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鉴定缄赏之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商代起领玉璧的鉴别与把玩

大概在2005年冬天,我去上海向我国著名古玉珠宝鉴定家、后来我学习高古玉鉴定的导师张兰香先生约稿。在张先生的单位里,我们谈完了正事以后,又聊起了个人的爱好。我告诉先生我是学古文字、甲骨文出身,所以特别喜欢商周古玉。张先生用我一句也听不懂的上海话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意思是请他们从库房里取出几件高古玉给我欣赏。一会儿,两个工作人员端来了两个托盘,盘上放着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以及商、周、战、汉这几个时期的玉器各两三件。能零距离接触这么多的古玉真品我还是头一次,有点眼花缭乱,看什么都好。其中有一件玉璧形状的片状玉,在中孔的孔壁上向两面同时伸出一圈不高的凸起,这个器形我没见过。张先生告诉我说,这是一件殷商时期的玉璧,在圆孔中间两面凸出的,叫作“领”,就像脖子外面的衣领一样;也有人称之为“墙”。这种玉璧俗称“起领璧”,是殷商时期独有的一种璧造型,其他任何时期都没有(四川省广汉县中心乡曾经也出土了一件起领玉瑗,看形制应该属于西周早期玉璧,有可能是商周易代时期的殷商风格的延续)。我看着很新鲜,仔细观察这件起领璧的玉质、造型和研磨特征,最后提出想照一张照片备用,张先生很爽快地同意了。图1就是这件殷商时期的起领璧。

图1 殷商 起领璧

《论语·为政》里有这样一句话,叫作:“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一个只知道闷头看书,不懂得思考、消化书本内容的人,很容易反被书本所误导;可是一个人如果整天山南海北地胡琢磨却不看书、不学习,那么他的社会实践就肯定会四处碰壁,一事无成。我觉得一部《论语》讲了那么多话,唯独这句说得最实在、最靠谱。

回家后,我买了一套新出版的《中国玉器全集》(下面简称《全集》),仔细、反复阅读了殷商出土器部分。发现,仅以《全集》所载的殷商起领玉璧而论,主要集中在三个地方出土,一个是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妇好墓,这是盘庚以后的殷商帝都,商晚期最重要的遗址;一个是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乡殷商墓葬遗址;再有一个就是四川省广汉市的三星堆遗址。估计《全集》没有刊录的其他地区的殷商墓葬有可能还会有零星的玉器出土,至于会不会有起领璧出现,这就要看墓主的社会等级而定了。从这三处出土起领璧的墓葬等级来分析,应该都是社会地位很高的大墓,一般殷商时期的小墓根本就没有玉器随葬,也就更谈不上起领玉璧了。根据殷商古墓的发掘规律,在正常状态下,只有墓主的社会身份达到一定社会等级标准,他死后才会有玉器随葬,也才有出土起领玉璧的可能。我读过一部《中国古玉年代鉴别》,作者是材料专家刘如水先生,据刘先生介绍,这种起领玉璧最早见于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墓葬,所不同的是,这两个文化时期的起领璧都是一面起领、一面平整,而两面起领的则一定是殷商时期的玉璧。《全集》中刊录了一件妇好墓出土的玉环,陈志达先生描述为一面平整、一面“略突起”。但是从整体上看,还是平整不起领的。

在张先生那里学到了有关殷商玉璧的感性知识,回到家里经过反复阅读有关研究性文字、图片,迅速发酵成了一种对殷商玉璧及其相关研究的理性认识,并且形成了比较扎实的记忆。这些东西放在脑子里占不了多大内存,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能派上用场,这是搞收藏人的基本功。没这点暗自积累的辛苦,你能看明白的别人也懂;别人犯迷糊的你也不清楚,那怎么玩儿!

2011年6月,北京的企业家康鑫先生请我一起到江西景德镇解决一件比较棘手的事情。我们在南昌下飞机以后,由南昌的陈立立教授到机场接站,第二天又约上几位朋友一起,陪我们到著名的滕王阁转转。我们简单看了看已经没有任何发思古之幽情的滕王阁,就开始到周边的古玩铺子里溜达。康鑫先生是企业家,出手阔绰,他在当地朋友的建议下,买了一件很漂亮的乾隆青花加紫大盘,花了一万多块钱;我没有那么多钱,也不想在瓷器上有太大的投入,所以不着急,慢慢地遛,反正一天的时间都可以撂在这儿,有漏儿就捡着,买不着东西就算消遣了。

我们几个人进了一间光线很幽暗的小店铺,一进门就可以看出这是一家以经营古代玉器为主的店面,橱柜里面摆着一些生坑古玉,东西不错,价钱也不贵,可就是路分不高。店主人为我拿出了两只汉代的玉带钩,江西的玉带钩与中原的不太一样,长度大约只有5厘米,钩首细而长,约在3厘米左右。随后又拿出了环、玦等物给我们看。我感觉江西的玉器与中原玉器在造型上还是有较大的差别,观念上一时还不好接受。在不经意间,我看见最里面柜台的下面,放着一件尘封已久的玉器,我一眼就认出了这是一件殷商时期独有的起领玉璧(图2)。

图2 柜台里尘封已久的殷商起领玉璧

我请店主拿出来,征得同意后我拿到了外面,在自然光下仔细观察。发现这是一件出土时间绝不会低于二三百年的老熟坑玉璧,表面笼罩着带有乌亮宝光的包浆(图3),由于较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没有把玩,领根处厚厚的黑色附着物有的已经开始剥落(图4)。放大镜下观察,那些黑色附着物本来是黏附在领根没有清理下去的土蚀。高古玉出土后,表面附着的土蚀往往非常结实,硬度也很高,一旦用力剔除,很容易伤到玉器表面。高古玉在漫长的由生坑变熟坑的过程中,收藏家一般都是这样连土蚀带玉一块儿把玩儿,光润的玉质挂上了厚厚的包浆;粗粝的土蚀挂上了手上的汗渍油渍,就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种样子。这件老熟坑玉璧大概没有几百年、多少代人不间歇地把玩,绝不可能有这种成色。

图3 表面笼罩着带有乌亮宝光的包浆

图4 领根处厚厚的黑色附着物有的已经开始剥落

我进屋问店主:

“这是什么时候的东西?”

“保证是商代的。”店主很自信地说。

“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我故意装出什么也不懂的样子,买古玩有时要表现出是个行家里手,有时则要装成傻瓜外行才行。

“我也看不明白,找了好几个人都搞不清楚。”

看见我在不停地询问,跟陈立立教授同来的一位朋友很机灵,知道这肯定是件好东西,攥住就不撒手了,经过几番讨价还价,他抢先付了3000块钱成交了。从店里出来以后,他一面谢谢我,一面问我究竟。我告诉他这是件典型的商代玉璧。他乐得合不上嘴,请我一定要写篇文章说道说道。这顿中午饭他抢着埋了几百块钱的单。

目前据我所见,殷商时期的玉璧只有两种:一种是这种起领玉璧;另一种是被吴大澂命名的所谓“玉璇玑”。除此以外,尚没有见过典型的圆形片状玉璧。当然,所谓“没见过”这里面又包含着两种可能:一是我的孤陋寡闻,所见不广。因为我仅是收藏爱好者,不可能享有更多的出土器信息,所以我这里不敢断言“没有”,只能说我本人“没见过”;二是也有可能在一些未经科学发掘出土的殷商玉器传世品中,包含着传统意义上的片状玉璧,这种造型简单的玉璧一旦脱离了墓葬环境的印证而进入收藏领域,就很难断代。我曾买过一个直径为3.8厘米的殷商时期玉环,相信既然有这样的玉环,就很有可能有两面平整的玉璧,只是目前没有出土器提供参考罢了。据《全集》载,天津博物馆藏有一件殷商时期的片状青玉龙纹璧,直径7.9厘米。这件被断代为殷商时期的玉璧,其实只有上面龙纹的“臣字眼”带有一些时代的风格,包括刀法和所表现出的整体风格都与殷商玉器相去甚远,所以断代为殷商时期难以令人信服。同时,这样的玉璧到目前为止尚属于孤例,还没见过有相近似的出土器作为断代旁证。在征集品(也就是收购来的)出身的前提下,我们没有办法证明它商晚期玉璧的身份,因此不能作为殷商玉璧的一种存在形式的依据,更不能以此来证明其他相类形制玉璧存在的真实性。

这件殷商起领玉璧买来后,征得朋友的同意,我暂借几日,把它带到了景德镇,工作之余就拿出来欣赏研究,可以说几天的时间朝斯夕斯,最后终于看明白了。我从三个方面对它进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