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集部
第一课 有道之士杜五郎
题解
一位经常挨饿的农民,近年得乡人匀给他30亩农田,自耕自养,勉强能够吃饱,于是非常知足,主动放弃卖药、择日业务,把这些机会让给其他困难者。其心如止水、恪守清贫的人生态度,令士大夫群体奇而敬之。
人物故事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祖父沈曾庆曾任大理寺丞,父亲沈周、伯父沈同均为进士。沈括自幼勤奋好学,14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嘉祐八年(1063)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宋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为官期间,在治水、工程、财政、赋税、外交、边防、军事等领域,均有成就,深得神宗和王安石器重。晚年贬官,隐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撰写《梦溪笔谈》。这部广涉人文、社科、科学、政治、历史、考古学、文学、语言学、占卜、建筑学、法律、典礼、艺术、工艺、音乐、美术、民俗的巨著,在科学领域最有造就,在几何学、磁学、光学、声学、胆水炼铜、石油制墨、精密仪器、天文学、历法学、地形学、地图学、水利学、医学、药学、生物学等方面,均有杰出贡献。
主课文
颍昌阳翟县有一杜生者,不知其名,邑[1]人但谓之杜五郎。所居去[2]县三十余里,唯有屋两间,其一间自居,一间其子居之。室之前有空地丈余,即是篱门,杜生不出篱门,凡三十年矣。
黎阳尉[3]孙轸[4]曾往访之,见其人颇萧洒,自陈:“村民无所能,何为见访?”孙问其不出门之因,其人笑曰:“以告者过也。”指门外一桑曰:“十五年前亦曾到此桑下纳凉,何谓不出门也?但无用于时,无求于人,偶[5]自不出耳,何足尚哉?”
问其所以为生,曰:“昔时居邑之南,有田五十亩,与兄同耕。后兄之子娶妇,度[6]所耕不足赡,乃以田与兄,携妻子至此。偶有乡人借此屋,遂居之。唯与人择日,又卖一药,以俱粥,亦有时不继。后子能耕,乡人见怜,与田三十亩,令子耕之,尚有余力,又为人佣耕,自此食足。乡人贫,以医卜自给者甚多,自食既足,不当更兼乡人之利,自尔择日卖药,一切不为。”
又问:“常日何所为?”曰:“端坐耳,无可为也。”问:“颇观书否?”曰:“二十年前,亦曾观书。”问:“观何书?”曰:“曾有人惠一书册,无题号。其间多说《净名经》[7],亦不知《净名经》何书也。当时极爱其议论,今亦忘之,并书亦不知所在久矣。”
气韵闲旷,言词清简,有道之士也。盛寒,但布袍草履[8],室中枵然[9],一榻而已。问其子之为人,曰:“村童也。然质性甚淳厚,未尝妄言,未尝嬉游,唯买盐酪[10],则一至邑中,可数其行迹,以待其归,径[11]行径还,未尝傍游一步也。”
余时方有军事,至夜半未卧,疲甚,与官属[12]闲话,轸遂及此,不觉肃然,顿忘烦劳。
选自(《梦溪笔谈·卷九·人事一》)
注释
[1]邑(yì):古时称人口稠密的城镇,此处指县城。
[2]去:到,距离。
[3]尉:古代官名,太尉,县尉。
[4]孙轸(zhěn):人名。
[5]偶:偶尔;偶然。
[6]度:计算;估计。
[7]《净名经》:又名《维摩诘经》《维摩诘所说经》《不可思议解脱经》,佛经的一种,属于大乘佛教早期经典,分为三卷14品。今常用名为《维摩诘经》,最通行的版本由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它以辩论的方式详细说明了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在教义上的分别。
[8]但布袍草履:只穿着布袍草鞋。但,只。履,鞋子。
[9]枵(xiāo)然:空荡荡的样子。枵,空心的树根,引申为空虚。
[10]酪:醋。
[11]径:直接。
[12]属(shǔ):部属。
参考译文
颍昌阳翟县有个杜生,不知其名,县里人叫他杜五郎。杜生居住地距离县城大约30余里,只有两间屋,一间自己住,另一间儿子住。屋前有一丈多空地,空地外紧接着就是篱门。杜生没有走出篱门,已经有30年了。
黎阳县尉孙轸曾去拜访他,觉得他超凡脱俗。杜生自己说:“我只是一介村夫,没什么能耐,您为什么来拜访呢?”孙轸问他不出门的原因,他笑着说:“告诉你这话的人言过其实了。”他指着门外的一株桑树说:“15年前,我也曾到这株桑树下乘凉,怎么能说是不出门呢?我不过一村夫,对社会没什么用处,对他人也没什么所求的。偶然不出门而已,有何值得称道的?”
问他靠什么为生?他回答说:“从前住在县城南边,有50亩田,与哥哥一同耕种。后来哥哥的儿子娶了媳妇,田地不足以供养一大家人,于是把田都给了哥哥,带着妻儿来这里。碰巧乡人把这屋子借给我,于是就住这里。靠着替人打卦看日子,加上卖药,勉强能喝上粥,有时也会断炊。后来儿子长大能耕田了,乡人怜爱我们,给了我们30亩田,让儿子耕种,尚有余力,又受雇给别人帮工,从此能吃口饱饭。乡人贫穷,靠行医占卜养活自己者甚多。既然能吃饱饭,就不应再去和乡人争利益了,自此后,打卦看日子和卖药,都不做了。”
又问:“平日里做些什么?”回答说:“端坐而已,没什么可做的。”问:“经常看书吗?”回答说:“20年前曾经看过。”问:“看的是什么书?”回答说:“曾经有人送了本书,没有书名,其中多处提到《净名经》,也不知道《净名经》是什么书。当时非常喜欢书中的议论,现在那些议论也都忘了,书放在哪儿也不记得了。”
杜生气韵闲适旷达,言辞简练明了,真是有道之士。隆冬时节只穿着布袍草鞋,屋里空荡荡的,就一张床。问他儿子的为人,回答说:“只是个乡下孩子。但他的品性非常淳厚,不胡说,不嬉玩游荡。只有买盐、醋等日用品时才去一趟县城,可以按他行程,推算他回家的时刻。他直接去直接回,从来不到别处游荡。”
我那时正有军务,到半夜还未曾上床睡觉,非常疲劳,与同僚闲话时,孙轸谈到了杜生的事迹,我不禁肃然起敬,顿时忘记了烦闷和疲劳。
赏析与写作指导 安贫乐道一村夫
一位科学巨匠,不经意间却写出了只有大作家才能写出的文学杰作,这在历史上极其罕见(东汉张衡可算一个,只是他不算“不经意间”)。
作者以极其平淡的白描手法,刻画了一位清心寡欲、安贫乐道、止于至善的村夫野老形象。这位村夫野老既无扶危济困的能力,也无普度众生的修为,所以毫无道德光环和英雄色彩。他所有者,仅是无欲无求,知足知止。他既无房产,也无田产,仅靠租赁乡人土地混得一口饱饭,就敛起打卦看日子卖药的特长,把机会让给以此糊口的其他乡人。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扶危济困、普度众生。
士大夫群体听说这么个人,肯定产生过许多猜测。加上古代官员热衷于从民间草野寻访贤德大才,所以颇有一些官人来采访之。哪知这个老者没有一句豪言壮语,也没有苦读圣贤书以立德养气。他甚至可能不知道还有修齐治平的圣德贤志,所以说不出一句跟士大夫对路的话。他本分得不能再本分,低调得不能再低调。除了“无用于时,无求于人”的自我定位,再也没有什么值得跟士大夫交流的人生体会。他的人生境界全都体现在他的行为中,而没法诉诸言说与书写。
尽管如此,那些官场上的贤德之才,对这个老者还是刮目相看。县尉孙轸热衷于谈论他,因为内心受到过震撼啊。作者对他行状“不觉肃然,顿忘烦劳”,还誉之为“有道之士”,因为内心怀有敬仰。最后,作者把这个老者写进《梦溪笔谈》,因为他就像飘荡在田间地头一首安贫乐道的歌谣,总在作者耳边回响,不记录下来就不得宁静。
宋濂写《王冕传》,用了11个材料,因为跟村夫野老杜五郎比起来,王冕是个知识广博、思虑深远的大人物,有分量的故事很多。沈括写这个杜五郎,只用了三个材料。
第一个材料,家族人口繁衍,50亩家田养不活这么多人,杜五郎就迁家让田,自谋生路。“昔时居邑之南,有田五十亩,与兄同耕。后兄之子娶妇,度所耕不足赡,乃以田与兄,携妻子至此。”
第二个材料,他靠卖药打卦择日糊口,经常朝不保夕,一家人饥寒交迫。“偶有乡人借此屋,遂居之。唯与人择日,又卖一药,以俱粥,亦有时不继。”
第三个材料,乡人出于怜爱,匀出30亩田让他们一家人自耕自养,他马上停止卖药打卦择日,把这些机会让给其他穷苦人。“后子能耕,乡人见怜,与田三十亩,令子耕之,尚有余力,又为人佣耕,自此食足。乡人贫,以医卜自给者甚多,自食既足,不当更兼乡人之利,自尔择日卖药,一切不为。”
一个节己奉人、知足利人的“有道之士”形象,就凭这三个材料,像一座贤人塑像般矗立起来,虽朴素平实,自有其分量。
“盛寒,但布袍草履,室中枵然,一榻而已。”杜五郎的日子,其实是赤贫。其所谓知足,点位何其低也。许多人金玉满堂、富甲万里,却依然豢养千万打手,吆五喝六,满世界搜金掠银。县尉孙轸、沈括以及士大夫群体中许多贤明人士,为什么对村民杜五郎颇为敬重?他们心中的对比太强烈啊。
土地一直是人类最主要的生存资源,也是古代人类一切政治、军事、经济行为争夺的重点。乡人能够给杜五郎匀出30亩耕地,足见底层社会驾驭资源的胸怀和互助精神。沈括是被官场构陷、贬官赋闲之后才着手撰写《梦溪笔谈》的,他把笔触伸向底层民众,本身即有深意。
沈括虽不以文学成就名垂竹帛,但这篇波澜不惊的短文,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作,足可与左丘明《曹刿论战》、司马迁《娄敬传》《卜式传》(见《史记·叔孙通刘敬列传》《史记·平准书》)、韩愈《圬者王承福传》、柳宗元《捕蛇者说》、戴名世《吴江两节妇传》、张惠言《陈长生传》、施补华《别弟文》、鲁迅《一件小事》相媲美。
延伸知识 商鞅给庶民封了啥爵位?
中国爵位制度,起源很早,据说尧舜时代,就有封爵,到夏代已经有完备的五爵制度,即公、侯、伯、子、男。后来中国翻译西方国家的爵位,用的就是这五个字。但这些爵位都是封给各部落领袖的,封爵后更加固定了领袖的贵族地位。
到了商鞅时代,爵位制度有了重大变化。商鞅变法运动提出,贵族如果不能继续给国家做贡献,爵位不可世袭,庶民如果能够从经济上、军事上给国家做贡献,可以封爵。有了爵位的庶民,可以担任高级军官,成为国家栋梁。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强力推行这个庶民封爵政策,使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庶民可以通过立功而尊贵的风尚。
秦军建制,5人为伍,10人为什,50人为屯,百人为卒,分别由伍长、什长、屯长、百将领导。500人设“五百主”,1000人设“二五百主”,往上则有军候、都尉、将军等军职。越往上,岗位越少,竞争越激烈,所以能当上都尉、将军的人少之又少。庶民要想成为将军,必须通过杀敌立功获得五大夫(第九级)爵位。士兵杀敌一人,可以晋升一级爵位。百将必须率领团队斩首敌兵33人以上,才能赐爵一级。
商鞅制定的20级爵位如下:
一级公士
二级上造
三级簪袅
四级不更
五级大夫
六级官大夫
七级公大夫
八级公乘
九级五大夫
十级左庶长
十一级右庶长
十二级左更
十三级中更
十四级右更
十五级少上造
十六级大上造
十七级驷车庶长
十八级大庶长
十九级关内侯
二十级彻侯
其中彻侯、关内侯可以食租税或食邑,其他18级爵位可以像国家官吏那样得到俸禄。
商鞅这种改革,得罪了所有权贵。秦孝公死后,权贵们联合起来将商鞅杀害。但是,他的政策和封爵制度,被历代君王沿用。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之后,依然奉行此种爵位制度。
副课文 矫世变俗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
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管,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学识广博,辨同“辩”)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xiāo,喧哗)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列传第八十六·王安石传》
思考与训练
1.主课文虽以朴素平实见长,但也有十分夸张的笔触。请找出本文体现夸张手法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请将副课文中如下句子翻译为白话文。
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