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音调式的“线条型对位”
20世纪的“线性对位”与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1450-1600)自然音调式的“线条型对位”有相同之处。所谓“线条型对位”是一种建立在中古调式(或称教会调式)基础上、由横向线条出发再生成纵向音程和声结构,即“由横生纵”的复调写作技法。这种采用自然音调式的“线条型对位”,首先考虑的是各声部旋律线条的横向发展,在保证旋律独立和对比的前提下,求得纵向不同协和音程的相互重叠,形成了如同自然三和弦原转位的和声结构,使声部间旋律与节奏得到有机结合。
例如尼德兰乐派的奥克冈(Johannes Ockeghem,1410-1497),其复调音乐的特点就是,“只求旋律发展,不顾和声原则,各个声部都在展开,旋律的高潮参差不等,因此全无终止和段落的划分,和音的安排缺乏逻辑规律,节奏已完全不能在结构中起骨干作用,又因主题材料比较抽象,缺乏个性,所以听起来整个形式仿佛是流动不定的、零散的”。 [1]为此他曾创作了一首三十六个声部的卡农式经文歌,借以追求线条型对位技术的精巧和细腻,从而展示了音乐创作的智慧。
而帕莱斯特里纳(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1525-1594)音乐中的“线条型对位”,则是以精致安排的织体和均匀平衡的音响,通过采用以自然音为主的旋律线条和对不协和音的慎重处理,构成了一种“明晰性”复调音乐风格。从而赋予帕莱斯特里纳风格特有的宁静和透明,成为复调教会音乐风格的标准而被誉为尽善尽美之作。奥地利作曲家、理论家富克斯(Johann Joseph Fux,1660-1741)所著的《艺术津梁》(Gradus ad Parnassum,1725),也译为《攀登帕纳萨斯山》一书,吸取了过去二百多年的理论成果,其意图就是系统总结通行了两个世纪的对位规则,提出分类对位法的五种类型,及其严格对位、模仿对位与赋格,以及不同风格体裁的自由作曲,并重新倡导帕莱斯特里纳赋予音乐永恒生命的艺术风格。当然“文艺复兴的著作对于如何创作出好旋律并没有提供多少指导,在某些理论家看来,似乎是对位法本身创造了优美的旋律。贝尔穆多(Juan Bermudo,1510-1565)则宣称对位法是‘旋律之父’”[2]。这个概念的内涵将极大地拓展我们对文艺复兴时期对位法的认识。
谱例 2-6 帕莱斯特里纳:《马尔切洛斯教皇弥撒曲》(羔羊经),第 1-15 小节(缩写谱)
上例是帕莱斯特里纳著名的《马尔切洛斯教皇弥撒曲》中的片段。此曲是以天主教最高仪式弥撒的祈祷文作为歌词加以创作的六声部无伴奏合唱,建立在C伊奥尼亚调式上的每个声部,其旋律线条均以级进为主,少有大跳进行。不同节奏连接而成的线条气息悠长,大多在九度的音域内进行,形成了一个平稳、自然而文雅的声乐曲线。各声部纯净的线条与和声相辅相成,纵向上大量的自然三和弦音响结构,主要是通过各个独立的旋律化声部在一定的音程关系结合中所产生,体现了“由横生纵”的线条型对位法则。
注 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