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国之重匠
别看杨卫国在家里处于被领导的地位,但在杨辰道心里,老爸可一直是个大大的牛人。
他是个钳工,不过恐怕是全国最顶级的钳工,五一奖章拿了一大把,首长也是握过他的手、拍过他肩膀的。他平常干的活,也就是在火箭发动机燃烧室里钻上几个孔啊,或者焊接一下卫星太阳能电池板什么的。
杨卫国有个外号,叫“数控杨”,说他是“人型数控机床”的意思,而且这外号还是美国人给起的。
话说当年华夏航天为在国际上打响名头,启动了“长二捆”火箭对外的商用发射计划。“长二捆”即长征二号F型捆绑火箭,该型火箭足足比欧美同行便宜一大半的发射费用,打动了美国休斯公司。
休斯公司准备尝试用我们的火箭,发射他们为澳大利亚制造的两颗通信卫星。不过对于我们的技术实力,休斯公司还是有点不放心,所以派出了一个技术考查团。
考查团以史密斯为首,他是个眼光毒辣的技术专家。他明白对于液体火箭来说,火箭发动机的喷注器是个非常关键的零部件,它的加工精度会直接影响到火箭的整体性能。刚开始史密斯死活不相信我们的喷注器是自己加工的,因为他知道,由于技术封锁,我们国家跟本不可能获得加工喷注器所需的特种精密设备。
面对美国人的置疑,杨卫国二话没说,撸起袖子就上。他只用一台显微镜和一台手工钻床,就在史密斯眼皮子底下做现场加工。这种人手加工航天精密零件的作法,差点让史密斯惊掉了下巴。
但事实永远胜于雄辩,当只有拇指大小的钛合金零件放在史密斯手心里时,他惊呆了!透过显微镜,史密斯看到了400组斜角对称、直经只有0.15毫米的小孔,密密麻麻、却又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工件上,简直像是个精美的艺术品!史密斯彻底服了,连连称赞杨卫国,说他比数控机床还历害,从此“数控杨”的外号不胫而走。
其实杨卫国的文化程度不高,小学都没毕业,不过正是他们这批文化不高的国之重匠,用一双巧手,支撑着华夏航天航空工业渡过了最初的限难岁月。即使到现在,像杨卫国这样的顶级工匠,仍是航天航空业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杨卫国在华夏航天界的地位并不低,拿的也是和高级工程师同一级别的工资。
有这样的老爸,杨辰道其实从小就对航天最感兴趣。上辈子他在美国写代码的时候,正值埃隆.马斯克风头最劲的时期。马斯克的SpaceX——空间探索公司,还有他的猎鹰9号火箭,甚至他雄心勃勃地火星移民计划,这些都让从小就喜欢航天的杨辰道看得热血沸腾、心痒不己。
杨辰道上辈子之所以没有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航天,其实还是固有的思维在作怪。小时候他一直觉得,航天是集举国之力才能推动的庞大项目,而个人作用有限,就像一部庞大机器上的螺丝钉般,可有可无,实在没有多少存在感。
这有些不太符合他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加上初中时他又中了IT牛人传奇故事的毒,常幻想自己也可以像他们一般英雄了得,结果脑子一热,就扎进了计算机的泥潭里,一混就是二十年。
不过后来他去美国工作之后,看到欧美蓬勃兴盛的私人航天产业,他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原来私人主导的航天产业还真可以大有作为,像什么SpaceX、蓝色起源、山猫、维珍银河等等,都做得风生水起,这让他颇后悔当年自己的选择。
但那时他的人生规迹己定,想跳出从头再来可不容易,如今重生了,他觉得是不是应该捡起儿时的梦想呢?
这种感觉在他回到家,看到自己卧室里的那台联想“奔月2000”个人电脑时,尤为强烈。他都快忘了这台少年时带他进入计算机世界的启蒙电脑,用的还是奔腾二代的芯片,这让习惯了后世顶级计算机硬件资源的杨辰道深感无力。
这种感觉就像是世界顶级的F1方程式赛车手,现在却只能开农用拖拉机一样令人郁闷。他发觉自己掌握的软件技术至少超越了这个时代二十年,所擅长的人工智能更是彻底成了屠龙之技,毫无用武之地!
没有足够快速的AI芯片,没有海量的存贮数据,就想发展人工智能?这种行为就好比是不要一楼,只建二楼的空中楼阁一样不可思议。
如今好不容易重活一次,杨辰道觉得有必要为自己的第二人生,做一个切实可行的规划。
……
就在杨辰道谋划未来蓝图的同时,在另一个房间里,杨卫国也在重新构建着一家三口的未来,他对妻子开口说道:“云芳,我们全家搬到燕京去怎么样?”
“怎么了?”蒋云芳有些诧异。
“航一院的谢老想调我过去,航一院准备上一种全新的火箭,长征五号,我这双手还有点用处,谢老想让我过去帮帮忙,我也想去看看。”
航一院蒋云芳知道,那是华夏运载火箭和弹道导弹的研究中心,而如今他们所待的701基地就是航一院的下辖单位。
几十年前国际形式恶化,华夏的大三线建设拉开了一个时代的帷幕,701基地就是那时候霍然出现在了蒋云芳的家门口。
她那时还是个只会拖着鼻涕打猪草的农村小姑娘,没上过学,也没见过什么世面,她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三十公里外的怀远县城。
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她,对突然出现的这群外来人感到无比好奇,每天打完猪草,她总会傻傻地站在夕阳里看着他们忙进忙出,701基地就是这样在她眼前一砖一瓦地垒起来的。
再后来,她长成大姑娘了,渐渐了解到这群外来人都是大科学家,是来这里造火箭和导弹的,那是一种能飞到天外边去的神奇东西。
虽然她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这大铁坨子能飞那么高,但她开始在701基地的食堂里帮忙,能帮这些大科学家做做饭什么的,她也会感到与有荣焉。
再后来,她认识了杨卫国,有了儿子杨辰道……现在,要离开这片她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了么?
她一辈子都没出过远门,首都燕京她也只在电视里见过,只觉得有些陌生、也有些害怕。相比起那种繁华炫目的地方,她还是更喜欢纯朴自然的大山,于是有些留恋地说道,“真要离开了?有些舍不得啊!”
“我也舍不得!不过你得考虑考虑我们的孩子。”杨卫国劝道:“陈医生说了,辰道虽然现在看着好好的,不过脑袋受了这么重的伤,以后可能会有些后遗症。你也知道,这里的医疗条件不行,但到了燕京就不一样了,万一有个什么突发情况……”
接下来的话杨卫国没有继续说,但他的意思,蒋云芳听明白了,于是慌忙不迭地点头同意。是啊,这里的条件太差,这种脑袋上的毛病基地里的医疗站根本没办法治。
前几天儿子满脸血污昏迷不醒的样子,蒋云芳可都还历历在目,送往县医院的三十公里盘山路,开车足足耗了近一个小时才到,这期间急得让蒋云芳想死的心都有。
“而且,这次调动也是个机会。”杨卫国继续劝道:“我觉得,辰道他们这一代人,要读书才有大出息。像我这样的手艺人,将来作用不大了……”
“啊?”蒋云芳很是不解,在她眼里丈夫杨卫国可是有大本事的人。虽然文化程度不比自己高多少,但却能和那些大科学家、大工程师们一起造火箭,简直太神奇了!
不过她也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杨卫国带了那么多徒弟,却不把手艺传给自己的儿子,而只是一个劲儿地让儿子好好读书。
“知道吗?辰道房间里那台电脑,它的核心零件是个只有两指宽的小方块,叫CPU。”杨卫国伸出两根手指在蒋云芳眼前比划了一下,继续道:“然后美国人在这个小方块里装进去几百万个晶体管。”
“啊?那么多?”蒋云芳觉得不可思议,“好几百万呢?怎么可能,哪个啥什么管的,不得是比蚊子腿还细?怎么装进去的啊?”
杨卫国有些唏嘘道:“人手当然不行了,是用机器装的!我算是看明白了,人是有极限的,但机器没有!以后像我这样的靠手艺吃饭的匠人,作用只会越来越小。我儿子没必要学我的手艺,他应该好好读书,做个大科学家。”
杨卫国对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的认知,在他看来,这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耀眼的能人倍出,功成名就的王候将相也不少,但最多也就能各领百年风骚,之后尘归尘、土归土,其痕迹基本都会被时间重新掩埋。
而历史仍在重复,治乱循环依旧,百姓生活也未必更好。直到几百年前的工业革命轰然到来,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切,都源于相对不那么耀眼的一群人——科学家。
他对妻子说道:“……一直以来,我都希望辰道成为一名科学家,而不是继承我的手艺。他也还算争气,脑子够机灵,人很努力。现在,我们有个机会,能让儿子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到燕京去吧,那里是个更大的舞台,对他也更好!”
儿子就是蒋云芳的全部,这次航一院的调令机会难得,她决定不能再错过了,于是她慌忙不迭地点头道:“好!我们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