg的溴化钾混合,在玛瑙研钵中研磨2~3min,将研磨均匀的混合物全部移至溴化钾压模中,在大约14MPa压力下,抽真空压制2~3min,即可得到一片透明样片备用。

②溶解铸膜法:将纤维试样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然后在晶体板上,用玻璃棒涂膜,待溶剂完全挥发后备用。

③熔融铸膜法:将纤维试样夹在聚四氟乙烯板中,置于两加热板之间,再压制成透明的薄膜备用。

(2)光谱测定:根据需要以及样品和仪器类型,选择合适的扫描条件,如图谱形式、扫描次数、量程范围、坐标形式、分辨率和图形处理功能等。必要时,可对相关扫描条件进行调整,以获得理想的图谱。

将制备好的试样薄片(膜)放置在仪器的样品架上,启动扫描程序,记录4000~400cm-1波数范围的红外光谱图。

(3)纤维鉴别:将试样的红外光谱图与FZ/T 01057.8—2012附录A中的谱图进行比较,根据其主要吸收谱带及特征频率可参照FZ/T 01057.8—2012附录B来判断纤维的种类。

(九)双折射率法

1.检测原理

纺织纤维具有双折射性,利用偏振光显微镜可分别测得平面偏光振动方向平行于纤维长轴方向的折射率和垂直于纤维长轴方向的折射率,两者相减即得到双折射率。折射率与纤维分子的化学组成及其排列有关,不同纤维具有不同的双折射率。依此,可用测定纤维双折射来鉴别各种纺织纤维。

2.检测设备与试剂

(1)设备:偏振光显微镜、阿贝折光仪、钠光灯、黑绒板、镊子、载玻片、小滴瓶等。

(2)试剂:α-溴代萘,分析纯,n(20℃)=1.658;石蜡油,分析纯,n(20℃)=1.470;三级水,n(20℃)=1.333。

3.操作步骤

(1)试样准备:试验前试样应在GB/T 6529规定的标准大气中调湿。

(2)偏振光显微镜中心校正:将载物台旋转90°,观察试样位置是否变动,如有变动应调节物镜上方的校正螺丝。

(3)起偏振片的振动面校正:纤维的放置位置以目镜十字线为准,应使起偏振片的振动面与十字线的任一线一致,检偏振片与起偏振片成正交位置时视野最黑暗,说明起偏振片的振动面与十字线的任一线方向一致,否则需要进行校正。浸没法测定纤维的双折射率,在校好起偏振片(与十字线平行)后,将检偏振片移去。

(4)阿贝折光仪校正:在(20±2)℃的恒温室中,用三级水进行校正。

(5)制样:将单根纤维放在载玻片上后,加一滴浸油,盖上盖玻片备用。

(6)平行折射率的测定:将载玻片置于载物台上,先用低倍镜头找出纤维,再用400~500倍的镜头观察。调整焦距,观察贝克线变化情况,若视野中贝克线向纤维外围移动,说明浸液折射率高于纤维折射率,应更换折射率低的浸油。反之,则更换折射率高的浸油。如此反复试验,直到贝克线消失为止,此时纤维的折射率与浸油的折射率相同。由于浸油的折射率已知,故可知纤维的平行折射率n

(7)垂直折射率的测定:将载物台转动90°,用上述方法测出纤维的垂直折射率n

(8)纤维双折射率的计算:按上述步骤,对每个样品做3次平行试验,取其平均值。纤维双折射率的计算公式(2-3),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三位。

式中:Δn——纤维的双折射率;

n——平面偏光振动方向平行于纤维长轴方向的折射率;

n——平面偏光振动方向垂直于纤维长轴方向的折射率。

(9)纤维的鉴别:根据公式(2-3)进行计算,将计算结果与FZ/T 01057.9—2012附录A对照鉴别纤维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