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高古玉器就像喝工夫茶
红山文化玉器的收藏,有很多人不愿意、也不敢轻易触碰,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其中的门道太深奥、水也太深,想在这个门类上有所建树很难。
的确是这样,相比起商、周、战、汉乃至明、清时期的玉器,红山文化玉器表面的工艺痕迹过于简单,有些甚至根本不能构成那个时代的断代标志。反观同属史前的良渚文化玉器,器形上保存着带有粗细变化的阴线、复杂的纹饰设计、镂空工艺,还有非常诡秘、难于理解的图案,这些强烈而鲜明的时代特征都足以构成一种标志性的鉴定因素。而红山文化除了为数不多的几种造型使用了阴线以外,其余的主要工艺只有“磨”而没有“琢”。譬如收藏价值很高的那件龙形玦(即俗称的“C”形龙),假如把真品与仿品放在一起,相信绝大部分玉器收藏者很难看出两者之间的区别。标志性因素不明显,就是收藏红山文化玉器的水之深处。
红山文化玉器的最早出土时间,大概总要有百年以上。天津博物馆收藏了一件北洋时期大总统徐世昌的胞弟徐世章先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捐献的猪形玦(俗称“玉猪龙”),这是件典型的老熟坑,从表面的包浆上看,出土时间距今至少也要在一二百年,甚至更早。可是红山文化出土的玉器在20世纪50年代“红山文化”这一考古命名确立之前,收藏界都含糊其词地把这路出土玉器划归在“老三代”之中,甚至有人断代为夏代的玉器,没有任何有关的课题研究成果发表。尽管“红山文化”已经在20世纪中期形成了一个考古学时代,但是作为考古发掘品的玉器,其中所包含的很多问题至今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解决,譬如红山文化玉器上都有的穿孔,这穿孔是干什么用的?所有的书都以为是佩挂拴绳的系孔,实际大概未必如此;再有,红山文化玉器中的典型器形勾云器究竟代表着、寓意着什么;等等。这些功能性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那么对于这一时期器物学的深入研究或者玉器的真伪判断,都是无源之水,这就是“太深奥”的地方。对于一个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红山玉器收藏者来说,发现了问题但是不能马上得以解决,这是正常的,一辈子能把一个问题搞清楚,就已经很专业了;假如一般水平的人,只是跟风收藏红山玉器,压根就没有通过观察而形成疑问的欲望,那么就不应该躐等这一时期的玉器,因为心静不下来、修养不够,没法玩儿——恕我直言。
红山文化玉器真正受到收藏界的重视和追捧,应该是从1996年开始的。当时北京翰海拍卖公司在1996年11月以253万元的天价,成功拍卖了一件并不被当时收藏界普遍认识、了解的红山文化玉龙形玦(图1);在之后的2000年12月,又以264万元的更高一些的价格,拍出了另一件红山文化代表器猪形玦(图3)。这两次成功的拍卖震动了古玉收藏、投资界众多的“大鳄”,人们开始如梦方醒,暂时放下手边俯仰皆是的清中期白玉子料雕件,仔细审视一下这种简单到极致的史前老玉器,竟然那么贵重、那样受到海外收藏者青睐。对比一下清中期乾隆工白玉子料雕件,果然发现其中的收藏价值所在:清中期玉器再好、再贵重,只要有钱,随时都可以买到;而红山文化玉器就是那么一块儿地方出土那么一点儿东西(超出现在已经公认的红山文化玉器出土地,其他红山文化地域出土的玉器现在还是不认),除去考古挖掘品归国家机构收藏以外,可以用于交易的老熟坑传世品非常罕见,说是达到万里无一的比例并不夸张。对于这个稀有的存世量来说,钱就显得不那么值钱了,就算有了大把的钞票,可是缺少缘分,大概连摸一下真品的机会都没有。于是收藏界立即刮起了一股倾力收藏和交易红山文化古玉的旋风,有资金“大鳄”冲锋在前,一些民间收藏爱好者纷纷跟风,形成一个强大的红山文化玉器收藏方阵。遗憾的是,当时绝大多数的收藏者对红山文化玉器并不了解,他们把搜集的目光只聚焦在龙形玦、猪形玦这两种天价器形之上,而忽略了更多的而且是很容易获取的收藏机会。他们不知道,红山文化的玉器绝不止这两种,还有数量虽说不多但是了解、收藏的人更少的其他器形,譬如玉璧、玉鸮、玉工具等。其中玉璧的数量相对多一些,又由于造型过于简单,只是一个薄薄的玉片儿,所以没有人重视,价位也较低,这才是收藏真红山文化玉器的绝好机会。而那些跟风的人只能人云亦云地跟在风头后面瞎吆喝,他们甚至连红山文化玉器的基本特征都搞不清楚,赝品全都是为他们这种人准备的。
图1 红山文化 龙形玦(拍卖品)
图3 红山文化 猪形玦(拍卖品)
从既有的价格记录上看,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玉器价格最高的就是北京瀚海拍卖公司分别于1996年和2000年拍出的龙形玦和猪形玦。需要说明的是,这两件拍品都属于红山文化玉器中的极精品,即使与国家机构所藏的精品相比也毫不逊色,而更多普通的龙形玦和猪形玦,无论从造型、玉质还是加工工艺上,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上面的图片对比,看到大型拍卖会上的百万级拍品与实际收藏的藏品是两个等级完全不同的同名藏品。如果只对红山文化感兴趣,并且真想收藏红山文化玉器,你就应该着眼于图2、图4这样等级品貌的藏品。可以这样断定,在一般交易中,图1、图3这样的藏品,不管贵贱,都没有真品出现的可能。
图2 红山文化 龙形玦(林利摄影)
图4 红山文化 猪形玦(林利摄影)
红山文化玉器除了上面的两种玦形器以外,比较重要而常见的就是肖生形器,具体说就是鸮鸟。
红山文化的玉鸮是一种不可思议的造型,前面的龙形玦、猪形玦多少还带有一些画符之嫌,这两种肖生动物都是经过了变形后的造型,所凭借的,不过是工匠的想象力,谁也说不清楚脑袋、眼睛、耳朵的标准样子是什么,所以同一题材造型各异,无所谓对或者不对。而鸮鸟的造型则不同,红山文化玉鸮极少见到静态的写生,基本上都是展翅飞翔状态下的造型,同时在造型中羼入了带有高度抽象的因素,使最常见到的静态立姿鸮鸟呈扁平化展现(图5)。这种抽象的造型艺术被殷商玉器所继承,并彰显得更加强烈、有增无减(图6),西周以后便不复出现。唐代以后的肖生类玉造型,都是静态的圆雕(图7),即使是一只处于飞翔状态的鸟,也没有任何动感可言,最多是一个飞鸟的标本。这样的玉器造型一眼就能看明白,可是明白之后呢?再看第二眼的兴趣就未必会有了。
图5 红山文化 飞翔状态的鸮鸟(林利摄影)
图6 殷商 飞翔状态的燕子(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7 宋 静态圆雕白玉鹅
这里介绍一件红山文化时期的玉鸮(图8)。从整体上分析,当时玉匠设计者的着眼点所抓捕的,就是鸮鸟正在飞翔状态下瞬间的造型,里面融入了复杂的抽象因素,鸮鸟平展的羽翼由复杂的写实经过高度的概括提炼后,抽象为简单的“”线条,鸮鸟的两只眼睛安排在顶端,呈横向的水滴形(图9),这样就不会破坏鸮鸟飞翔的俯视造型。不管对这只鸮鸟的观察是俯视还是仰视,都能看见尾羽,所以在玉件的最底部,磨出瓦沟纹作为尾羽(图10)。
图8 红山文化 玉鸮(正、背)
图9 红山文化 玉鸮水滴眼
图10 红山文化 玉鸮瓦沟纹
这件玉鸮真正好玩儿的地方,就在于玉件本身携带有很多未知的信息,解读它就像喝功夫茶一样,沉下心来慢慢地啜、悠悠地品,一点一点地揭开上面的未知,就会越来越感到玉器魅力的无穷。这里仅从造型、钻孔和沁色这三个方面进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