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中国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周易》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质

一、《周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现象学

哲学家冯友兰(1895—1990)先生说,一部《周易》,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现象学。这是因为《周易》这部书,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发生、成长、定型的整个历史。一个民族要有精神,没有精神的凝聚力,没有文化的认同,这个民族就不能称为统一的民族。而民族的精神不是静态的东西,也不是谁规定下来的,它有一个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在中国,《周易》这本书恰恰完整地表现了这个过程。

《周易》之所以能数千年不衰,其中的奥秘在哪里呢?正如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杨力先生所言:

三千年的《周易》正当中国六千年文明史的中点,易理发挥了承前启后的枢纽作用,使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起来,沟通了中国文化的命脉,有力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易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影响最深、流传最广的文化现象。杨力:《杨力讲易经》,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第41—42页。

中国文化开始的三千年有三次集大成:

第一次集大成,形成于以仰韶文化及龙山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期,是对中国原始文化的总结。根据《系辞》的记载,伏羲氏伏羲,也称宓羲、庖牺,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相传其始画八卦,又教民渔猎畜牧。仰观俯察,远取近譬,发明八卦,并根据《离》卦的原理制造了网罟,开创了渔猎时代。伏羲之后,神农氏神农氏,传说中的我国古代帝王,三皇五帝的三皇之一。三皇通常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根据《益》卦的原理制造了耒耜,开创了农业时代。神农还根据《噬嗑》卦的原理开展贸易活动,开创了商品交换时代。神农之后,黄帝黄帝,传说中我国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相传他率领各部落先后打败炎帝、蚩尤,并征服东夷、九黎族,被拥为部落联盟领袖,成为我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黄帝以土为德,土色黄,故称。、尧尧,名放勋,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人,13岁辅佐兄挚,封于陶地,15岁改封于唐地,故号陶唐氏,史称唐尧。尧执政时命羲氏、和氏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舜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姚姓,名重华,号有虞氏,又称“虞舜”。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根据《涣》卦原理发明舟楫,根据《随》卦原理驯服牛马,根据《豫》卦原理发明门窗与更梆,根据《小过》卦原理发明杵臼,根据《暌》卦原理发明弓矢,根据《大壮》卦原理发明宫室,根据《大过》卦原理发明棺椁,根据《夬》卦原理发明书契,尤其是根据《乾》《坤》二卦的原理发明衣裳而使天下大治,开创了手工业时代。据此而论,易学真可谓中华民族最古老、最重要的学术了。易学简直无所不能,似乎成了上古文化的总汇。

甲骨文

第二次集大成,是商周甲骨文的出现,它是夏商周青铜文化的结晶。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1899年以来,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遗址先后出土了十余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这些文字都是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为盘庚迁殷到商纣灭亡273年的遗物,是研究商周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文字结构渐由独体趋向合体,而且出现了大批的形声字。在可识的汉字中,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体系。近年来在陕西扶风、岐山一带的周原等地发现了一些商周时代的甲骨,也称为契文、卜辞、龟甲文字。

第三次集大成,是《周易》古经和《易传》的出世。《周易》古经是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符号文化和占筮文化的总结,《易传》是中国早期封建社会阴阳文化及伦理文化的集大成。由《周易》古经及《易传》两部巨著相合而成的《周易》,则是中国古代包括整个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历时三千年的文化总结,汇聚了中国古代的符号、卜筮卜筮,占卜方法。古人占卜,用龟甲叫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阴阳和伦理文化的精华,是中国古代文化走向成熟的标志。

《周易》不是一个人写出来的,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它是由三个圣人——伏羲、文王文王,周文王,商末周族领袖。姬姓,名昌,商纣王时为西伯。曾被纣王囚禁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北)。他在位五十年,倡行仁道,使虞、芮两国归附,攻灭黎(今山西长治市西南)、邗(今河南沁阳西北)、崇(今河南嵩县北)等国,建丰邑(今西安市长安区沣河以西)为国都,为武王灭商奠定了基础。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国后,追尊为文王,传《周易》为其所演。、孔子,历经三个时代——上古、中古、下古(近古)而完成的。

文王像

《周易》的发生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相当于传说中的伏羲时期,编纂成书大约在殷周之际。《周易》的外延与内涵主要是通过《易传》而后确定的。《易传》自觉地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大融合的历史趋势,不仅比其他各家更为全面地总结了这个时期的文化创造,而且接上了自伏羲至《周易》古经的文化源头,把上古、中古、下古的文化连接成一个完整的系列,以浓缩的形式反映了中国文化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的轨迹。

孔子像

在中国文化自《周易》诞生而后的三千年历史长河中,《周易》都起着主导的作用。

先秦时期,孔子把《周易》列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之一,《周易》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开始居于主体地位。

至汉武帝(前156—前87)时,举贤良文学之士,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前179—前104)对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设置五经博士,罢黜百家,定儒术于一尊。随着儒学地位的提高,《周易》被列为六经之首。它为什么能居于这样的地位呢?简单地回顾一下易学史,就可以明白其中的原因。我们所说的《周易》通常包含三部分内容,一个是《周易》古经,一个是《易传》,一个是易学。这里说的“经”指西周时期形成的典籍,即《周易》古经。“传”,有传授之义,古代传授经书的经师往往对“经”的文字和内容做出解释,其做的解释称为“传”。《易传》指先秦时期形成的解释《周易》古经的十篇著作,即“十翼”。“学”,指汉朝以来经师、学者对《周易》经和传所做的种种解释。之所以称为“学”是因为从汉朝开始,凡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都称为学,即经学。儒家经学系统的典籍从汉朝开始都包括经、传、学三部分,经、传、学共同构成一个知识系统。

董仲舒像

《周易》古经形成于伏羲到文王这个时期,这时的《周易》还是一部巫术之书、宗教之书、神话之书、算命之书。《易传》形成于孔子及其门下弟子之手,这个时期的《周易》已被诠释为哲学之书了。汉朝以后,《周易》经传被奉为经典,直到清代(被称为经学时代),解释《周易》的著作有三四千种之多。

司马迁像

《周易》之所以居于群经之首,这与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有很大关系。起初,汉朝人是重视《春秋》的,司马迁说应该是《周易》更重要,因为《周易》里面有一个智慧,有一个核心价值观,有一个哲学的原理。司马迁说:“究天人之际。”天人之际就是一个阴阳的问题,《周易》讲天、地、人三才之道,就是一个天人之际的问题。后来,汉武帝、董仲舒慢慢接受了这个观点。

到了汉宣帝时期,有一个丞相叫魏相(?—前59),认为《周易》是圣帝明王治太平之书,帝王应该用《周易》原理创造一个太平盛世。这样,《周易》的地位就被提得更高了。

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32—92)开创断代史的编纂体例,编写了《汉书》,其中《艺文志》正式确定《周易》为群经之首。后经官方认可,《周易》便从所有的经书中脱颖而出。从此以后,《周易》为群经之首的地位再没有动摇过。很多人应用《周易》的原理进行决策,批评朝政,治国安邦。

魏晋时期,《周易》被列为三玄之冠。所谓“三玄”即《周易》《老子》《庄子》,虽有《老》《庄》之学大兴,但《周易》仍然保持兴盛。

隋唐时期,《周易》被定为九经之首(《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唐朝自唯识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玄奘(602—664)从西域取经归来后,皇帝们十分重视佛学,佛经像潮水般涌进中国,而以《周易》为代表的经学奋起与之抗衡,捍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中国最终没有成为宗教大国。应该说,其中《周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愧为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

班固像

玄奘像

宋元时期,《周易》被奉为理学理学:北宋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等主张回归孔孟道统,提出“天道”“天理”概念,至南宋朱熹建立起完备的理论体系。后世取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称为“程朱理学”,又称道学、宋明理学。的经典。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著有《周易本义》十二卷、《易学启蒙》三卷等。朱熹把《周易》列为理学所宗的经典,《周易》更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干。

朱熹像

明清时期,乾隆皇帝组织修纂《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馆纂修,纪晓岚等为总纂官,历时十余年完成。共收书3460余种,79300余卷,36000册,共8亿字,基本上包括了中国各类图书,故称“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称“四库”。,将易著(三百部)列为诸经之首、开卷之文,再次明确了易学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可见,《周易》在中国每一个历史时期,在传统思想文化中都起着主干作用。秦汉以后,历代学者不断对《周易》进行解释和发展,构成了蔚为大观的易学史。

《四库全书》

总之,处于中国六千年文化的中点的《周易》本身就相当于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或者相当于一部中国文化精神的生成史。为什么只有《周易》这部经典能代表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员余敦康先生对此有非常精到的分析:

不可否认,在魏晋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典《老子》影响了玄学玄学: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糅合儒家经义以代替烦琐的西汉经学的一种哲学思想,具有高度抽象性的思辨形式。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他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和虚无玄远的清谈相标榜,成为一时的风气。,成为当时文化的主干:也不可否认,在宋至明初,理学的兴盛也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另四部重要元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成为理学最重视的典籍,构成这个时期文化的主干:还不可否认,《孙子兵法》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为什么它们不能代表中国的智慧呢?《老子》确实有智慧,但也不能代表全部的智慧。《论语》有智慧,但也不能代表全部的智慧。《孙子兵法》国内外都很重视,但中国不是一个好战的民族,中国讲的是大道文化,所以它同样不能代表全部的智慧。显然,《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和《孙子兵法》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离现在不过两千五百年左右的时间。中国六千年的文明,还有三千五百年的空档谁能来代表呢?有哪一部经典能够代表中华民族六千年的文明呢?只有《周易》有这个资格,全世界没有一部经典能够有六千年的历史。《圣经》只有两千年的历史,《古兰经》也只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印度的《奥义书》稍微古老些,也不过三千年的历史。冯友兰先生说,一部《周易》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他的智慧可以用《周易》这本书来代表。

余敦康先生认为,秦汉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往往要回到先秦寻找精神的原动力,而找来找去,又往往归结为由《周易》所奠定的易学传统。这种情形绝不是什么历史的误会,而“主要是由于《周易》的那一套八八六十四卦的符号体系以及囊括天、地、人三才之道的整体之学,仿佛一个巨大的海绵体,把这个时期诸子百家创造的共同成果都吸收容纳进来,并且综合总结成为一种卷之则‘退藏于密’的易道,因而理所当然地被后世公认为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余敦康:《论〈周易〉的和谐智慧》,张涛主编:《周易文化研究》第一辑,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5页。。余敦康先生说:

在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中,易道被看作一个包含有思维方式、价值理想和实用性操作的三位一体的完整结构,它是轴心期轴心期:亦称“轴心时代”。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1883—1969)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的概念,认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是指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这一时期孕育出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前469—前399)、柏拉图(前427—前347)和中国的孔子、老子等。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一直影响和决定着今天人类的生活样式和文化形态。(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创造中的共同因素积淀凝聚而成的。

就易道的思维模式而言,显然是一种统贯天人的整体思维。这种思维把世界的统一性看作一个自明之理,着重于探索天与人、主与客、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便从整体上把握其中的规律,用来指导人事,特别是政治。……形式与内容、象数与义理的奇妙结合,这是易道的思维方式的根本特征。

就易道的价值理想而言,则是追求一种以“太和”为最高目标的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和谐。《周易·乾卦·彖传》提出了“太和”的思想:“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这是先秦各家中对整体和谐的最完善的论述,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理想。余敦康:《论〈周易〉的和谐智慧》,张涛主编:《周易文化研究》第一辑,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5—6页。

可见,对于易道,必须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来考察和把握,而不是单纯局限于《周易》本身,才能获得一个较为准确的理解。代表了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的易道,体现了《周易》的价值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