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疗法的实际操作
中医学博大精深,拔罐疗法也是传承了中医学治病求本的精神要领。想要真正学会拔罐疗法,我们不仅要对常用的拔罐工具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还要掌握一些基础的拔罐常识。
拔罐前的准备事项
1对症拔罐很关键
拔罐前,要确定病人的病症是否适合拔罐,有无拔罐的禁忌证。然后再确定用何种拔罐法来进行拔罐。病人要了解拔罐过程,解除恐惧心理,增强治疗信心。
2帮助病人选择舒适的拔罐体位
病人的体位正确与否,关系着拔罐的效果。正确体位应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能够放松,施术部位可以充分暴露。
3根据病症选择合适的罐具
根据拔罐部位的面积大小,患者体质强弱以及病情需要选用大小适宜的罐具,若采用多罐法,还要备足罐具。检查待用的药品、器材是否齐备,然后一一擦净,按次序排置好。
4被拔部位的准备
每次拔罐前,用碘酒或酒精对拔罐部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当用新罐给瘦弱患者在骨骼突出处或皮肤干燥处拔罐时,应在罐口和皮肤上涂少许凡士林,这样可以防止罐口损伤皮肤或漏气。给孩子拔罐时,在应拔部位皮肤上涂一层润滑剂或贴一块湿布片避免损伤皮肤。
拔罐常用的体位
俯卧座位
患者坐于椅上,头部俯伏于椅背上。此体位适用于头顶、头后部、颈椎、背部等部位的拔罐治疗。
扫码看拔罐的常用体位
仰卧位
患者自然平躺于床上,上肢放于体侧,下肢自然分开,膝下可垫以软枕。此体位适用于头面,胸腹以及四肢的拔罐治疗。
俯卧位
患者自然俯卧床上,胸前可垫软枕,踝关节也可垫软枕。此体位适用于项、背、腰、臀及双下肢后侧的拔罐治疗。
侧卧位
患者侧身躺在床上,下肢微曲。此体位适用于肩、肋、髋、膝以及上下肢外侧的拔罐治疗。
仰靠座位
患者仰面靠坐于椅上。此体位适用于头前部、面颊、上胸、肩臂、腿膝、足踝等部位的拔罐治疗。
温馨贴士
为保证治疗效果,拔罐时一定要选择正确的体位,如果不是特殊需要,一般不要变换体位,以免罐具脱落。
常见的拔罐工具
竹罐
用坚实成熟的竹,按节截断,一端留节做底,一端去节做口,削去外面老皮,做成中间略粗,两端稍细,形如腰鼓的竹罐。竹罐口底要平,四周要光,长8~10厘米,灌口直径有3厘米、4厘米、5厘米3种。
优点:取材方便,制作简单,轻便耐用,便于携带,经济实惠,不易打破。
缺点:容易漏气,不透明,无法观察罐内皮肤的变化。
陶瓷罐
用陶土烧制而成,口底平正,里外光滑,厚薄适宜。分大、中、小和特小4种。陶瓷罐吸拔力大,适用于火力排气法。
优点:造价低,容易保管。
缺点:体积重,携带不方便,容易打破,而且拔罐时无法观察罐内皮肤变化。
扫码了解常见的拔罐工具
玻璃罐
用耐热玻璃制成,腔大口小,罐口边缘略突向外。按罐口直径及腔大小,可分为大、中、小3种型号,多用于火力排气法,特别适用于走罐法及刺络拔罐法。
优点:造型美观、清晰透明,便于拔罐时在罐外观察皮肤的变化,应用广泛。
缺点:导热快,易烫伤,容易破损。
真空抽气罐
用有机玻璃或透明的工程塑料制成,通过罐顶活塞来控制抽、排气。
优点:不用点火,不会烫伤,安全可靠;抽气量和吸拔力可控制;自动放气,起罐不疼痛;罐体透明,便于观察吸拔部位皮肤的充血情况。
缺点:无温热感,不能用于走罐等手法。
拔罐操作时常用到的辅助材料
消毒清洁用品
拔罐前要准备一些消毒清洁用品以便对器具和拔罐部位进行消毒,比如棉签、酒精脱脂棉球等。
介质
拔罐疗法可以不用介质。但是对于一些特定的拔罐法需要用一些介质作为润滑剂。常用的润滑剂一般包括凡士林、植物油、石蜡油等,还有一些润滑剂是具有药用疗效的,如红花油、松节油、按摩乳等,具有活血止痛、消毒杀菌的功效。
燃料
酒精是拔罐过程中经常要用的燃料。拔罐时,一般要选用浓度为75%~95%的酒精,如果身边没有酒精,可用度数稍高的白酒代替。
药物
药物主要用于浸泡罐具或涂抹于患处,以加强拔罐的治疗效果。药物配方主要是根据不同病情而选择的不同中草药。如生姜、红花、桃仁等。
其他用具
在拔罐治疗过程中,有时会用到针罐法、刺络拔罐法、抽气罐法,所以操作者还需要准备三棱针、皮肤针、注射器等针具。其中最常用的就是三棱针和皮肤针。
如何给罐排气
水罐法
利用沸水煮罐以排去空气,一般用竹罐。将竹罐放入清水或药液中煮沸3~5分钟,然后用镊子夹出,迅速用毛巾捂住罐口以吸去水分,趁热吸附于穴位或局部病痛的皮肤上。煮罐时间不能超过5分钟,以防止灌口过热烫伤皮肤。夹出罐具时,用毛巾捂住灌口,可吸去灌内水分,又可保持罐内热气。
火力排气法
火力排气法即借燃烧时火焰的热力,排去罐内空气,使之形成负压而吸着于皮肤上。火力排气法又可分为6种方法。
投火法
把小纸条点燃后,投入罐内,不等纸条燃完,迅即将罐罩在应拔部位上,即可吸于体表。投火法一般用于侧面横拔,以免罐内的燃烧物质落下时灼伤皮肤。
抽气罐法
先将抽气罐紧扣于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从橡皮塞中抽出瓶内空气,使产生负压,罐就可以吸拔在皮肤上,或用抽气筒套在塑料罐活塞上,将空气抽出,也能吸住。
闪火法
用镊子夹住点燃的酒精棉球,在罐内绕一圈,迅即将罐罩在应拔部位上,即可吸拔在皮肤上。注意不要将酒精沾在罐口,以免烫伤皮肤。火焰也不宜在罐内停留时间太长,以免罐具太热烫伤皮肤。
贴棉法
把一小块棉花用少量酒精浸湿,贴于罐内壁中段,然后点着,罩于选定的部位上,即可吸住。采用此法时所用酒精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酒精太少,棉花贴不到罐壁上;酒精太多,容易滴到罐口,灼伤皮肤。
滴酒法
先在罐内滴入几滴酒精,然后转动火罐,使罐内酒精均匀分布在罐壁上,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吸拔部位上。滴入的酒精要适量,过少不易点燃,过多淌下会灼伤皮肤。滴酒法适用于侧面横拔。
架火法
把一块不易燃烧、不传热的小物块放在被拔部位上,上面放一小块酒精棉球,点燃后将罐扣上,即可产生较强吸力,把皮肤吸住。小物块可选择小瓶盖、生姜、橘皮等。如果用小瓶盖,应将瓶盖的凸面向上。
简单易学的拔罐方法
单罐法
单独用一个罐称为单罐法。若病变范围比较小,病情比较轻或压痛点只有一点,即可用单罐法。也可根据病变的部位选择大罐或是小罐,如果是在背上,就选择较大的罐,如果是在肌肉少或有褶皱的地方,应选择小罐。
多罐法
多罐法即多罐并用,一般用于治疗病变范围比较广泛、病变处肌肉较丰满的部位,或敏感反应点较多者。多罐法拔罐时应采用先上后下由外向内的吸拔顺序。罐具的型号应根据吸拔部位而定,一般情况下宜上小下大,吸拔力上小下大,不可颠倒。
闪罐法
闪罐法是指把罐吸拔在需拔部位后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上,再取下,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或者出现紫痧点为止。这种反复的吸拔可改善血液循环,对神经和血管有一定的兴奋作用。这种方法适用于肌肉痿软、外感风寒、皮肤麻木、机能减退的虚弱病症及中风后遗症等。
走罐法
走罐法又称推罐法,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富的部位。先在罐口和拔罐部位涂一些润滑油,将罐吸上后,用手握住罐体,均匀用力,将罐沿一定路线往返推动,至皮肤潮红为止。操作时,将罐吸拔在穴位皮肤上之后,应立即走罐,不可先试探是否拔住再走罐,否则不易移动。推拉旋转的速度不宜过快,力度不宜过大,推拉移动的距离也不宜过长。
留罐法
指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留置一定的时间(一般留置5~15分钟),直至被拔部位出现潮红、瘀血现象为止。这种方法适用于多种病症,主要用于寒邪引发的疾患以及脏腑的病变,如经络受邪、气血瘀滞、外感风寒、肢体麻木、消化不良等症。
药罐法
拔罐前先将竹罐放在药液中煮沸后再应用的拔罐疗法。先将中药用纱布包好,放入砂锅加入适量水煎煮。煎沸后,将竹罐放入煮5分钟左右,将罐夹出,迅速用干净的干毛巾捂住罐口,以便吸取罐口药液,降低罐口温度,并保持罐内的温度。然后,趁热迅速将罐扣在患处或穴位上,手持罐体稍用力按压约半分钟,让药罐吸牢即可。
针罐法
针罐法是先在选定穴位上针刺,待达到一定的刺激量后,以针刺处为中心,将罐吸拔在体表上的一种方法。多用于单独拔罐疗效欠佳的顽固性痛痹,各种软组织急慢性损伤等症。针罐法分为留针拔罐法和不留针拔罐法。
【留针拔罐法】
先选定穴位,然后对其进行针刺,不出针,在其上拔罐。留罐10~15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时将罐取下,将针拔出。
【不留针拔罐法】
对穴位进行针刺后立即出针,或者虽不立即出针,但必须出针后,才在该部位拔罐的一种方法。
刺血(刺络)拔罐法
先按病变部位的范围大小和出血要求,用三棱针、皮肤针等针刺穴位或病变部位。针刺时的力度是:轻刺以皮肤出现红晕为标准;中刺以轻微出血为准;重刺以点状出血为准。然后在针刺处拔罐并留罐,一般留罐时间为10~15分钟。此方法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丹毒、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官能症等。刺血拔罐法最好采用透明罐具,这样便于观察出血状况,一般来说出血量控制在10~15毫升即可。建议最好由专业人士使用此种方法。
指按拔罐法
在需要拔罐的穴位上或病患处先用手指点按,再在需拔罐的部位上选择不同的拔罐方法。此法适用于病情较急、疼痛剧烈的病症或是软组织挫伤、劳损等病症。
刮痧拔罐法
拔罐前,在待拔罐的穴位皮肤上涂上刮痧油或润滑油,用刮痧板对穴位皮肤进行刮拭。刮拭时间与接下来要应用的拔罐方法有关。若用单纯的留罐法拔罐,刮拭时间可稍长,待皮肤刮出红、紫或紫黑色痧象时再进行拔罐。若用走罐法拔罐,刮拭时间应略短,刮至皮肤潮红即可进行走罐。此法主要应用于肩周炎、颈椎病、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疼痛、高血压、哮喘等病症。
艾灸拔罐法
艾灸拔罐法是将艾灸和拔罐配合使用的一种方法。先在需要拔罐的穴位进行艾灸,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拔罐方法。目的是配合艾灸的药物和温热散寒作用来加强疏经通络、驱寒除湿、行气活血的功效。
【直接灸拔罐法】
将艾绒搓捏成上尖底平的圆锥形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面施灸,在患者感觉皮肤发烫时,换艾炷再灸,以皮肤潮红但不烫伤为度,灸后再进行拔罐。
【间接灸拔罐法】
在艾条与穴位皮肤之间隔垫某些物质进行艾灸的方法叫间接灸法。将姜或蒜切成片,刺出小孔,贴在穴位皮肤上,然后把艾条点燃,在姜片或蒜片的上方进行艾灸,患者感觉发烫后再另换姜片或蒜片继续施灸,以皮肤潮红但不烫伤为度。灸毕再进行拔罐。
【药条灸拔罐法】
在艾卷内加入药物粉末而制成的艾条叫药条。把药条点燃,温灸穴位皮肤5~10分钟,至皮肤潮红,然后再进行拔罐。
转罐法
先在将要拔罐的部位涂上润滑油,待罐具吸定以后,用手握着罐体,慢慢地使罐体向左水平旋转90~180度,然后再向右水平旋转90~180度,一个左右转动为1次,反复10~20次,这种方法称为转罐法。多用于软组织损伤、无菌性炎症所致的肌肉紧张或疼痛等病症。选罐时注意罐口应平滑,避免转动时划伤皮肤。转罐法可与走罐法配合应用,在皮肤上涂适量的润滑油,可减轻疼痛。
起罐的顺序和操作方法
起罐顺序
起罐要遵循先拔先起、先上后下的原则。防止罐子摔落现象。如胸或背部拔多个罐时,应先起最先拔下的罐,然后依此类推。
起罐的方法
起罐时动作要轻柔,不能用蛮力生拉硬拽。手工起罐时,先用一手提罐使其稍微倾斜,另一手压住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然后很轻松就可以将罐拿下。自动起罐时,先卸掉气嘴上的螺丝帽,再抽气门芯,空气进入罐内,把罐拿下即可。
起罐后的护理
1.起罐后,用消毒棉球轻轻擦去罐斑处的小水珠、血迹等。
2.若皮肤干皱或有小裂纹,则应涂上植物油。
3.若拔出水疱,可用消毒针挑破,挤出液体,用干净棉球擦干,然后涂上龙胆紫药水,以免皮肤感染。
4.若用针罐法或刺络罐法拔罐应用酒精对拔罐部位进行消毒,防止起罐后感染,若拔罐部位皮肤瘙痒,切不可搔抓,以免感染。
5.一般拔罐后3小时内不宜洗澡,且拔罐处忌吹凉风,以防外邪侵袭。
6.起罐后,患者不可立即进行重体力活动,应适当休息,恢复体力。
7.应适量饮水,以增强排毒、活血通络之功效。
看罐印辨别不同疾病
我们怎么通过拔罐来知晓自己的病症、病情是否好转?最直观的办法就是看罐印。罐印就是拔罐后在身体上留下的印迹,通过观察罐印的颜色、形态,咨询患者的感受,可以推断疾病的性质、疾病的轻重程度,以及患者疾病是否正在好转。
一般情况下,数次拔罐后如果罐印逐渐变浅,斑点变稀少,说明病症正在减轻。如果数次拔罐后,罐印没有变化或颜色变深,说明没有改善或症状加重。虽然了解罐印的特征对治疗疾病有很大的帮助,但也不能盲目地推断,还要根据自身状况来综合分析判断。
1.罐印紫黑且暗,一般表示供血不足,行经不畅,多为气滞血瘀之象。
2.罐印发紫并伴有斑块,一般多为寒凝血瘀症;罐口部分呈紫黑色,多为火毒。
3.罐印呈散在紫点状,且深浅不一,多为气滞血瘀症。
4.罐印鲜红而艳,一般表示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
5.罐印红而暗,多表示血脂高,血黏稠度高,且有热邪。
6.罐印表面有皮纹且感觉微痒,表示风邪或湿邪。
7.罐体内壁有水汽,表示患者湿盛或因感受湿邪而致病。
8.罐口部位皮肤发白,触之不温,发冷、发凉,起白水疱,多为寒湿重。
9.如果罐口部位皮肤发白,没有其他的现象,多是贫血、虚寒。
10.如果罐口部位皮肤发白,不发凉,不起白水疱,多是风寒较重。若白疱中夹有白沫,且留罐过程中皮肤发痒,多为排风寒或排风湿。
11.罐印灰白,触之不温,多为虚寒和温邪。
12.若拔罐时间较短,而罐印出现水疱,说明体内湿气重,如果疱内有血水,是湿热毒的反应;起黄水疱或黄绿疱和脓水及有黏稠物、果冻样物,多为有炎症且炎症较重。
13.感觉拔罐部位疼痛,表示体内有火毒。感觉罐口部位先痛后痒,表示先排火毒,后排风寒湿邪。
14.拔罐后无明显罐斑反应,局部皮肤没有瘀血现象,或虽有轻度潮红,但起罐后很快恢复皮肤原来的颜色,一般提示无病或病情轻微。
15.在连续拔罐过程中,罐斑颜色逐渐变浅或减少,说明病情逐渐减轻或接近痊愈。
16.刺络拔罐吸出的液体,可表现不同的病情。一般认为:鲜血表示病情较轻,黑色或瘀块表示瘀阻较重,黄水表示湿热证,清水表示寒湿证。
拔罐需要注意的事项
扫码了解拔罐的注意事项
1若给他人拔罐,要不时询问患者的感受,若患者感觉到疼痛,应减少罐内空气,减小吸拔力。同时还要密切关注罐内皮肤的变化。
2拔罐所需的器具均需消毒,如罐具、三棱针等,罐具必须边缘平滑,没有破损。
3拔罐过程中,选择的罐具要大小适中。当用多罐法拔罐时,罐具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距离太近,会牵拉皮肤使患者疼痛或罐具互相挤压而脱落。
4在拔罐过程中,应让患者保持一定的舒适体位,保证拔罐部位的平整,以使罐具稳定。
5拔罐过程中,应保持室内温暖,让患者躺卧的地方远离风口,防止着凉。
6拔罐过程中如果病人出现头晕、心慌、恶心、呕吐等晕罐现象,切勿惊慌失措,应立即停止拔罐。让患者平卧,饮些白开水或糖水即可缓解。必要时,可送医院急救。
7拔罐的部位和穴位一般以肌肉丰富、皮下组织充实及毛发较少的部位为宜。前一次拔罐部位的罐斑未消退之前,不宜在原处拔罐。
8病情重、病位深及疼痛性疾患,拔罐时间宜长;病情轻、病位浅及麻痹性疾患,拔罐时间宜短。肌肉丰厚的部位,时间可略长;肌肉薄的部位,拔罐时间宜短。气候寒冷时拔罐时间可适当延长,天热时可相应缩短。
这些人群拔罐需慎重
拔罐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如果患者有下列情况,应禁止或慎重使用拔罐疗法。
1凝血机制障碍,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如血友病、紫癜、白血病等。
2皮肤严重过敏或患有皮肤性传染病者。
3皮肤肿瘤患者或皮肤局部破损溃烂、皮肤丧失弹性者。
4外伤骨折、静脉曲张、体表大血管处不宜拔罐。
5妊娠期妇女的腹部、腰骶部及乳部不宜拔罐,拔其他部位时,手法也应轻柔。
6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经期妇女。
7精神病、重度心脏病、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患者。
8关节肿胀或严重水肿者。
9五官部位、前后二阴部位。
10重度神经质、全身抽搐痉挛、狂躁不安者。
11醉酒、过饥、过饱、过渴、过劳者。
拔罐的非正常反应
如果患者在拔罐时感到异常或有烧灼感,则应立即拿掉罐具,并检查有无烫伤,患者是否过度紧张,操作者手法是否有误,罐子是否吸力过大等。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处理。如此处不宜再行拔罐,可另选其他部位。
如在拔罐过程中,患者感觉头晕、恶心、目眩、心悸,继而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逆、血压下降、脉搏微弱,甚至突然意识丧失,出现晕厥时(晕罐),应及时取下罐具,使患者平躺,取头低脚高体位。可喝些开水,静卧片刻即可恢复。重者应立即到医院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