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消费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服装的社会功能性

服饰具有符号象征意义。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以共同的、有意义的言语和非言语的符号为媒介进行沟通。符号具有社会的象征意义,服装作为一种非言语信息传递的符号,在人际互动中起重要作用。如警察的制服、医生的白大褂、法官的黑衣等象征着不同的社会意义。

本节从服装在人际沟通中的作用、服装和符号相互间的关系、服装的社会象征性三个方面,从服饰文化符号学的角度介绍服装的社会功能,为进一步了解服装消费的购买动机做基础铺垫。

一、服装在人际沟通中的功能

(一)人际沟通的意涵

“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相互交流思想、感情和知识等信息的过程。人际交往的顺畅进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于人与人之间能否实现有效的沟通。如在社交场合,一位穿着入时、富有魅力的女孩冲你笑了一笑,你也许理解这是一种“邀请”的信号,便可能主动上前“搭话”;也许你认为这是一般女性在这种场合的正常表现,便可能回报以微笑。通常情况,人际沟通具有如下四个特点:

(1)在人际沟通中,沟通双方都有各自的动机、目的和立场,都设想和拟定自己发出的信息会得到什么样的回答。因此,沟通的双方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沟通过程中发生的不是简单的信息运动,而是信息的积极交流与理解。

(2)人际沟通借助语言和非语言两类符号,这两类符号往往被同时使用,两者可能一致,也可能矛盾。

(3)人际沟通是一种动态系统,沟通的双方都处于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刺激与反应互为因果,如乙的言语是对甲的言语的反应,同时也是对甲的刺激。

(4)在人际沟通中,沟通的双方应有统一或近似的编码系统和译码系统。这不仅指双方应有相同的词汇和语法体系,而且要对语义有相同的理解。语义在程度上依赖于沟通情境和社会背景。沟通场合以及沟通者的社会、政治、宗教、职业和地位等的差异,都会对语义的理解产生影响。

如果我们把发出信息的一方叫发信者,把接受、理解信息的一方叫做受信者,则可用图2-3所示的模式简要说明以符号为媒介的人际沟通过程。

图2-3 人际沟通的模式

(二)非语言沟通的类型

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使用最多的是语言符号所进行的沟通。同时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也依靠非语言符号,如声调、手势、姿态等方式来加强语言沟通的效果。例如,一个人想要引人注目,他可以通过高声谈话来声称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也可以利用一些奇特的姿势或者选择某种“醒目”的穿着方式。利用非人际沟通符号的人际沟通为非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的类型如表2-1所示。

表2-1 非语言沟通类型

服装是无声的语言。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总是通过对方的衣着打扮获得某些信息。服装作为人际沟通的媒介主要有以下五个功能:

1.具有第一印象形成的功能

在与人初次的交往中,通过感觉器官,有选择地接受来自于社会的或人际信息的刺激,如服饰、表情、语言等。并通过与已有的经验相结合,就会对他人产生一定的印象,如诚实、善良、虚伪等,这就是人的第一印象。在此印象的基础上,决定自己的行为,决定自己将同他人保持怎样的交往关系。在印象的形成过程中,衣着服饰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印象的形成主要是根据对方的身材、服饰等外表及表情、姿势等行为表现形成的,这些表面的特征往往成为推断他人身份、地位、个性的信息。服饰在某种程度上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展示着一个人的社会身份、兴趣爱好、经济能力以及其他一些内在的信息。

2.社会身份象征功能

服装是穿着者职业、身份的象征。在等级分明的社会,服装具有表现身份的作用。在由复杂的人际关系所构成的人类社会中,服装是身份等级的象征。在等级分明的古代社会,服装更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使人人恪守本分,不得逾越。自古国君为政之道,服装是很重要的一环,服装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分。所以在古代服装是政治的一部分,其重要性远超出服装在现代社会的作用。服装蔽体御寒是它的首要功能,但是人类服装文明,服饰远远超过它的使用功能,在不同场合反映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在等级划分明确的组织中,如清朝官服的补子用不同的动物图案代表不同的等级;现代军服中的肩牌上的标志,标识等级功能非常明显。

3.情感的表达功能

服饰常常与个人的当前状况有关,反映出一个人日常生活中情感情绪的变化。在自然界和社会约定俗成的文化中,服装色彩给人最直观、最强烈的情感刺激,各种色彩对人形成了潜移默化的感官反应,面对不同的色彩,会自然地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如红色象征热情,给人以浪漫、性感又富挑战性的印象;蓝色代表理智,给人冷静沉着之感;黄色活泼、灿烂,但不够稳定;绿色安静平和,使人感觉安逸宁静;白色显得纯洁,高雅恬美;黑色严肃、冷峻、深邃。服装的色彩是最直观的情感刺激,着装者穿着不同色彩的服装,传达不同的情感和对他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刺激。

4.自我表现功能

詹姆斯曾在其著名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说:“古语说,人是由灵魂、身体与衣服三个部分构成的,这句话并不是随便说说的。”通过身体和身体周围的物品如服装等进行自我定义和自我沟通,因此,把服装称为“可见的自我”与“第二皮肤”,显示了服装与自我表现的密切关系。服装是人体的外观装饰,它依附于人体,直接参与社会互动行为,是个体最便利的表达工具。或者说,即使个体不是刻意地表达什么,但服装也会暴露很多个人化的信息,自然成为他人社会知觉的线索。服装符号具有社会可见性的特性,个人的穿着可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主张、思想、价值观以及个性等。西装革履可展示自己职场成功的形象。

5.印象操作功能

人们总是试图在社会交往中给他人留下一个好印象。特别是在一些需要他人或社会接受的场合,如就职面试或与异性朋友的初次约会,外表的修饰与服装的运用可起到控制他人印象形成的作用,或者也可以说,我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利用衣着服饰,向他人展示另一个“自我”。作为象征符号的服装,无疑与服装的社会功能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且透过服饰所象征的符号,也可以强化或改变与他人的关系。

二、服装和符号相互作用

(一)符号相互作用论

美国社会学家米德提出“符号相互作用论”的观点,用来解释人际互动的机制。米德指出,人类的相互作用是为文化意义所规定的。而许多文化意义是象征性的。例如,旗杆上一块带颜色的布象征我们的国家,军服上的肩章象征一个人在军队中的地位,新娘的白色婚纱象征着纯洁。米德认为,人类的相互作用就是以有意义的象征符号为基础的行动过程。

符号相互作用论的观点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根据赋予客观事物的意义来决定行动。

第二,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三,在任何环境下,都经历一种内部解释过程,“和自己对话”为的是给这个环境确定一个意义并决定怎样行动。

例如,正在驾车行驶的汽车司机看到交通警察要求停车的信号(如停车手势)时,首先,司机知道交通警察制服以及手势的象征性意义,并会做出相应反应;其次,司机对警察制服以及手势含义的理解是由过去的学习和经验形成的;最后,司机会对这一情境进行解释,他也许会自问“我违反交通规则了吗?”“停车信号是针对我的吗?”“如果不停车会怎样呢?”这一系列的解释可能决定司机最终所采取的行动。

(二)自我表现与印象整饰

按照“符号相互作用论”的观点,人们为了顺利地实现交往和沟通,必须有能力在想象中扮演他人角色,即能够按照他人所期待的方式去行动。外观在对人认知、印象形成,特别是第一印象形成中有着重要意义。人们在交往中有时会有意识地选择一定的装束、言辞、表情或动作以给他人留下一个独特的印象。这种有意识的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各种印象的过程,就称为“印象整饰”,也称为“印象操作”。

“印象整饰”实际上是种自我表现,一个人意识到或想象到他人会如何看待或评价自己时,便利用衣着服饰、化妆美容或其他方式,使人形成一种好的印象或吸引他人的注意。一个人很难改变或无法改变自己的基本相貌、体形、性别和年龄,却可以利用衣着服饰和巧妙的化妆对外表加以修饰,突显自己的特点,掩饰自身的不足。实际上我们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便是穿衣。穿着什么样的服装,总是和一天要进行的活动有关系。试想一个年轻人接到某公司的面试通知,如果他非常重视这次应聘,就可能会做认真准备,不仅是面试的内容,也包括外表。年轻人在求职面试时的衣着打扮上一定是经过认真选择的,因为他试图以某种方式表现自己,给主考官造成成熟、能干的独特印象。

印象整饰,可以说是利用非语言符号来实现的,是透过衣着服饰特有的象征意义,给他人造成特定的印象。现代社会,人人都可以自由地使用象征物来表现自己。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懂得如何利用衣着服饰来美化和表现自我。

(三)作为象征符号的服装

人们通过服装的选择和穿着有意识地向他人展示着一些特定的东西。另一方面,服装的象征性意义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如贝壳项链在原始部落中可能表示尊贵,在文明社会中却被当作儿童的玩物。这里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向上对服装的象征性意义加以分析,一个是“人际交往”,另一个是“社会文化”。这两个不同方向在服装象征意义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人际交往上,人们借助服装传达情感,表现自我,其意义随时间、地点、场合而变化。一个人穿着运动服在打球,意义是明确的,而如果穿着运动服在办公室中,则意义含糊不清。在社会文化上,服装的象征性意义是相对稳定的,并为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试想,高级西服、礼服、牛仔裤,或其他类型的服装,在这个时代所表示的意义,它构成了人际交往中服装象征意义的基础,并指导着人们的穿着行为。以下就从人际交往上分析服装可能传递的各种信息,探讨社会文化中服装的象征意义。

三、服装的社会象征性

一般认为,服装是在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服装的出现可看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反过来,文明的进步又影响了服装,使服装脱离了它原有的物质性,而具有了象征意义。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服装可以作为阶级、地位、权力等的象征。

(一)服装和有闲阶级论

美国社会学家韦伯伦(T.B.Veblen,1857~1929)在1899年出版的《有闲阶级论》(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一书中从“显示经济地位的手段”观点,对服装进行了考察。韦伯伦指出,服装的消费有如下三个指导原理:

1.显示浪费的原理

这是以服装为手段显示富有和经济地位的原理。特别是上层社会花费金钱于服装上以期获得尊敬,对他们来说,价格低廉的服装意味着价值的低下,只有卑贱的人才会穿着。正如韦伯伦指出:“服装上金钱、成功的确切证据,是社会价值的显在指标。”

2.显示闲暇的原理

以服装为手段显示脱离任何生产劳动,并不必为生活操劳的原理。社会上层属于“不劳而获”的“有闲阶级”,即拥有资产和闲暇的阶级。优雅的服装便是这种闲暇的最好标志。韦伯伦指出:“优雅的服装不仅其价格昂贵,而且也是闲暇的证明,即优雅的服装说明穿着者不仅有能力支出超额的金钱,且证明其不劳动也可消费”。特别是妇女的装束,更是对闲暇和不必劳动的夸示,如高跟鞋、紧身衣、拖拽裙等,都是不需劳动的证明。

3.最新流行的原理

以服装为手段在反复不断的流行中用来显示着装者追求新奇的心理。例如,消费者购买一件当季流行的服装只是穿着很短的一段时间,甚至未曾穿过,说明该消费者用于服装的消费费用过高,这也恰好体现了有闲阶级追求流行和消费浪费的习惯,因此流行在显示金钱消费占支配的社会中是最为显著的,且也是富于变化的。

(二)作为地位象征的服装

服装作为阶级、地位、权力等的象征有着悠久的历史。原始人开始用血污、伤痕、打猎和回来披在身上的兽皮象征自己的英武和力量。但是随时间而消失,后来用动物的毛皮、羽毛作头饰,佩戴野兽的牙齿、骨骼,彩纹、刀痕在皮肤上,象征着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威力。人们也许会对这一理论提出种种疑问,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在有文字可查的人类历史中,服装的确是阶级、地位、身份区分的重要标志。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尽管等级差异不像过去那样明显,但“地位象征”依然有一定重要性。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在事先没有任何线索可参考的情况下,怎样判断一个初次见面者的社会地位,当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他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外表,他的衣着服饰、风度举止、言谈表情等。因此,当一个人想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或想识别另一个人的地位时,可以利用所谓的“地位象征”。最明显的可以用来象征地位的就是服装。而“比其他人穿更多的衣服”“拥有一定数量的类似服装,绝不总穿同样的衣服”“频繁更换服装”“总是穿着领先潮流的服装”“穿着难于活动的服装”“使用大量的布料”“使用价格昂贵的布料,特别是羊毛、丝绸、皮革、毛皮等”“佩戴金、银、宝石等首饰”“穿着做工精细的高价格名牌服装”“采用高级运动服装,如骑马、高尔夫、快艇等运动服”“穿着供特别成员专用的服装”,也都是个人地位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