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传统印染技艺的分类与工艺特点
传统的印染工艺形式,可以追溯到画缋的织物装饰方法。随着染料的不断开发和使用,印染的工艺也得到了进步,最早的织物染色技术也逐渐形成。
古人将织物的印染技术统称为染缬,缬是指织物上的花纹。染缬技术是指使织物获得纹样装饰的工艺。染缬技术的种类很多,有以印制纹样为特点的工艺,也有通过织物的染色获得纹样的工艺。不同的染缬技术,由于工艺形式和操作特点的区别,又形成了不同的类别分支,但其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
1.凸版印花
凸版印花也称凸版捺印,是最早取代手工绘制的印花技术。凸版印花的工艺原理,类似于当代人使用图章的方法,是将事先雕刻好的纹样凸版蘸上染料,然后捺印在织物上。
目前,可考最早用凸版印制的纹样出现于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上。在河南、陕西等地出土的印纹陶制品上就有用“陶拍”(一种印制工具)印制的带有凹凸感的精美菱形图案。这种图案与商周时期的纹绮丝绸上的图案非常相似。奴隶社会时期,最初的凸版捺印形式主要是在货物流通、商品买卖的过程中做封印时使用,古人称为玺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凸版印花技术才在织物印花的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并相对成熟,西汉时期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水平。马王堆出土的西汉文物中,有几件印花敷彩纱和金银色印花纱织物(图1-1),足以说明西汉时期的人们已经可以将凸版印花技术与彩绘技术结合起来使用了。
图1-1 绛地印花敷彩纱(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
隋唐时期,我国的凸版印花丝织品已经通过丝绸之路向西域输出。这一点,可以从新疆出土的唐代印花纱织物得到证明。有的史学家认为,唐代的木板印刷技术、宋代的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都可能受到了纺织品凸版印花技术的影响。凸版印花技术到明代依然十分的盛行,在《墨娥小录》中就有所记载,记载中描述了当时印花版的花样可以随意雕刻、翻新。而且,当时抚州地区的雕刻花版技术甚至以“匠人最工”而出名。另外,明代利用凸版印花技术的生产规模非常的大,对于不同过程的分工也已经相当明确。清代的凸版印花技术在明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当时除了汉族人以外,很多少数民族也开始广泛地使用凸版印花技术。例如,清代维吾尔族曾使用花木滚和印花戳印制纹样。到公元五、六世纪,凸版印花技术传至日本,日本人称凸版印花织物为“折纹”或“阶布”。凸版印花技术在14世纪的欧洲也十分盛行,至17世纪欧洲各国才普遍掌握了这种技术。18世纪,由于资本主义贸易竞争的激烈,而传统的凸版印花技术生产力相对低下。因此,英国人才在凸纹木板印花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凹纹滚筒印花技术,从而取代了凸纹平版印花的方法。这一技术发展至今,就是现在人们所熟知的现代滚筒印花技术。
2.夹缬
传统夹缬工艺,与蜡缬、绞缬属于同一个类别的织物防染染色工艺。这种工艺用雕刻出的两块相同的镂空木板,把对折起来的织物夹在镂空版之间,然后用绳子捆好;再把染料注入镂空的花纹里,或者将固定好的花版和织物投放进染液染色,待染料晾干后去掉缬版,织物则呈现出对称的纹样。
也有其他形式的夹板染色工艺。例如,首先要雕刻出镂空的“缬版”,即我们通常意义的花版。在印花时将缬版覆盖于织物之上,并在镂空处涂刷染料使染料漏印在织物上,最后除去缬版,花纹则呈现于织物上。
最初夹缬使用的镂空花版,具有一定的厚度,镂刻出的花纹不但较粗糙而且较费工,使用起来也十分的笨重。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特制的纸,用以替代薄木板。新疆出土的唐代印染物的花纹则可以分析出是使用纸质花版印制的。用经过处理的纸张刻出的镂空纸花版用于夹缬,大大地提高了印制的效率,也节省了大量的生产力。同时,也使印制出的花纹更细致,变化更丰富。
早期夹缬所采用的染料是液状的,用稀薄的染液印花,染液会四处浸润影响纹样的清晰。到了宋代,染液中便加进了胶质或粉质物,把染液调成了糨糊状,从而解决了染液的渗润问题,使得印花效果变得清晰、精致。这种改进后的工艺当时被称为“浆水缬”。
总之,夹缬或浆水缬,都是将染料注入镂空的花版中,使染料在与织物的直接接触过程中,形成印花。传统的夹缬工艺,也可以说是当代台版平网印花的前身,属于直接印花的技术范畴(图1-2)。
图1-2《绿地花果纹夹缬绸》明
3.蜡缬
蜡缬即是当代人所熟知的蜡染,是我国古代印染技术流传较广,保留较完整的染色工艺之一。
蜡染工艺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这种染色工艺早在秦汉时期就已被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所熟练掌握。蜡染工艺同属于织物防染染色工艺的类别,特点是利用蜡并借助蜡不溶于水的性质,作为基本的防染材料。传统蜡染多采用蜂蜡或石蜡,首先将蜡通过高温熔化,然后借助于自制的不同蜡刀、蜡笔、漏斗、蜡壶等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工具,用熔化的蜡在织物上画出花纹。待蜡凝固后进行织物的染色,染色后,用水煮的方法脱蜡。脱蜡后,被蜡覆盖的织物部分呈现出白色或蓝色的花纹。这种织物在当时被称为“阑干斑布”,据史料记载,到了晋朝蜡染已经能够染出数十种颜色。
蜡染工艺的具体操作方法与过程,因地域的区别也有所不同。如用镂空的两块木花板夹住织物,再将镂空的部分注入熔化的蜡,待蜡凝固后将花板去掉;再将织物投入染液进行染色,染色后用水煮的方法将蜡去掉,同样获得了“极细斑花,炳然可观”的纹样。用蜡染工艺染成的织物,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被称为“傜斑布”。
由于采用蜡作为基本的防染材料,蜡冷却凝固后具有一定的脆性,因此,蜡封过的地方会形成一些自然的折痕或裂纹。通过染料的浸泡,这些折痕或裂纹下的织物部分也会相应地被染色,这样便形成了蜡染织物所特有的龟裂效果。在对蜡染工艺纹样效果的形式感探求中,蜡染织物的龟裂效果,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图1-3)。
图1-3《布依族蜡染花边》清
4.绞缬
与夹缬、蜡缬同时存在的绞缬,同样是传统的织物染色工艺,即当代人熟知的扎染。扎染工艺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十分盛行,唐人称之为“撮晕缬”。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扎染工艺已经能够染出十几种颜色的织物。
扎染染色工艺的操作非常简单。首先,利用绳、麻之类的物品,按照纹样的构思将织物捆绑、扎结。然后,将扎结好的织物进行染色。由于织物通过捆、缝、扎形成的折叠挡压,在染色过程中起到了防染的作用,从而保留了部分织物的原色,以达到染色目的。这些不被染色的织物部分,即是花纹。传统的扎染多在丝织物上进行,纹样多以蓝地白花或白地蓝花为主,纹样题材如“鱼子缬”、“玛瑙缬”等,并有别于其他染色或印制工艺所形成的纹样效果。
扎染工艺中,由于扎结用力轻重的不同、扎结材料的不同、扎结松紧的不同、染色过程中染料对织物的浸透程度不同,都会形成不同的染色效果。其操作简单且易于掌握,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至今,依然被我国云南大理等地区的少数民族所采用(图1-4)。
图1-4《绞纈四瓣花罗》新疆吐鲁番阿斯达娜出土
5.碱剂印花
碱剂印花技术主要流行于唐代。碱剂印花技术适用于没有经过处理的生丝面料的印花或染色,生丝织物是没有脱去丝胶的织物。在利用草木灰或石灰质碱性较强的物质作为染料进行印花时,碱性物质可以破坏掉生丝的丝胶,通过水洗洗掉碱性物质和丝胶。印有纹样的织物部分脱掉部分丝胶后纹理显得疏松并呈现出有光泽的丝质部分,与没有经过印花或染色的生丝织物部分形成了不同色泽的对比,显现出印制的纹样。
碱剂印花也可以在上述印花过程之后进行染色的处理,便得到了色彩深浅不一的印花丝织物。碱剂印花也可以先染色再印花,这种方式是在印花的染料中加入碱性物质,使染料在破坏丝胶的同时在丝朊上着染。待织物干燥后再通过水洗处理掉碱性物质和部分丝胶,完成印花过程。这种工艺类似于当代的拔染印花技术。碱剂印花的染色牢度不是非常好,尤其日晒牢度和水洗牢度均不理想,所以需要固色处理(图1-5)。
图1-5《绿色狩猎纹印花纱》新疆阿斯达娜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