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迎接新的产业革命与信息经济
陈清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从中国制造业及实体经济发展的背景来看,在不同的制造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增长潜力,有不同的比较优势,也有不同的需要克服的困难。那么我们处在一个怎样的发展阶段呢?我想以此讨论一下中国制造业过去跨越了哪些重要的障碍,得到如今的发展,今后必须跨越哪些重要的关口。
在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世界趋势学家作出了“全球正孕育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判断。此观点引起发达国家的高度关注。
无可置疑,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已经形成;信息技术、制造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多技术的交叉融合,互联网、物联网正在向各个领域快速渗透;信息已经成为基本生产要素,信息生产率成为各个部门的“乘数型”生产率。革命性新技术的群体性突破,预示着工业领域正在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将对全球的工业发展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很多工业化国家及时发现了这一趋势并着手部署。如2009年美国发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推进“工业互联网”;英国提出实施“英国新工业战略”;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于2013年4月提出“实施工业4.0的建议”。与此同时,世界诸多互联网企业大跨度向新兴领域渗透,布局未来;传统制造业企业则纷纷调整战略,借力信息化、智能化,实现结构性转型升级。
此次工业革命指的是以“信息技术-互联网”为核心的新技术群体性突破,及其渗透到整个经济社会所引发的多维度、系统性变革。
概括地讲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催生革命的是互联网、电子信息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先进制造等技术的不断突破,新工业革命将步步深化。二是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新能源是这一轮产业革命的普适性、标志性技术;3D打印、智能机器人、电动汽车是标志性装备和产品;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是支撑新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三是互联网、物联网的广泛深度渗透和与多技术的交叉融合,不断孕育产生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及新商业模式。四是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是先进制造业重点突破的核心领域。制造业将转向智慧工厂、智能制造,实现“规模化生产个性化产品”,迎来制造业服务化时代。五是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与能源互联网和电动汽车组合,推动绿色经济、智能交通、共享出行、智慧城市及智能楼宇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活形态的变迁。六是信息链条顶端最具有创新性的思想,是一种比资本更稀缺的资源,与此相适应的创新体系是自下而上的万众创新与自上而下的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结合。
新工业革命将改变生产方式、生产组织、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与此同时,资源成本优势的重要性减弱,产业的规模优势将被弱化,各个国家和企业的比较优势将此消彼长,在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将重新洗牌。
一、把握技术跨越的机会
就成熟技术而言,我们与先进国家相差较远;而对即将产业化的新技术而言,差距就没有那么大了。处于萌芽期的产业,技术尚不完善、知识产权壁垒尚未形成、产业垄断地位还未确立、商业模式还存在不确定性、品牌效应尚未显现,为我们的追赶和超越提供了机会。如超高速无线局域网、3D打印、超高压输变电等,我们都成功地实现了跨越。
目前,在新能源、新一代信息通信、移动终端、新能源汽车、固有安全性的核电等领域都出现了技术变轨的“机会窗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正以革命性的力量深刻地改变着从手机、PC、电信、商业,到物流、金融、出版、影视、音乐、制造等一个又一个行业;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也已初显端倪。技术路线转换并不是经常发生的。政府和企业观察、发现并抓住“机会窗口”的能力十分重要,主要取决于三个条件:是否有技术积累,并在前沿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是否有参与产业前沿竞争的勇气、战略意愿和信心;制度环境是否支持技术突破和产业化。
淘汰落后、压缩过剩是必要的,但更加重要的是有替代技术和新兴产业来接盘,形成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相互促进的形势。我国工业化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一是技术来源由引进模仿为主,走向开放条件下的技术自立;二是经济增长由主要依赖资源消耗转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实现效率提升;三是由产业链的低端制造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环节延伸;四是由产业跟踪转向在一些领域挑战领先地位。佛山的转型升级就是典型的事例。
因此,过去30年我们长期依赖、最为熟悉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必须由热衷于投资转向关注创新能力建设、由热衷于规模扩张转向关注竞争力的提高、由热衷于低端制造转向关注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换言之,不能套用过去的发展模式来推动今天的产业升级。我们必须理解,如果我们的经济活动方式不能转变,不能通过创新向高生产率的设计、研发、品牌、营销、产业链管理等环节延伸,就永远没有属于自己的新兴产业。
二、中国制造要赶上新产业革命这班车
我国处在工业化中后期,比较优势转换、增长方式转型与新工业革命交集,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作为全球第一的制造大国,我们受新产业革命的影响将远远超过其他新型工业化国家,也使我们具有更好的条件实现超越式发展。当前,是继续沿着传统工业化的道路走下去,还是与时俱进地利用后发优势实现换道超车呢?这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的产业和企业竞争力。
近几年,全国经济界和产业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就是创新,“工业4.0”、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和“互联网+”逐热。这表明我国正积极部署参与新的工业革命潮流,抢占先机。
中国拥有赢得新工业革命的有利条件。第一,在信息时代,数据是最重要的资源。中国人从城市到农村正以很高的热情拥抱互联网,使得网络规模、互联网用户数,以及由此产生的数据量均位居全球之首。这几乎是全球各个国家无法比拟的一大优势。第二,我国已深度介入这次工业革命涉及的主要技术和产业,具有较好的基础。电子信息、互联网、新能源、3D打印、生物医疗等技术和产业快速发展,有些已进入世界前列。第三,我国在信息化领域已经建立了较好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产业配套能力,为新的工业革命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第四,“科技人口红利”开始显现,智力型人力资源数量充裕、相对成本较低,正成为聚集全球研发和创新机构的洼地。第五,创新创业迅速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技术来源正从引进为主转向在开放条件下的技术自立,不断突破新技术、新产品、新兴产业及新型商业模式。第六,以建立法制的市场经济为目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将释放“改革红利”,为那些“创造性破坏”创造好的产业生态;改革政府的监管和服务职能,更加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近年的商事制度改革催生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三、企业要充分利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机会
中国已经站在制造业第一大国的位置上,但中国还不是制造业强国,创新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较少,产业发展尚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亟待突破。中国需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化。
对此,我国及时出台了制造强国战略,这是中国制造业迎接新工业革命的一件大事。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大概需要三个十年,这是中国工程院 150 多名专家花了一年半时间进行论证后制定的。其主要内容,一是创新驱动,二是质量为先,三是绿色发展,四是结构优化,五是人才为本。通过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为后“两步走”奠定好的基础。无线、移动、宽带、泛在的网络推广和普及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内涵,主攻方向则是制造业的信息化、智能制造。
对“制造”要有广义的理解,其中包括产品、装备、流程、管理、商业模式及与客户关系的升级。德国“工业4.0”和中国提出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德国总体处在从3.0向4.0发展的阶段,而中国的工业企业还要补上从2.0到3.0发展的课,然后才能向4.0发展。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我国企业在产品创新、设计、研发等方面存在不小的差距。
在“技术模仿、产业跟踪”发展阶段,企业的主要经济资源投向规模扩张,主要技术来源依靠国外引进。那时,技术投入不足,在缺乏自生技术来源和技术判断能力的情况下,一些产业盲目扩张规模。当正在应用的技术一旦升级,原有产能很快就丧失全部价值。从录像机到VCD再到DVD、从显像管到平板显示器、从彩色胶卷到数码照相等,我们亲身经历和目睹了一幕幕产业惨剧。这种情景不应再重复。
四、以互联网改造提升制造业
当前的“互联网+”,就是主动利用工业互联网的“乘数效应”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多种技术的交叉、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业态的涌现。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工业社会中企业所具有的稳定性将受到威胁,新旧替代将频繁发生。
“互联网+”将率先从网络、信息、数据等最容易发力的服务领域突破,进而向制造业入侵。互联网企业可凭借互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的技术优势,瞄准传统产业的痛点,迅速构筑新的业态和新的市场。对这一大趋势缺乏敏感或刻意抵制这类变革的行业主导者,很有可能有一天如地震中的大厦一样轰然倒塌,或如温水煮青蛙般逐渐失去再生的能力和活力。因此,不论是新进入者,还是既有企业,都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带来的深刻变革,以信息经济的理念和积极的行动迎接信息经济时代,努力抢占竞争先机。
随着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不断渗透,佛山制造业正在重新诠释高品质“中国制造”的内涵。佛山未来选择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实现“世界科技+珠西制造+全球市场”的发展新格局。
在“互联网+”大潮之下,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佛山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目前,阿里巴巴顺德产业带、华南创谷等一批新业态的“互联网+”平台活跃在佛山。佛山许多企业正在通过智能制造和信息化等手段,实现了生产成本下降、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提升、能耗降低;中国制造通过这一路径正在迈向中高端。我希望“中国制造2025-佛山样本”课题组的研究报告能给其他制造城市的转型升级提供有益的启示,能给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带来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