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密码共识原理、产业与应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区块链”应称为“密码共识”

对区块链的一些误解与“区块链”的命名有关。在2014年之前,“区块链”一词指的主要是实现比特币的多项技术之一,也就是现在的狭义含义。之后由于比特币的货币属性影响到金融稳定,人们开始关注比特币相关技术在社会经济各领域广阔的应用前景时,开始把这一系列技术称之为“区块链”。原因应该是相对于哈希函数、分布式共识、非对称密码、工作量证明等概念,“区块链”是那一组技术中新出现的名词,还没有在其他领域被应用过。当时对这一系列技术及其应用的性质与影响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冠以“区块链”之名也并未经过广泛的讨论,很快成为约定俗成。近期“区块链”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并且进入推广落地的阶段,命名不当产生的误解就有了实际的消极影响,因此需要讨论和澄清。

尽管“区块链”是这组技术中的新名词,也形象地体现了由此形成的数据结构,但区块链在这组技术中既不是最基础的,也不是最核心的。就最基础的技术而言,应当是哈希函数,其他几项技术都要频繁地用到多种哈希函数。但我们并不能用哈希函数命名这组技术,因为哈希函数跟一些数学运算符一样虽然是基础,但不足以标识这组技术的核心功能。真正实现了核心功能的是分布式共识和实现分布式共识的非对称密码技术,将区块链称之为“密码共识机制”(简称为“密码共识”)更准确,如图1.4所示。

图1.4

1.3.1 分布式共识才是区块链的基本特征

所谓区块链实现的主要功能是在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中实现去中心化的有序组织。其消除了对中心权威的依赖,实现去中心化的基本手段十分简单,就是人人可参与的简单多数投票原则,即简单多数的共识模式。如在比特币系统中没有中心权威组织,51%以上节点保存和认同的账本和运行的规则就是权威。离开了分布式共识,区块链就失去了灵魂和整体性的意义。在比特币及其他公链系统中,记录交易的分布式账本是共识的基本内容,作为数据结构的区块链技术主要用于将分布式账本的每个账页有序地组织起来,并便于相互验证,工作量证明机制保证了新增账页的同步性。也就是说,狭义的“区块链”只是实现分布式共识的技术手段之一,甚至不是最重要的手段。

在新的“密码共识”技术进展中,区块链技术已经不再是必须的。比如,在DAG技术中已经不再有“区块链”,代之以“有向无环图”。在“区块链”中,区块之间相互链接保证整个数据库的不可篡改。在DAG技术中,则没有了封装交易的区块,而是直接让交易之间相互链接,实现难以篡改的网状数据结构。为此,DAG的支持者认为DAG已经不是区块链了。[2]

1.3.2 非对称密码是分布式共识实现的核心技术

尽管分布式共识是区块链的基本特征,但这种共识模式很久以来难以拓展到大规模经济活动中,其根本障碍在于尽管分布式共识是区块链的基本特征,但这种共识模式很久以来难以拓展到大规模经济活动中,根本障碍在于两方面:一是信息传递问题,二是决策问题。所谓信息传递问题,指大规模经济活动需要在个体之间有效地传递信息,这是形成分布式共识的基本条件。这个问题已经通过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点对点传输技术的发展得到解决。

决策问题指如何在大规模经济组织中进行身份识别和投票授权。在一个小村落,可以依靠长期相处实现互信,达成分布式共识。而更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就难以达成这种互信。因此,大规模投票决策往往要依靠中心化组织识别身份和确权,比如美国总统选举。这样的大规模投票效率非常低,无法满足像比特币这样的系统内的频繁共识决策,比如对账。非对称密码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凭借非对称密码,比特币系统能够在不泄露私钥的前提下,让私钥持有者拥有地址所代表的数字身份,并用私钥对这个地址的转账行为进行签名授权,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大规模去中心化系统的决策问题。这是整个比特币或区块链系统能够成立的核心所在,使得分布式共识真正能够在大规模经济活动中得以实现。

因此,被称为区块链的这种大规模去中心化经济组织模式,其基本特征是“分布式共识”,实现分布式共识的核心技术是“非对称密码”。这种新型的经济组织模式不应当再称为“区块链”,而应当称作“密码共识机制”,简称为“密码共识”。

用密码共识机制设计的产品或应用,可以冠以“密码共识”之名。比如,比特币和以太坊各自构建了一个运行去中心化货币系统的平台,可称为“密码共识平台”,而作为货币的比特币或以太币,则可以称之为“密码共识货币”,或者按照习惯,称之为“密码货币”。

现在,我们应该将区块链称为“密码共识机制”或“密码共识”。并做如下定义:

密码共识机制是由密码技术和分布式共识协议实现的大规模、去中心化经济组织模式,如图1.5所示。

图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