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支付与结算(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 Internet简介

在中文里,人们用各种名称来称呼Internet,如因特网、互联网或互联网络、交互网络、国际网等。在国内较为流行和规范的称呼是其音译“因特网”、“互联网”或“国际互联网”,本书在后面的叙述部分,英文用“Internet”,中文用“互联网”名称。实际上,Internet是由世界范围内众多的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一个逻辑网络,并非某个具有独立结构的新网络,可以理解为由多个计算机网络汇集而成的一个网络集合体。

发展到现在,Internet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用户最多、影响最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在全世界范围的普及应用,明显加快了各国信息化的进程,在Internet的带动下信息社会正逐步取代工业社会,今天的世界越来越是一个网络化社会、一个知识化社会、一种不同于传统经济社会的新经济社会。从Internet最早的雏形开始,40多年来全球互联网用户数快速增长,到2014年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已达30亿,占全球人口的40%,其中2/3的使用者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在Internet快速发展的中国,2014年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互联网用户人数上升到了6.3亿,拥有了全球1/5以上的互联网用户,其中有5.27亿通过移动端上网的用户,12亿手机用户,5亿微博、微信用户。中国政府对于发展互联网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并于2014年11月19日在浙江乌镇举办了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这是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互联网大会,也是世界互联网领域一次盛况空前的高峰会议,表明着中国互联网国际地位的提升。如今,几乎没有人怀疑,经历了泡沫、低谷的中国互联网正疾速前行,与21世纪以来的中国经济同步快速壮大。以新浪网(Sina)为例,下述的诸多数据正体现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与前景。

在2001年的“9·11”事件中,新浪网成为国内最早报道该恐怖袭击事件的媒体。事件发生后10min(20:55),新浪网就发布了第1条消息;而“美国遭遇恐怖主义袭击”专题在随后的24h内共发布590余条信息。2003年10月15日,新浪网大量报道中国首次发射载人航天飞船圆满成功,当天访问量即超过1亿人次。同时,新浪网在快速性、内容丰富性和形式创新性等方面也有所突破,不仅第1时间在网站上发布消息,发布的文章数量超过3000条,而且还领先其他网站向20多万条短信新闻用户实时发布了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和航天员返回的头条新闻短信,且从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开始进行了长达18h的视频和图文直播,制作了20段视频和35个Flash动画,组织了近20次与航天专家和前方记者的在线访谈和电话连线。北京时间2008年9月27日16:59,神舟七号飞船航天员翟志刚成功返回轨道舱,中国人历史上第一次在太空行走成功的消息以多媒体的形式实时、直观地借助Internet展现在亿万观众面前。2014年9月19日晚,阿里巴巴于纽交所挂牌上市,当天上午新浪网就发布了该消息,并对本次IPO事件进行了全程的视频直播,随后有关该事件的消息纷纷跟进发布,多条相关新闻占据了新浪当日热门新闻点击量排行榜前20名,其中评论数最多的新闻当天评论数达到6148条。

这说明,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重大改变,人们已经由被动接收信息向主动获取信息进行转变。传统媒体受时间、空间等各方面的限制,无法满足读者的多种需求。同时,Internet也是一个交流与商务平台,网民可在Internet上与他人分享个人见解,对许多公众关心的话题开展讨论,而商家也可借助Internet开展有价值的增值服务如收费的手机短信服务,在如此众多的眼球关注中推销自己的产品与服务。

1.1.1 Internet的产生

Internet的前身,是美国国防部(DOD)于1969年创办的ARPAnet,研发之初主要用于连接美国的重要军事基地和研究场所。ARPA是美国国防部建立的高级研究项目组织的英文名称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简写。美国国防部创建ARPAnet的目的,是使美国一旦受到核袭击时,仍能借助这个计算机网络,保持良好的指挥和通信能力。在ARPAnet发展初期只有4台主机,分布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斯坦福研究学院(SRI)和美国犹他大学(UTAH)。

为使不同基地和场所的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进行安全通信,ARPA开发了一种通用网络通信协议,也就是Internet现在使用的TCP/IP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Internet Protocol)。借助TCP/IP协议,不同机种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准确地共享和交换信息,同时使用一种确保安全的路由方法,即动态调整路由方法,代替易被发现和跟踪的固定路由的传输方法,保证网络的安全正常应用。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在20世纪80年代初,准备在美国国内基于ARPAnet建立五个用于科研的超大型计算机中心,将它们提供给教育和科研机构共享。由于种种技术和政治上的原因,利用ARPAnet的计划没有成功,于是NSF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建立了速度更快的NSFnet,以期连接这些超大型计算机中心,且用它把美国所有地区的网络连接起来。NSF首先在美国全国建立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然后将这些广域网与超级计算机中心相连,最终使美国各个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连起来。连接各区域广域网上主通信结点计算机的高速数据专线构成了NSFnet的通信主干网,重要的是,NSFnet直接采用了ARPAnet的技术和协议,即TCP/IP协议,建成后就逐步取代ARPAnet,成为遍布美国全国的一个高速骨干网络。由于NSFnet逐步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TCP/IP网络相连,具有较好的开放性并允许公众参与,遂被称为Internet。

1993年以前,Internet在美国由NSF操纵,主要服务于教育和科学研究部门。1993年后随着WWW应用的发展,互联网迅速扩展到金融和商业部门。由于网络规模的大幅扩大,美国政府无法提供巨资资助Internet主干网,因此到1995年NSFnet完成其历史使命,不再作为Internet的主干网,代替它的是由若干商业公司建立的主干网,例如,美国在线(AOL)、CompuServe、微软网(MSN)和奇迹网(Prodigy)等。Internet在产品与服务营销、大众沟通、信息共享传播和网络贸易上的价值,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公司所认识,因此基于Internet的商业应用发展迅速。短短几年,Internet便获得爆炸性的增长,在全球刮起了Internet旋风,号称Internet应用浪潮。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Internet不仅在美国得到迅猛发展,同时通过卫星和其他传播媒体向全世界扩展,特别随着光纤技术的发展和大量应用,更加快了Internet扩展的速度和质量。目前包括中国在内,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已经接入Internet,并正在实施下一代互联网。

1.1.2 Internet的特点

Internet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应用如此之快,且被称为20世纪末最伟大的发明与应用,是因为Internet从一开始就具有开放、自由、平等、合作和免费的特点所推动的。正是这些特点,使得Internet称为21世纪的商业“聚宝盆”。

1)开放

Internet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开放的计算机网络,任何一台计算机只要支持TCP/IP协议就可以连接到Internet上,十分方便,实现网上信息等资源的共享。

2)自由

Internet是一个无国界的虚拟自由王国,一直保持着信息的流动自由、用户的言论自由、用户的使用自由。当然,鉴于目前Internet对国家政治、经济与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加强,几乎所有国家多多少少开始在Internet上增加了一些控制与安全措施,保证Internet上业务的可靠开展,所以自由也应是相对的。例如,2003年3—7月中国特别是北京在SARS肆虐期间,Internet既成为当时人们了解抗“非典”的主要信息渠道和隔离期间娱乐的主要工具,同时也成为一些不道德的人散布谣言的主要场所。

3)平等

Internet上的结点是不分等级而平等的。也就是说,Internet上一台计算机与网上任何其他一台的计算机地位平等,不管计算机本身的速度与大小有什么区别,更体现不出网上的哪一个人比其他人更好。在Internet上,你是怎样的人仅仅取决于你通过键盘操作而表现出来的你,比如你说的话听起来像一个聪明而有趣的人说的,那么你在网上就可能被认为就是这样一个人。你是老是少,长得如何,或者是否是学生、商界管理人士还是建筑工人等都没有关系。个人、企业、政府组织部门等各类实体在Internet上也是平等的、无等级的。

特别指出的是,Internet平等的特点将支持中小型企业、社会上相对弱势实体获得与大型企业、相对强势实体一样的商业机会与话语权,这对支持中小型企业产品与服务创新及公民社会的建设是比较有利的。

4)免费

绝大多数的Internet服务都是免费提供的。当然,随着Internet越来越介入商业活动,网络上很多资源开始收费,如网络图书馆、网络大学与网上娱乐等服务,这正是网络经济发展的体现。

5)合作

Internet是一个没有中心的自主式的开放组织,强调资源共享和多赢发展的发展模式,因此涉及世界上国家间网络的相互合作与自律。

6)互动

Internet作为平等、自由的信息沟通平台,信息的流动和交互是双向而且即时的。这种即时互动的特点特别有利于企业商家与客户之间的快速沟通,有利于网上交易与服务的发展。例如,海尔集团的客户现在不管在世界什么地方,只要能连接上网,就可以借助网络与海尔进行实时的互动,建立海尔与客户之间的良好关系。

7)虚拟

Internet一个重要特点是它通过对信息的数字化处理,通过信息的流动来代替传统的实物流动。这使得Internet通过虚拟技术具有许多传统现实中具有的功能。比如,网络银行的出现及其提供的网络支付与结算功能就是一种虚拟现实,网上拖拉机、网上军棋等娱乐游戏也是人与人之间借助网络媒介的游戏,好像人与人坐在同一张桌子上玩一样,玩的过程与效果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8)个性化

Internet可以鲜明地突出商家、个人和产品服务的特色。当然也只有有特色的信息和服务,才可能在Internet上不被信息的海洋所淹没,所以Internet引导的是个性化的时代,也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提供了运作平台与创新空间。例如,网络大学就是一个高等教育个性化的网上产品,它能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为学员提供在线服务,学员可在办公室或家里根据自己的时间、兴趣选择不同的课件学习,满足个性化的需求(见北京交大网络教育网站http://nec.bjtu.edu.cn);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借助Internet定制Dell计算机(见www.dell.com.cn),在内存大小、硬盘容量、显示器类型大小、CPU类型、颜色等配置上均可进行个性化的定制,从而很方便地满足自己的个性化要求。

9)全球性

Internet从一开始商业化运作,就表现出无国界性,跨区域并且跨时间。因此,Internet从一诞生就是全球性的产物,当然在全球化的同时并不排除本地化,如Internet上主流语言是英语,但中国人习惯的还是汉语,所以存在大量的中文网站,也出现了中文域名。比如www.yahoo.com.cn上的内容就是中文的,但www.yahoo.com上的内容就是英文的。

10)持续性

Internet是一个飞速旋转的涡轮,它的发展是持续的。今天的发展给用户带来价值,推动着用户寻求进一步发展带来更多价值。Intel公司前总裁安德鲁夫就称Internet为“十倍速力量”。目前新一代宽带Internet及无线宽带Internet正在全世界发展,其支撑多媒体业务开展的特征必然又会大大促进网络业务的持续发展。

总之,开放、互动、自由、平等、易用、互连是Internet最大的特点,但是事物往往有其两面性,其开放性也给网络的安全带来不利的影响。Internet的安全性问题是这一代Internet最致命的缺点,比如层出不穷的黑客(Hacker)攻击,但新一代的Internet及其新一代互联网络通信协议IPv6正在完善且应用拓展中。

1.1.3 Internet的网络应用模式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以Mainframe为中心的集中处理式网络,即主机/终端模式(Host/Terminal);二是以单台计算机为中心辅以文件集中管理的局域网络系统,即文件/服务器模式,简称F/S模式(File/Server);三是以注重客户端与服务器应用配合的分布式计算处理网络系统,即客户/服务器模式,简称C/S模式(Client/Server);四是目前正在兴起的以Web浏览器与服务器为中心的Internet模式,即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简称B/S模式(Browser/Server)。

主机/终端模式由于硬件选择有限,硬件投资得不到保证,已被逐步淘汰。

F/S模式由于服务器基本只起一个文件柜的作用,计算服务功能太弱,因此在1994年以前的局域网中应用较广,但目前也被逐步淘汰。

C/S模式兴起于1995年左右,由微软(Microsoft)公司所推动,特别是其产品Windows NT Server是典型的C/S模式产品。C/S模式主要由客户应用程序(Client)、服务器管理程序(Server)和中间件(Middle Ware)三个部件组成。Client/Server模式相比较于主机/终端模式与F/S模式而言,更加清晰并且均衡了客户端与服务器的作用,优化了网络的事务处理效率。但要求使用者对网络和计算机系统有一定的了解,而且不同的网络服务要求客户端使用不同的专用客户端软件,还会有不同的用户界面,这给客户的使用和整个网络应用系统的维护带来很大的困难和不便。

B/S模式严格说是C/S模式的拓展,或者说是采用客户端浏览器标准软件的以Web服务器为中心的特殊C/S模式。目前流行的B/S模式是把传统C/S模式中的服务器部分分解为一个数据库服务器与一个或多个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从而构成一个三层结构的客户/服务器体系。第一层客户机是用户与整个网络应用系统的接口,客户的应用程序精简到只需一个通用的浏览器软件,如Netscape Navigator、 Internet Explorer等。虽然B/S模式和C/S模式都是基于客户请求/服务器远程响应这个道理,但B/S模式具有客户端简化、系统的开发与维护简便、操作简单、适用于大范围的网上公共信息发布与处理等优点,是Internet的核心应用模式。电子商务本质上就是借助这种网络应用模式进行网上的事务处理。

1.1.4 Internet提供的基本服务

目前的Internet是一个比较可靠与快速的、易管理且能支持多种业务的新型网络,能跨区域支持多种网上服务。发展到现在,Internet提供的主要服务包括八个方面。

1.万维网服务WWW

万维网,英文全称为World Wide Web,简称WWW,是Internet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于一身的全球信息资源网络。浏览器是用户通向WWW的桥梁和获取WWW信息的窗口,通过浏览器,用户可在浩瀚的Internet信息海洋中漫游,搜索和浏览自己感兴趣的所有信息,并与远程服务方实现信息交互。

2.电子邮件E-mail

电子邮件,英文为E-mail,是Internet上另外一个使用最广泛的服务。用户只要能与Internet连接并知晓对方的E-mail地址,借用E-mail专用收发程序或Web式E-mail页面,就可以与Internet上具有E-mail地址的所有用户方便、快速、经济地交换电子邮件,可在两个用户间交换,也可以向多个用户发送同一封邮件,或将收到的邮件转发给其他用户。电子邮件中除文本外,还可包含声音、图像、应用程序等各类计算机文件作为附件。用户还可用邮件方式在网上订阅电子杂志、获取所需文件、参与有关的公告和讨论组、与商家交互,甚至还可浏览WWW资源。

3.文件传送协议FTP

文件传送协议,英文为File Transfer Protocol,简称FTP协议,是Internet上进行跨区域文件传送的基础。FTP文件传送服务允许Internet上的用户将一台计算机上的文件传输到另一台上,几乎所有类型的文件,包括文本文件、二进制可执行文件、声音文件、图像文件、数据压缩文件等,都可以用FTP传送。目前网上的“下载”与“上传”应用多数就是FTP应用的体现,比如在网上下载电影观赏。FTP应用上可采用客户端软件服务方式,也可采用Web页面服务方式。

4.新闻组Newsgroups

新闻组,英文为Newsgroups,其服务为对某个问题感兴趣的各Internet用户进行新闻、评论和其他信息交流提供一个场所。Newsgroups的成员使用一种称为Newsreader的专用程序,访问Newsgroups、显示当前的信息列表、选择阅读信息以及传送就其他信息所给出的评论、访问和答复。

5.专门讨论的Usenet或公告板系统BBS

Usenet是一个由众多趣味相投的用户共同组织起来的各种专题讨论组的集合,通常也称全球性的电子公告板系统,即BBS(Bullet Board System)。Usenet或BBS用于发布公告、新闻、评论及各种文章供网上用户使用和讨论,讨论内容按不同的专题分类组织,每一类为一个专题组,称为新闻组,其内部还可分出更多的子专题,是大学生们学习并发布自己见解的好地方。

6.远程登录服务Telnet

Telnet是Internet远程登录服务的一个协议,该协议定义了远程登录用户与服务器交互的方式。Telnet允许用户在一台连网的计算机上登录到一个远程分时系统中,然后像使用自己的计算机一样使用该远程系统。如果有了Telnet这种工具,便可检索各个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中的目录卡等。

7.网络电话IP

网络电话又称IP电话,即Internet Phone,狭义上指通过Internet打电话,广义上则包括语音、传真、视频传输等多项Internet电信业务。IP电话采用“存储转发”的方式传输数据,传输数据过程中通信双方并不独占电路,且对语音信号进行大比例的压缩处理,所以,网络电话所占用的通信资源大大减少,节省长途通信费用。由于多个用户同时共享一条线路,不像普通PSDN电话中的独占线路,所以IP电话的通信质量上比PSDN电话要差一些。

8.Web模式的发展

目前关于Web模式的理论架构虽已经到了Web 6.0模式,但实际应用上才只到Web 3.0模式,应用最多的仍是Web 2.0模式。Web 3.0模式的应用前景很好,但目前还只是在推广阶段。Web 2.0模式和Web 3.0模式本身都没有明确的定义,只是一些技术与应用的合称。

Web 3.0模式是业内人士制造出来的概念词,相对Web 2.0模式而言,Web 3.0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创新,更是思想上的创新,是以统一的通信协议,通过更加简洁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更为个性化的互联网信息资讯定制的一种技术整合方案。由以技术创新为主的Web 2.0模式走向以用户理念创新为主的Web 3.0模式将是未来互联网模式的主要发展趋势。

目前,Web 2.0模式的应用比较广泛,主要包括Blog(博客)、P2P(对等网络)、RSS(简易信息聚合)等方面的应用。而关于Web 3.0模式,其应用较成功的领域主要在网络通信结合、精准营销及个性化信息订阅服务等方面。

1.1.5 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

1989年,国家计委决定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筹建北京中关村地区计算机网络NCFC(the 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 Facility of China),该网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三个子网互连构成。1994年5月NCFC作为中国第一个互联网与世界Internet连通,使得中国成为第71个加入Internet的国家。中国互联网经过21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国内互联网络,网民数量与网络规模都已经跃居全球前列,网络应用趋于多样化、大众化。

下面是截至2014年年底,来自2015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在内)的数据。

1)总体网民规模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人,较2013年新增了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较2013年年底提高了2.1个百分点,高于全球平均水平(40%)。其中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人,较2013年增加了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

2)域名总量

中国的域名总量达到2060万个,较2013年增长11.7%,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中国域名规模的增长,主要受益于国家顶级域名.CN的增长。2005年,中国的国家顶级域名.CN在中国只有42.3%的份额,少于类别顶级域名.COM(占中国域名市场的46.4%),经过几年的发展,到2014年年底,.CN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53.8%,超过了类别顶级域名.COM(占有中国域名市场的38.6%)在中国所占份额,占据了中国域名市场的龙头地位。

3)国际出口带宽

中国网络国际出口带宽达到4118663Mb/s,较2013年增长20.9%,增速超过了网民增速,中国网民访问国外网站的速度有所提升,使用体验进一步优化。

4)IP地址总数

IP地址分为IPv4和IPv6两种,其中全球IPv4地址数已于2011年2月分配完毕,自2011年开始,中国IPv4地址总数基本维持不变,至2014年12月底止,共计有33199万个。中国IPv6地址数量逐年增加,至2014年12月底止,已达18797块,较2013年增长12.8%。

5)网站与网页数

中国的网站数,即域名注册者在中国境内的网站数(包括在境内接入和境外接入)达到335万个,较2013年增长4.6%。网页是互联网内容资源的直接载体,网页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互联网的内容丰富程度。自2008年开始,中国的网页规模增长率持续下降,网页规模缓慢上升,到2014年年底,中国网页总数达1899亿个,较2013年增长26.6%,网页的增长速度大于网站的增长速度。

6)网民网络应用

网民基于互联网的各种应用大致分为交流沟通、信息获取、商务交易和网络娱乐四类。以网络娱乐为例,2014年网络娱乐用户规模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其中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66亿人,使用率从2013年年底的54.7%升至56.4%,增长规模达2782万人,这主要受益于网络游戏产品内容及形式的丰富;网络文学自出现以来,以其低门槛和内容的非传统性,迅速获得了广大网民的认同并蓬勃发展,至2014年12月底止,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为2.94亿人,较2013年年底增长1944万人,增长率为7.1%,使用率达到45.3%,较2013年年底增长了0.9个百分点;相对而言,网络视频的增速明显放缓,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4.33亿人,较2013年年底增加478万人,用户使用率为66.7%,比2013年年底略降。网络视频用户整体规模虽然在增长,但使用率略有下降,手机视频的用户规模和使用率虽仍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已明显放缓,网络视频行业正步入平稳发展期。

从对上面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互联网络发展速度很快,特别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的互联网设施水平国内领先,与国际发达水平相差无几,相信随着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推动,各项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网络应用服务的不断多样化、实用化与个性化,中国的互联网络必将发展得更为合理,且在规模上、应用上和质量上均走在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