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2008年,为了配合国家新一轮的学科调整,清华大学出版社适时组织编辑出版了《病原生物学》,至今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当初的本意是借助于《病原生物学》教材,将人体的病原性疾病完整、统一、系统地介绍给医学生和医学工作者。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一立意无疑是正确的。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了验证。这也是为什么在事隔9年之后,在基本保持原来架构的基础上,进行第2版修订的原因。
关于第2版教材的修订原则,我们确定为以下几点:总体上维持第1版的格局、形式和内容,同时根据学科的发展变化,增加和调整新内容,补充近年来报道的新发或再现病原。例如,在第一篇第二章固有免疫部分,补充了模式识别分子、Toll样受体及信号通路;第五章增加了与灾后病原生物感染防控相关的内容。在第二篇第六章第三节细菌的遗传与变异中,补充了有关CRISPR/CAS的简要内容。医院感染在临床工作中越来越重要,因此将医院感染单独列为一节进行编写。在第七节细菌耐药性中,增加了抗菌药物的种类和抗菌机制的内容。在第四篇第二十一章病毒学概论和第二十八章逆转录病毒中,增加了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相关内容;在第二十一章病毒学概论的病毒感染的治疗部分,增加了抗病毒药物的种类和作用机制;在第二十三章肠道感染病毒中,诺如病毒引起的食源性感染增多,因此将诺如病毒作为单独一节进行编写。在第七篇中,考虑到本教材主要面向临床、预防、麻醉等专业学生,重点阐述与医学相关的节肢动物在致病和传病中的作用,减少生物学特性和分类的相关内容,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材中的图表。
当我们着手第2版教材修订工作之际,总结过去10年的经验与问题时,不无惊奇地发现,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并非当初第1版教材出版时预测的教材本身,而是来自教材以外的原因,诸如教学安排、课程安排、基层教学组织结构等。具体来说,在许多医学院校的教学和课程安排上,仍然将病原生物学分为两门课程,甚至有的学校还仍然维持原来的学科设置,这使得《病原生物学》教材的使用受到了相当大的限制。此外,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由于条件所限,我们无法从教材使用单位获得比较充分的第一手资料,以比较分析新的教材与传统教材的优劣,无法确定新的教材是否达到当初编写出版的初衷。这确实是我们最大的缺憾。衷心企盼在今后的实践中能加以弥补,以便通过不断实践、不断总结,达到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目标。
最后,我想借此机会感谢我们这个团队的敬业精神!感谢朱帆副主编对微生物学内容的精心把关!感谢韩俭教授在编写过程中默默承担的大量事务性的、琐碎的、极其耗费时间和精力而又对教材编写顺利完成不可或缺的组织工作!
景 涛
2018年9月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