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管理:如何在变革时代激活组织与个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动力延续的假设:增长、成长与逻辑升级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动力升级,从外在来看,容易表现为对更大规模体量和业绩目标的追求。事实上,动力升级并不是简单的业绩目标的突破或者个人名利追求的升级,而是能力和实力增强以后的责任承担,是个体和组织生命层次的升级,是源于内在的使命召唤和生命意义在更高阶段得以实现的客观需要。

只要企业在发展,动力延续便意味着动力升级。动力升级不是过往模式的简单延续,而是企业发展逻辑在新的发展阶段的升级,以及由此带来的生命层次的提升。发展逻辑的升级首先意味着内在的成长,外在的增长只是这种成长的结果呈现。

企业为什么要增长?只要企业持续存在,就自然而然会追求更高的收入和利润,想要服务更多的客户,以及追求收入和利润之上的、更为长远的、社会化的目标。然而,在现实的情境中,增长对于许多企业而言,往往源于各种被动的需要。比如,优胜劣汰的竞争的需要,企业一旦不增长或者增长缓于竞争对手,就有可能导致资源获取成本增加,竞争优势减弱,进而陷入恶性循环。再比如,对赌的需要,利益相关者的期待,以及成本刚性增加的压力,包括员工收入增长、通货膨胀等。

与此同时,增长能够强化竞争中的规模效应和马太效应,从而让企业获得安全感。在工业经济时代,大机器生产带来量产和标准化,规模效应在竞争中产生并得到强化。规模意味着实力和品牌,意味着资源获取成本的降低,能够改善企业的盈利结构、壮大盈利规模。于是,企业就有更大的实力投入产品升级、品牌宣传和技术研发,从而构建“护城河”,抬高行业的竞争门槛,反过来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规模和盈利。因为规模效应的存在,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从而产生了马太效应,进一步加剧了一些产业中企业之间的规模竞赛。这样看来,企业只有实现规模增长才能保持竞争力。

伴随着中国经济将近4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企业在巨大的经济红利中也获得了快速发展。一方面,追求增长甚至是高增长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不增长或是增长放缓就会引发不同程度的焦虑甚至是恐慌;另一方面,随着基数扩大,增长似乎也变得越来越困难。这时候,我们需要追问:增长如何持续?凭什么持续?为什么一定要持续?

生命体的发展往往呈现一种阶段性迭代展开的历程。无论是大的经济体还是小的个体,一种技术、一个产品、一种服务、一个商业模式或者发展路径等,只能够支撑一个机体成长和发展到一定阶段,这个阶段包括原有模式下数量的充分叠加和经验的充分复制。到了后期就会出现增长放缓和乏力,甚至开始出现一系列问题,此时只有呼唤一种新的、升级的模式或者技术,才能带动机体走向下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解决以往问题的同时,带来新一轮的增长释放。这种新的模式或者技术一定不是过往路径下量的增加和质的改良,而是一种全新的迭代和升级,是层次的改变,是退出画面看画,而不是对原来那幅画的修补或是延展。

如果说可持续的增长本质上源于一个企业内在的成长以及由此带来的发展逻辑的升级,那么由规模效应带来的增长,就会因为发展逻辑的固化存在瓶颈,企业必将遇到“一条路走到黑的增长乏力”的问题。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这是说天道与人道是对立统一的。反过来讲,机会带来的增长并不等于成长,不等于有能力保持增长,如果企业的成长不能支撑增长,就一定会面临“规模放大与业务种类复杂”和“经营管理逻辑单一和能力滞后”之间的矛盾,还会面临人员使用上的拔苗助长问题,增长停滞也是必然会出现的局面。

达照法师说:“从人类文明的出发点看,我们发现从开始的时候起,人类就有一种创造文明的机制,这种机制就是自发式地解决人类自身的问题,而这种机制的前提就是‘对苦的逃避’和‘对乐的追求’,这就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成为高级动物,而不同于其他低级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除烦恼’是人类文明的全部动力。”文明的进步是个漫长的过程,从理论上讲,只要人类文明还有进步的空间,只要所谓的“烦恼”还在,商业的发展和组织的奋斗就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就一定存在广阔的发展前景。

增长放缓或者不增长,只是意味着当前模式或者发展逻辑的瓶颈,意味着企业需要突破过往发展的惯性,尤其是曾经的成功所带来的认知瓶颈、路径依赖和心理虚荣。企业需要不断探索新的路径和模式,并基于此完成能力和逻辑的升级。只有生命层次和质量的不断升级,才能真正支撑可持续性的发展,这才是企业成长过程中需要面临的永恒的命题。未来往往不在今天的延长线上,能够带来生命层次和质量升级的新的发展模式和逻辑,要么源于技术进步对过往生产力中瓶颈的突破和效率的大幅改善,要么源于人们心灵觉醒的需要,所有这些最终都会指向社会集体福祉的改良和人类文明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