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长音铺底式
1.使用方式
长音铺底式的合音主旋律跳动比较大,在第二声部的音符不好抉择的情况下,选择长音进行铺垫式的演唱,可以缓解主旋律因跳动太大而产生的不连贯性。
例3-23《彩虹》(羽泉,陈羽凡词曲)
如上例中体现的,在副歌段落,主旋律做了和弦分解式的跳进进行,副旋律如果也是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则会出现音程跳动较大、演唱困难等现象。如:
例3-24(潘永峰编写)
低声部中第二小节的B到#F,使得低声部旋律变得晦涩难唱,和主旋律形成了鲜明的性格对比。
例3-25(潘永峰编写)
上例是将主旋律放在低声部,在主旋律上方加一个声部,结果会出现音区太高而无法演唱的情况,且中间第一小节第三拍第二个音,出现了不融合的现象,因为这里编配的是G和弦,所以,这个音符与和弦音之间出现了打架现象。因此,在原曲中第二声部采用了长音铺底式的写法,让旋律得到一个很好的展示。
2.编写技巧
(1)选择与旋律匹配的音区。
例3-26(潘永峰编写)
上例中选择了与主旋律相同高度的音区作为伴唱,这是因为音乐的情绪需要。如果一首歌的情绪需要以温暖、抒情为主,而不是阳光明媚的感觉,那就可以选择中音区,以制造一种温暖的效果。如下:
例3-27(潘永峰编写)
(2)适当改变一些节奏。
虽然是长音铺底式,但是并不代表所有的音符都是连续不断的长音或者是全音符,应该有一些律动和变化在里面,会让长线条变得有一点清晰。
例3-28(潘永峰编写)
在上例中,同一条旋律编配了四条不同的低声部,都是长线条,但是效果确实差别很大。第一条选择了一个与主旋律很接近的长音,而且两小节都用了这个音符,最致命的就是两小节就用一个音还用了连音线,等于
是旋律在运动过程中,低声部一直贯穿始终,很显然这样的长音不但不会突出旋律,反而会削弱旋律的律动性;第二条音符选择差不多,但是在第二小节的地方做了一个小小的改动,有了一点律动,让整个长音活了起来,而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线条;第三条在第二条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些反拍律动进去,让整个长线条为旋律的律动增加了不少动感因素;最后一条是这几条里面最好的一条,也是设计感很强的一条长线条,在整个长线条的铺底中,做了连续的反拍设计,让旋律的律动感更加突出。
所以,在设计长音铺底式的二声部时,一定要把握好节奏设计的原则,既符合主旋律的律动特点,又不会抢了主旋律的风头。
(3)旋律进行中可出现偶尔的不协和,但仅限于大二度。
例3-29(潘永峰编写)
在上例中,第二小节第一个音符,就形成了大二度的碰撞,但是并不影响整个长线条与主旋律的配合。这种情况是被允许的。
(4)设计长线条时不宜出现跳进,最好以级进为主。
例3-30(潘永峰编写)
在上例中,第一小节最后的音符,出现了六度大跳,而且后面紧跟着又是一次大跳。这样的进行对于长线条的设计来说是很不可取的,既会破坏长线条的连贯性,又会喧宾夺主,抢了旋律的风头。所以,选择音符时最好选择三度以内的音符作为连接对象。如上例可以更正为:
例3-31(潘永峰编写)
(5)长线条音符与主旋律音符出现交叉和超越都是被允许的。
在设计长线条时,要将主旋律和长音分别对待,把它们当作两个不同的个体,甚至可以抛开主旋律,直接根据和弦来设计长音。所以,长音的音符与主旋律之间出现交叉和超越现象都是正常的。
例3-32(潘永峰编写)
上例中,低声部有时比主旋律低,有时比主旋律高,理论上来说属于声部交叉,但是这种长线条和主旋律之间的配合是被允许的。
例3-33(潘永峰编写)
如上例,甚至可以不用考虑主旋律的因素,直接根据旋律所配和弦进行重新编写长音,但是要求情绪和感觉要符合乐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