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对位及其赋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赋格的结构特征

“赋格”,或称“赋格曲”,是英文“Fugue”的中文音译名,包括意大利文Fuga、法文Fugue、德文Fuge等,它们都源自于拉丁文“Fuga”,意为“遁走”“追逸”或“飞翔”。因此,起初曾被译作“遁走曲”或“追逸曲”。

何为“赋格”?其定义在不同的著作中各有不同的表述,以至于《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第七版)认为界定赋格特征本身就很困难了:“虽然赋格在西方音乐史有极为显赫的地位,自中世纪起也在不断发展进步,但现在的学者对其明确的特征仍没有达成广泛的共识。这是因为所有称为赋格的作品,除了广义上讲都使用对位技法之外,没有任何相同点。固有的结构不是赋格的特点。”[1]

但相比较而言,能完整反映和说明赋格共性特征的,则是《牛津简明音乐辞典》(第四版)对赋格的定义,其中写道:“赋格是一种用对位法写成的作品体裁,有特定的声部数目。赋格的主要特点是相互模仿的声部相继地进入,第一次声部进入所用的短旋律或乐句称为主题(Subject)。当所有声部都已进入,呈示部完成了。然后(通常)是进入插句(Episode),即是具有连接性结构的乐句,经过它另一次进入主题或一系列的主题进入,而且这样的主题进入与插句交替进行直至乐曲结束。”[2]

如果以历史上繁荣于巴洛克晚期、以巴赫为代表的赋格为最经典的赋格范式,那么其标准特征表现为:赋格是一种根据一个简单扼要的短小主题发展而成的具有调性对位特点的器乐和声乐作品。其中,有一个短而精的主题,以及伴随主题的对题;始终保持两个或更多声部组成的对位织体;主题在所有声部首次进入时轮流出现在主属调之间并构成呈示部;其他部分采用各种对位技术来交替发展主题和用呈示过的材料组织间插段;结束时要有主题返回主调上作最后的肯定。

概括地讲,赋格是以模仿为基础,是各种对位技术综合运用的结果,其本质在于对一个“格言”式主题进行多次的反复论证,在与其他材料作对比之后,得出一个肯定的结论。“由于它的复杂性和充满了交互的,几乎是数学的各种关系,赋格曲在传统上迎合了听众对于科学的兴趣。赋格既是为耳和心,也是为眼与脑而作的音乐。”[3]

20世纪的现代赋格,伴随着音乐风格的多样化倾向,也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局面。现代作曲家不仅继承了传统赋格的形式原则,而且也更新和融入了现代音乐的组织逻辑。他们将各自独创的作曲技法及其复调新思维综合运用于古老的赋格形式之中,使赋格中的主题、对题、声部、织体、结构,以及调性观念和音高组织等,在功能和形态上均发生了不同程度地演化和变异,但尽管如此,赋格所固有的精神和基本原则却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有鉴于此,所谓“现代赋格”是指在20世纪现代音乐中保持周期性模仿原则和运用新型对位技术对主题等核心材料进行逻辑化组织和发展,从而构成合乎多元音乐风格要求的一种复调体裁和技法。这一现代赋格的概念内涵,无疑最大限度地揭示了20世纪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赋格作品所共有的本质属性。

注 释

[1].叶思敏著:《赋格研究的新动向——格罗夫辞典各版“赋格”条目注释比较》,《音乐艺术》, 2002年第1期,第98-101页。

[2].[英]迈克尔·肯尼迪、乔伊斯·布尔恩编:《牛津简明音乐词典》(第四版),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年版,第907页。

[3].[美]克雷格·莱特著:《聆听音乐》(第五版),余志刚、李秀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年版,第1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