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茧丝绸产业改革发展纪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在中国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丝绸是华夏子孙的伟大发明创造,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两千多年前,汉武帝派遣张骞作为使者从古都长安出发,出使西域,带去丝绸等精美的中国手工制品,开辟了最初的丝绸之路。沿途所到之处,王公贵族、巨商大贾看到天绘地绣、精美绝伦的中国丝绸,在惊愕中无不发出对中国的赞叹。经过东汉时期班超的拓展,丝绸之路延伸到非洲、欧洲,中国丝绸继而被输送到欧非地区。中国为世界广大地区民众带去的不仅是丝绸的物质享受,还有丝绸的文化熏陶,同时,还将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生产技术和加工工艺传授、普及到世界广大地区。这是中国对世界丝绸产业发展的伟大贡献。

中国的茧丝绸产业历经沧桑,跌宕起伏,生生不息,延绵不断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丝绸情结。上溯两百年左右,随着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其茧丝绸产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提高。而中国茧丝绸业的发展却落后了。先是欧洲,后是日本,茧丝绸产业的规模和水平较长时期内领先世界。中国茧丝绸产业昔日世界第一的辉煌先后让位于他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茧丝绸产业迎来新生,改革开放更使其活力激增,产业获得快速发展。中国蚕茧产量和生丝产量分别于1971年和1977年超越日本,再次成为世界第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蚕茧产量和生丝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绸缎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5%以上。生丝和绸缎出口分别约占世界生丝和绸缎贸易总量的80%和60%。中国蚕茧生丝及丝织物的价格走势,主导着世界市场茧丝绸价格走势,中国成为茧丝绸大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茧丝绸产业堪称国家的功勋产业。在奠定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物质技术基础时期,茧丝绸产业为积累建设资金和创收宝贵的外汇做出了重大贡献。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1977年,丝绸产品累计出口创收外汇约40亿美元1978~1995年,丝绸产品累计出口创收外汇约300亿美元,为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提高对外支付能力做出了特殊贡献。我国种桑养蚕地区关系着近2000万农户,发展茧丝绸产业对于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四川、陕西等地区,最先通过辛勤劳动富裕起来的多是种桑养蚕的农民,许多在农村最早盖起小洋楼的是种桑养蚕大户。即使是广西、湖北、云南、贵州等中西部地区的许多贫困农民,2000年后抓住了东桑西移的机遇,积极发展蚕桑生产,也实现了脱贫致富,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对于我国这个古老而传统的茧丝绸产业,国家始终给予关注、鼓励和扶持,特别是当产业出现困难的时候。1995年以前,经历了长达2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的我国茧丝绸产业,由于微观经济逐步放开搞活,但宏观管理体制、机制以及调控政策措施没有适时跟上,导致了产业从巅峰跌落,陷入困境。国务院非常重视茧丝绸产业遭遇的困难,坚持标本兼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包括遵循市场规律,加强茧丝绸行业的宏观管理调控体系;从体制、机制入手,推进以农工贸一体化为基础的,以实力较强的企业为龙头的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深化国有丝绸企业改革,从资本优化和资产重组着手,再造茧丝绸产业企业结构;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主要内容,推进实现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等。十多年来,茧丝绸产业界按照当时国务院设计和规划的发展方向、目标、内容、路径,坚持不懈,扎实推进,使茧丝绸产业走出了困境,实现了稳定的发展。《中国茧丝绸产业改革发展纪实》(1995~2010)正是对这十多年历程的历史回顾记录。回首过去十多年的变化,中国茧丝绸产业虽然没有惊人的发展速度,但发展的质量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普通消费者有许多直接的感受:丝绸的花色品种,包括丝绸面料和丝绸服装的品种和款式比过去丰富多了,质地和品位也不断提升;国内丝绸专卖店等丝绸销售平台以及网络销售增多,大大方便了丝绸消费者的购买,也说明了丝绸的内需市场不断扩大;国内自主品牌增加了,许多自主品牌已成为国内消费者喜爱的品牌,有些已成为国内驰名、国际小有名气的品牌了;丝绸文化的软实力开始显现,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等。这些都标志着中国的丝绸最终产品,向着更好、更优、更高的目标前行。我国茧丝绸产业十多年来取得的进步应当得到充分肯定。

茧丝绸产业既是历史悠久的古老传统产业,又不失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强大生命力的产业。丝绸以其雍容华贵、光彩夺目、飘逸轻柔而被称为“纤维皇后”;又以其透气保湿、防霉护肤、滑爽舒适被誉为“人体第二肌肤”。这就是在人们追求回归自然的趋势下,丝绸超然于其他任何纺织品的绝对优势。即使现在一些仿真丝绸产品的品相手感,可以做到“以假乱真”。但是,那毕竟是“仿”,而不是“真”更何况由于加工技术工艺的进步,现在丝绸固有的难打理、易折皱等弱点已得到有效克服。

当今,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评价,更能说明茧丝绸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栽种桑树可以绿化环境、净化空气固沙防风、涵养水源,在蚕桑主产区,桑海无边,绿野无垠,人们在获取种桑养蚕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享受着桑园赐予人们的清新空气和恬静环境。蚕丝是天然可再生纤维资源,能够更多地替代由非再生自然资源生产的纤维,减少非再生资源的消耗,也是对天然资源短缺的补充和缓解。桑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发展茧丝绸产业可以充分利用我国的各种土地资源,山坡、丘陵、滩涂、盐碱地都可以栽种桑树。所以,种桑养蚕可以做到不与棉粮争用良田。在茧丝绸产业链中,桑蚕所有物质几乎可以做到“吃干榨净”的利用程度,源于自然,回归自然。桑树除了用来养蚕,还有其他广泛用途,桑叶桑果、桑枝、桑皮、蚕蛹、蚕沙都是宝贵的物质资源。产业经济界不应简单地把茧丝绸产业划入“夕阳产业”,应全面评价茧丝绸产业,看到它所具有的发展潜力。“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这个观点很有道理。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坚持不懈地进行科技创新,保持茧丝绸产业永续的发展活力。我们现在同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的差距既有核心技术方面的硬实力的差距,也有品牌、文化方面的软实力的差距,是大而不强的差距。我国茧丝绸产业界正在为从丝绸大国向丝绸强国的目标跨越而奋斗,而要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唯有坚持不懈地走自主创新之路。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重要倡议,这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获得了各国广泛的认同。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相较于古丝绸之路,现在要建设的“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连亚太经济圈,西接欧州经济圈,覆盖的地域更广阔,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战略意义更重大。建设“一带一路”与丝绸有着密切的自然而然的联系,必然为中国茧丝绸产业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应当抓住历史机遇,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加快实现“丝绸强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