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各村简介
高家堡村
位于镇中心区域,镇政府所在地。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10°17′24″,北纬38°33′0″。东临石峁村、樊庄则村,隔秃尾河与西寺坬相望,南与马家渠村相连,北与水磨村毗邻。全村地域面积约2.2平方千米,属川水地区。
该村以堡城命名,以街坊划分为10个村民小组。“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更名为红旗生产大队。
该村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家堡古城的核心地带,历来是周边商品集散地。以农业为主,副业较多,较有名的特产有白菜、挂面。
古今滩村
位于镇北部,秃尾河东畔,神王公路穿村而过。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10°12′0″,北纬38°37′48″。东临团团沟、木瓜湾村,西隔秃尾河与芦沟村和大保当镇清水沟村相望,南与喇嘛河村相连,北与河北村以古今滩沟为界。距高家堡约12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23.7平方千米,属川水地区。
该村为1个独立自然村,有5个村民小组。
该村历史上为口外移民定居的村落,村名来源有二:一说村庄原属蒙地,蒙古人称“古吉尔滩”,意思是水草丰盛的碱性滩地;二说村庄原有古井一口,村人也称“古井滩”,后村名逐渐演变为古今滩。“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更名为文革生产大队。
该村曾为古今滩公社驻地。耕作条件良好,以农业为主,村民多从事建筑、手工匠艺、采煤和运输等副业,曾开办煤矿、砖瓦厂和瓷窑。
青阳树沟村
位于镇东北部。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10°12′36″,北纬38°39′36″。东接木瓜山村,西靠桑树塔村,南与古今滩村相连,北与瑶则坬村毗邻。距高家堡约16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7.3平方千米,属川水地区。
该村有青阳树沟、海则湾、庙沟等3个自然村,为3个村民小组。
该村刘姓由锦界镇神树界迁至现址,因村庄地处沟道,且多生长青杨树,取名青杨树沟。又因“阳”字带有明亮、阳光、温暖之意,后村名逐渐演变为青阳树沟。“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更名为长胜生产大队。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落,历来以采煤为副业。部分土地被锦界工业区征用。
十里界村
位于镇东北部。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08°54′0″,北纬37°22′12″。东靠近西山村,西邻木瓜山村,南与梁界村东边墙相接,北与锦界镇南北沟村相邻。距高家堡约20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15.4平方千米,属沙盖黄土山地区。
该村有十里界、五里界、梁财庙等3个自然村,为3个村民小组。
十里界村原属口外蒙地,有十里许平坦广阔的沙界地,故名。五里界以同样原因得名。梁财庙是因清乾隆年间梁法义定居该地,以姓命名。十里界村“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更名为防修生产大队。
该村农业为主,畜牧为辅。
河北村
位于镇北部,秃尾河东岸,神王公路穿村而过。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10°14′24″,北纬38°34′48″。东接木瓜湾村,西隔秃尾河与大保当镇清水沟村相望,南与古今滩村隔河为界,北与桑树塔村毗邻。距高家堡约13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2.4平方千米,属水滩地区。
该村有河北、水磨2个自然村,为2个村民小组。
河北村因村庄在古今滩河流的北部,故名。水磨村因村庄原有水磨一座,故名。“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更名为建武生产大队。
该村与古今滩村的产业状况相似。
木瓜湾村
位于镇北部。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09°49′48″,北纬37°24′0″。东接团团沟、十里界村,西靠古今滩、河北村,南与团团沟村南圪崂相连,北与青阳树沟、木瓜山村毗邻。距高家堡约14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7.9平方千米,属半山半川地区。
该村有木瓜湾、老窑沟、石人峁等3个自然村,为3个村民小组。
木瓜湾村因村庄半山坡上多生长木瓜树而得名。“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更名为长青生产大队。
该村以农业为主,旧时多以采煤为副业。
桑树塔村
位于镇北部,秃尾河东畔,神王公路穿村而过。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10°10′12″,北纬38°39′36″度。东接瑶则坬村,西靠河西巴拉臭柏林区,南与河北村相连,北与桑树渠村毗邻。距高家堡约16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11.3平方千米,属川水地区,地下煤炭储量较大。
该村有桑树塔、闫家圪崂、石岩湾、蘑菇沟、杨家湾等5个自然村,为4个村民小组。
桑树塔村因村庄前塔上早年曾生长有3株大桑树而得名;闫家圪崂因村在沟内,以闫姓为主,故名;石岩湾因村庄周围多石岩,蘑菇沟因村庄生长野生蘑菇而得名;杨家湾村以杨姓为主,以山势而得名。桑树塔“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更名为创新生产大队。
该村以农业为主,村内开办煤矿。
桑树渠村
位于镇域北端,秃尾河东畔,神王公路穿村而过,榆神高速公路、二级公路和神延铁路傍村北通过。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09°49′12″,北纬37°28′12″。东接蟒过渠村,秃尾河西为大保当镇赵家圪坨村,南与桑树塔村相连,北与锦界镇枣稍沟村毗邻,村东为锦界工业园区。距高家堡约20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33平方千米,属川水地区。地下煤炭储量较大。
该村有桑树渠、神树沟、阳坬、暴家圪崂等4个自然村,1980年后,阳坬、暴家圪崂村村民陆续迁至二塔界新村。有5个村民小组。
桑树渠村因村庄旧时多生长桑树而得名。神树沟村因相传村庄中生长神树一株而得名。阳坬村因村庄建在村内阳坡而得名。暴家圪崂村因地原属暴姓,故名。桑树渠村“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更名为永丰生产大队。
该村以农业为主,村内开办煤矿。
木瓜山村
位于镇东北部。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10°15′36″,北纬38°40′48″。东接十里界村,西靠青阳树沟村,南与团团沟村相连,北与瑶则坬村和锦界镇田家沟村毗邻。距高家堡约17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11平方千米,属半山半川地区。
该村有牛家村、樊家沟、任家沟岔、曹家湾、李家沟等5个自然村,为6个村民小组。
木瓜山村因村庄半山坡多生长木瓜树而得名。牛家村、任家沟岔、李家沟村均以多数村民姓氏,结合地形特点命名。樊家沟村和曹家湾村解放前原分为樊、曹二姓的土地,现虽已无樊曹村民,但村名一直延续使用。木瓜山村“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更名为永胜生产大队。
该村以农业为主,畜牧为辅,旧时曾开办小煤窑。
斜马沟村
位于镇东北部,旧榆神公路和永利河的北侧。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10°18′36″,北纬38°34′48″。东北为七里庙村,西靠水磨村,南临永利河。距高家堡约4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4平方千米,属黄土沟壑区,河畔为水地。
该村有斜马沟1个自然村,有3个村民小组。
该村原名蛇蟒沟,后逐渐演变为现村名。“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更名为三旗生产大队。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落。
马家渠村
位于镇南部,神王公路和秃尾河的东侧,紧邻高家堡。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07°36′0″,北纬36°56′24″。东山上为雷家墕村,与太和湾村隔秃尾河相望,南与乔岔滩办事处马家滩村相连,北与高家堡村毗邻。距高家堡约3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7.5平方千米,属半山半川地区。
该村为独立自然村,有3个村民小组。20世纪70年代,村庄由山上逐渐迁至高惠渠畔新村。
该村因解放前原属马姓的土地,现虽已无马姓村民,但村名一直延续使用。“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更名为向阳生产大队。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落。
太和湾村
位于镇西南部,秃尾河的西岸,旧榆神公路马家滩大桥北侧,神佳米高速公路穿村而过。地理坐标东经110°18′36″,北纬38°31′12″。东为秃尾河,西靠马鞍山,南到马家滩大桥,北与西寺坬相连。距高家堡约3.5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4.4平方千米,属水滩地区。
该村有太和湾、沙沟则2个自然村,为1个村民小组。
太和湾原为秃尾河畔草滩地,1952年神木县政府决定在太和湾设立移民区,1954年从高家堡其他村及马镇、万镇、大保当、乔岔滩和榆阳区大河塔乡正式移民,1964年、1974年、1980年,又分3次从白家山、王界沟和赵崖瑶村迁移来部分村民。开始移民时以“太平和气湾”简称而取名,寓意村庄太平及村民和气。“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更名为友谊生产大队。沙沟则地处西沙,因地形而得名。
该村以农业种植为主,畜牧为辅。国营新民林场曾在该村设立。
七里庙村
位于镇东部,坐落在旧榆神公路和永利河的两侧,明长城从村内穿过。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08°18′0″,北纬37°56′24″。东接崔家峁村,西邻斜马沟、金刚沟村,南与白家山、葫芦旦村相连,北与喇嘛沟村毗邻。距高家堡约5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11.7平方千米,属丘陵沟壑区。
该村有七里庙、玉塔、屈家寨、牛庄则等4个自然村,为2个村民小组。
七里庙村因村庄距离高家堡约七里路,故名。玉塔村因民间传说有金银珠宝十八槽、十八瓮,故名。屈家寨、牛庄则村以村名姓氏而得名。“文化大革命”时期七里庙村曾更名为战斗生产大队,玉塔村为反修生产大队。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落。因处在榆林至神木的塘马大路上,明清时曾设七里庙塘汛。
红崖墕村
位于镇西部,秃尾河的西岸,神佳米高速公路穿村而过。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10°17′24″,北纬38°33′0″。东与高家堡隔河相望,西临榆阳区双囤村,南与沙沟村相连,北与玄路塔村毗邻。距高家堡直线距离约3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6.5平方千米,属山地区。
该村有红崖墕、西寺坬2个自然村,为2个村民小组。
红崖墕村因村庄四周多红崖石坬,故名。西寺坬村因村前山坡上建有龙泉寺而得名。红崖墕村“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更名为永红生产大队。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落。
李家洞村
位于镇东部,永利河谷地带,旧榆神公路穿村而过。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10°20′24″度,北纬38°36′0″。东山上为崔家峁村,西临喇嘛沟村,南与七里庙村相连,北与中沙峁村毗邻。距高家堡约6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15.4平方千米,属黄土沟壑区。
该村原有李家洞、交其沟、暖泉沟、麻堰塔、小沙峁、榆林湾等6个自然村,为5个村民小组。2000年并入康石畔村和青阳岔村后,现辖李家洞、交其沟、暖泉沟、麻堰塔、小沙峁、榆林湾、康石畔、青阳岔村等8个自然村。李家洞村因解放前原属李姓的土地,故名。康石畔村因地处土石山区且康姓村民为主而得名。青阳岔村因村庄多栽青杨树,又以地形而得名(《延绥镇志》中名青羊岔)。交其沟旧时尚姓村民酿酒,酒气飘香得名,后演变为现名。暖泉沟、麻堰塔、小沙峁、榆林湾等均以其地理特点命名。“文化大革命”时期李家洞村曾更名为光荣生产大队,康石畔村为革新生产大队,青阳岔村为新胜生产大队。
李家洞曾为李家洞乡(公社)驻地。各自然村均是传统农业村落,种养殖为主。
雷家墕村
位于镇东部山梁上。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09°44′24″,北纬37°48′0″。东接张家崖瑶村,西临马家渠村,南与秦梁村相连,北与石峁村毗邻。距高家堡约4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10.8平方千米,属黄土沟壑区。
该村有雷家墕、刘石畔、葫芦旦等3个自然村,为3个村民小组。
雷家墕村因解放前原属雷姓的土地,现虽已无雷姓村民,但村名一直延续使用。刘石畔村因刘姓为主,故名。葫芦旦村原名万全峁,相传在状如葫芦的小山峁中藏有大量的金银珠宝,后山头被人劈开,财宝被取走,村名也变为现名。“文化大革命”时期雷家墕村曾更名为丰收生产大队,刘石畔村为新华生产大队;葫芦旦村为东风生产大队。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落,以种植大葱远近闻名。村内有石峁遗址的一部分。
白家山村
位于镇东南部,王界沟发源地。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08°8′24″,北纬37°16′12″。东接崖狮则村,西靠葫芦旦村,南与赵崖瑶村相连,北与崔家峁村毗邻。距高家堡约12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8.7平方千米,属黄土沟壑区。
该村为独立的自然村,有3个村民小组。白家山村始名王家庄,现住白、郝两姓,白姓居多,后更名为白家山。“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更名为跃进生产大队。
该村曾为白家山乡政府驻地,为传统农业村落,旧时手工造纸是该村的主要副业。
崔家峁村
位于镇东部山区,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08°48′0″,北纬37°45′36″。东接解家堡关家崖瑶村,西靠李家洞村,南与崖狮则村相连,北与水洞村毗邻。距高家堡约10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11.4平方千米,属黄土沟壑区。
该村有崔家峁、舍科湾、王家梁、康子寨等4个自然村,为4个村民小组。
崔家峁村因解放前原属崔姓的土地,地形多梁峁,现虽已无崔姓村民,但村名一直延续使用。舍科湾村始名“舍窠湾村”,窠者,鹰穴也。舍窠即是“住在鹰穴”的意思,由于“窠”字不通俗,后更名为舍科湾。王家梁、康子寨村均因村民以王、康姓为主,且结合地形特点而得名。崔家峁村“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更名为四新生产大队。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落。
阳畔村
位于镇东部山区,乔岔滩沟流域。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09°18′36″,北纬37°24′36″。东接太和寨办事处墩梁村,西连白家山村,南与乔岔滩办事处白家条村相邻,北与解家堡办事处的关家崖瑶村高寒梁毗邻。距高家堡约18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32.9平方千米,属黄土沟壑区。
该村有阳畔、崖狮则、后崖狮则、龙王塔、点军崖、长峁沟、小磨沟等8个自然村,为8个村民小组。
阳畔村因地处阳坡,寓意家族兴旺发达而命名。崖狮则村因沟口南北两山形似雄狮和猛象,俗称“狮象守门”,故名。龙王塔村因传说旧时某日暴雨骤降,天晴后龙王爷显现真身而得名。点军崖村因相传秦王曾在此地点兵点将而得名。“文化大革命”时期阳畔村曾更名为红五生产大队,崖狮则村为红三生产大队。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落,因地势较高,2014年开始风电项目建设。
张家崖瑶村
位于镇东南部王界沟流域。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7′24″,北纬38°33′0″。东接乔岔滩办事处贺东沟村,西为马家渠和乔岔滩办事处马家滩村,南与乔岔滩办事处青阳沟村相连,北与刘石畔村毗邻。距高家堡约6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6.7平方千米,属山地丘陵地区。
该村有张家崖瑶、赵家崖瑶、秦梁等3个自然村,为3个村民小组。
张家崖瑶、赵家崖瑶村因村庄张、赵姓为主,地势高峻,故名。秦梁村因山梁上生长可以制作扫帚的植物“橧”而得名。“文化大革命”时期张家崖瑶村更名为奋斗生产大队,赵家崖瑶村为前进生产大队,秦梁村为火箭生产大队,王界沟村为幸福生产大队。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落。
芦沟村
位于镇北部,秃尾河的西侧的芦沟流域,神佳米高速公路穿村而过。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10°13′12″,北纬38°36′0″。东与古今滩村隔河相望,西为瑶湾村,南与玄路塔村相连,北与大保当镇清水沟村毗邻。距高家堡约9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5.6平方千米。属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带沟道地区。
该村为独立的自然村,有5个村民小组。
芦沟村因村庄中多生长有芦草,且在芦沟流域,故名。“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更名为双丰生产大队。
该村曾为芦沟乡政府驻地。为传统农业村落。村集体曾开办煤矿。特产芦草是制作粽子的粽叶。
瑶湾村
位于镇西北部,红柳沟流域。明长城从村南穿过。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8′0″,北纬37°42′0″。东北邻近芦沟村,西为沟岔村,南与草湾沟村相连,北至大保当镇边界。距高家堡约13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26.2平方千米。属沟道地区。
该村有瑶湾、海湾、前高圪堵、后高圪堵、高阳塔、前阴湾、后阴湾等7个自然村,有8个村民小组。
瑶湾村因村庄小煤矿多,原叫炭窑湾,后更名为瑶湾。海湾村因红柳沟河水蜿蜒流过村庄,故名。高圪堵、高阳塔皆因村民以高姓为主,结合地形特点得名。阴湾村因地处沟道阴面得名。“文化大革命”时期瑶湾村曾更名为先锋生产大队,海湾村为双胜生产大队。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落,多种植花果树,原办有小煤窑。建筑工匠较多。
沟岔村
位于镇的最西部,红柳沟流域。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10 °18′0″,北纬38°52′12″。东北方是芦沟村,西南边为榆阳区大河塔乡中沙沟村,东与瑶湾村相连,西北毗邻榆阳区香水沟村。距高家堡约16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7.5平方千米,属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带的沟道地区。
该村有沟岔、王家窑则、沟掌等3个自然村,为6个村民小组。
沟岔村因村庄地处红柳沟及其支流的交汇处,三山夹两沟,地处沟口,故名。王家窑则村因居住王姓为主,故名。沟掌为红柳沟支沟的源头,故名。“文化大革命”时期沟岔村曾更名为建设生产大队。
该村与红柳沟流域其他村庄产业状况相似。
喇嘛沟村
位于镇北部,秃尾河的东岸侧沟内,神王公路从村西口通过。村庄在明长城脚下,沟南山上墩台屹立。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10°14′24″,北纬38°36′36″。东接梁界村,西出沟口是秃尾河畔喇嘛河村,南边是金刚沟村,北与团团沟平行。距高家堡约10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11.6平方千米,属沟道地区。
该村分前喇嘛沟、后喇嘛沟两段,有白家渠、阳坬、石路、边墙、喇嘛沟、狗槽界、李家墕等7个自然村,有6个村民小组。
喇嘛沟村因旧时村庄居住过喇嘛,故名。“文化大革命”时期喇嘛沟村曾更名为双建生产大队。
该村以农业为主,1990年开始,逐步发展苗木抚育产业。
金刚沟村
位于镇北部,秃尾河的东岸。神王公路从村西通过。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10°16′12″,北纬38°35′24″。东接七里庙村玉塔,西靠秃尾河畔,南与水磨村墩梁相连,北与喇嘛沟村毗邻。距高家堡约5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10.6平方千米,属半山半川地区。
该村有金刚沟、温中梁、杭庄则、董家庄则等4个自然村,为3个村民小组。“文化大革命”时期金刚沟村曾更名为三红生产大队。
据《延绥镇志》记载,金刚沟内原有元人所塑金刚神像,故名。另一传说为,古时在村内的高中梁沟有两只金光灿灿的鸽子飞出,故名“金鸽村”,后逐渐演变现名。
该村是高家堡北出口外的必经之地,古时有暗门峁蒙汉互市,现以农业为主。
喇嘛河村
位于镇北部秃尾河畔,神王公路西侧沿河地带。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10°15′0″,北纬38°36′0″。东接喇嘛沟村,西临秃尾河畔,南与金刚沟村相连,北与古今滩村地界相邻,喇嘛沟小河从村中穿过。距高家堡约7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6平方千米,属水滩地区。
该村有喇嘛河、白家湾两个自然村,有3个村民小组。
喇嘛河村因村庄居住过喇嘛且靠近秃尾河,故名。白家湾村因白姓为主,结合地形而得名。“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更名为兴公生产大队。
该村曾为喇嘛河乡政府驻地。交通便利,耕地全为水浇地。
团团沟村
位于镇东北部的团团沟流域。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10°13′12″,北纬38°37′12″。东接十里界村,西出沟口与古今滩村地界相连,南与喇嘛沟连界,北与木瓜山村相邻。距高家堡约10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11.7平方千米,属半山半川地区。
该村有团团沟、南圪崂、柏树墕等3个自然村,为3个村民小组。
团团沟村因林草丰茂,花团锦簇而得名。柏树墕村因村庄生长有数株百年柏树,故名。南圪崂村因村庄整体坐落在山沟南部,故名。“文化大革命”时期团团沟村曾更名为红星生产大队。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落。
玄路塔村
位于镇中部偏西北,秃尾河的西岸,红柳沟沟口,长城跨过秃尾河后从村中穿过,神佳米高速公路经过村西。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10°15′0″,北纬38°34′48″。东为秃尾河,西靠草湾沟村,南与红崖墕村相连,北与芦沟村毗邻。距高家堡约6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6.1平方千米,属川水地区。
该村有玄路塔、燕梁、凉水井等3个自然村,为4个村民小组。
玄路,即斜路,指顺秃尾河而上行到此处转入红柳沟的西去榆林道路,塔为平塌地形,故名。燕梁村因春燕在秃尾河畔的山梁上栖息,故名。凉水井村因曾拥有一口冬暖夏凉的水井而得名。“文化大革命”时期玄路塔村曾更名为火炬生产大队。
该村曾为玄路塔乡政府驻地。地处秃尾河西岸,水草丰美,瓜果飘香,种植农作物之外,可种植瓜果等经济作物,也可鱼类养殖。
草湾沟村
位于镇中部,秃尾河的西侧,长城经过该村。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09°49′48″,北纬38°36′0″。东接玄路塔村,西临瑶湾村,南与乔岔滩办事处高庙沟村相连,北邻芦沟村,距高家堡约8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11.1平方千米,属川水地区。
该村为独立的自然村,为1个村民小组。
草湾沟村因原村庄中野草茂盛,郁郁葱葱,故名。“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更名为燎原生产大队。
该村面积较小,主要以农业为主,灌溉便利。
梁界村
位于镇中部偏东北,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10°19′12″,北纬38°38′24″。东接奥庄则村,西边靠近团团沟、喇嘛沟村,南与李家洞村的交其沟相连,北与十里界村毗邻。村庄原在青阳岔村西北山上6千米处,1996年,全村迁至旧榆神公路和永利河南侧的杀虎淖。距高家堡约10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13.7平方千米,属沙盖梁峁地。
该村有梁界、冯地峁和东边墙等3个自然村,为1个村民小组。
梁界村因梁姓为主,又处长城边界,故名。冯地峁村因解放前原属冯姓的土地,现虽已无冯姓村民,但村名一直延续使用,故名。东边墙村因位于长城北侧而得名。“文化大革命”时期梁界村曾更名为解放生产大队。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落,畜牧业也是重要产业。
中沙峁村
位于镇东北部,旧榆神公路和永利河的侧旁。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10°20′24″,北纬38°37′48″。东北接邱家园则村,西邻梁界村,南越永利河与水洞村相连,北与奥庄则村毗邻。距高家堡约11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5.4平方千米,属沙盖黄土沟壑区,靠近河滩为水地。
该村有康水磨、中沙峁2个自然村,为3个村民小组。
中沙峁村因村庄地处两沟之中,村民居住在中间山峁上,故名。康水磨村因村庄曾有康家水磨一座,故名。“文化大革命”时期中沙峁村曾更名为英雄生产大队。
该村地处永利河畔,灌溉相对便利,以农业为主。
石峁村
位于镇东山梁,旧榆神公路和永利河的南侧。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09°34′48″,北纬38°30′0″。东接葫芦旦村,西临高家堡村,南与樊庄则村相连,北隔永利河,与水磨村、斜马沟村为界。距高家堡约3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5.7平方千米,属土石山区。
该村有前石峁、后石峁、牛沙墕等3个自然村,为3个村民小组。
石峁村因村庄由数个石峁组成,故名。牛沙墕村因村庄牛姓为主,结合地形命名。“文化大革命”时期石峁村曾更名为立新生产大队。
石峁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峁遗址的核心区。农业以种植山地作物为主。
水洞村
位于镇东部,旧榆神公路东侧,永利河支流的水洞沟。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10°22′48″,北纬38°37′48″。东北接解家堡办事处柏林、关家崖窑村,西临中沙峁、青阳岔村,南与崔家峁村相连,西北与邱家园则村毗邻。距高家堡约12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18平方千米,属黄土沟壑区。
该村有水洞、郝家岔、墩峁、闫家沟等4个自然村,为4个村民小组。
水洞村原址在南山洼渠。据传说,古时山中老虎等猛兽出没,时有伤人,无法出山取水,智慧的村民在通往沟底水源处凿有一里许的山洞,故名。郝家岔、闫家沟村因解放前原属郝、闫姓的土地,现虽已无两姓村民,但村名一直延续使用,故名。墩峁村因村民在山峁土墩上居住,故名。“文化大革命”时期水洞村曾更名为永革生产大队。
该村曾为水洞乡政府驻地。4个自然村沿纵深6千米的水洞沟依次分布,均是传统农业村落。
邱家园则村
位于镇偏东北部,旧榆神公路和永利河的东侧。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10°22′12″,北纬38°39′36″。东接解家堡办事处柏林村,西临奥庄则村,南与水洞村相连,北与西山村口子上毗邻。距高家堡约15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9.5平方千米,属黄土沟壑区。
该村为独立的自然村,有3个村民小组。
邱家园则村清代旧属邱姓的土地,园子地居多,虽早已无邱姓村民,但村名一直延续使用。“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更名为联合生产大队。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落。
奥庄则村
位于镇东北部,永利河河侧。长城在村西北的山梁上通过。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10°20′24″,北纬38°39′0″。东接邱家园则村,西邻梁界老村,南与中沙峁村相连,北与十里界村毗邻。距高家堡约13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8.3平方千米。属沙盖梁峁区。
该村有奥庄则、石板沟两个自然村,为两个村民小组。
奥庄则村因村庄奥姓为多,故名。石板沟村因石头多且呈板块状而得名。“文化大革命”时期奥庄则村曾更名为东方红生产大队。
该村属于长城内侧村庄,村内一条永利河的支流穿村而过,农业得其水利。
西山村
位于镇东北部,长城、永利河和旧榆神公路均经村庄而过,地势较高。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09°12′36″,北纬37°52′48″。东接解家堡办事处杨满岔、界口墩村,西邻奥庄则、十里界村,南与邱家园则村相连,北与园则沟村毗邻。距高家堡约17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8.1平方千米,属黄土沟壑地区。
该村有西山、料胶石墕、西大沟、口子上等4个自然村,为3个村民小组。
西山村因村民全体面向西居住,故名。料胶石墕村因地多石灰石而得名。口子上为柏林堡长城出口而得名。西大沟因地形得名。“文化大革命”时期西山村曾更名为五星生产大队。
该村原属蒙汉边界,半农半牧,农业以种植山地作物为主。
水磨村
位于镇东郊,秃尾河、神王公路的东侧,永利河的北侧。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10°18′36″,北纬38°34′12″。东接斜马沟村,西靠秃尾河畔,南为永利河,北与金刚沟村毗邻。距高家堡约2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6.5平方千米,属半山半川地区。
该村有水磨、墩梁、左家渠等3个自然村,为3个村民小组。
水磨村因村庄最早存在王家水磨1座,故名。墩梁村因山梁上有军事土墩遗迹1处,故名。左家渠村庄原名东马家渠,与前马家渠难以区分,且以左姓为主而得名。“文化大革命”时期水磨村曾更名为八一生产大队。
该村为高家堡近郊村,农业为主。
园则沟村
位于镇东北部的山区,境内地势最高,旧神尔、榆神公路在村庄东北侧通过,永利河发源于此。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09°12′36″,北纬37°51′36″。东接解家堡办事处碱堂沟、色草湾村,西临十里界村,南与西山村相连,北与锦界镇巴泥沟、乔东沟、南北沟村毗邻。距高家堡约20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26.6平方千米,属黄土沟壑区。
该村原有刺柏沟、化湾、园则沟等3个自然村,1998年并入阿包墕村和崔家畔村后,现有刺柏沟、化湾、园则沟、阿包墕、崔家畔、东梁、杏黄峁等7个自然村,为7个村民小组。
园则沟村名在明代已有,因村庄地形整体面向西南,山环水抱,呈园子形,故名。阿包墕村因原属口外蒙地,山梁上敖包相望,故名。崔家畔村因崔姓为主,故名。“文化大革命”时期园则沟村曾更名为先锋生产大队,崔家畔村为五四生产大队,阿包墕村为三八生产大队。
该村在长城以外,农牧结合,主要种植山地作物。
蟒过渠村
位于镇域北端,靠近锦界工业区。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10°13′12″,北纬38°42′0″。东接锦界镇刘家沟村,西临桑树塔、桑树渠村,南与瑶则坬村相连,北与锦界镇枣稍沟村毗邻。距高家堡约21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5.8平方千米,属沙盖黄土区。
该村有蟒过渠、双树梁、叶家沟、杨家沟等4个自然村,为1个村民小组。相传村里有一条巨蟒,晚上栖息在炭窑,白天出洞伤人,之后有智者来到村庄,见情况危急,借村民几十口锋利铡刀,晚上将铡刀虚掩在洞口,蟒蛇出洞时被铡刀切割成数段,故名。双树梁因旧时山梁上生长两株大树而得名。叶家沟、杨家沟均以姓氏和地貌得名。“文化大革命”时期蟒过渠村曾更名为新风生产大队。
该村原属长城口外禁留地,沙地为多。农牧为主,兼办煤矿。锦界工业园区征用了其大部分土地后,村民新建移民小区,依托园区从事服务业。
瑶则坬村
位于镇北部。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10°13′12″,北纬38°40′48″。东接木瓜山村,西临桑树塔、桑树渠村,南与青阳树沟村相连,北与蟒过渠村和锦界镇刘家沟村毗邻。距高家堡约17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3.8平方千米,属川水地区。
该村为独立自然村,有1个村民小组。“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更名为星火生产大队。
该村曾为瑶则坬乡政府驻地。以农业为主,畜牧为辅。解放前后办有炭窑,煤质上乘,远近闻名,村庄由此得名。在锦界园区有建有移民新村。
樊庄则村
该村位于高家堡东南郊,神王公路的东侧。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10°20′24″,北纬38°31′12″。东接雷家墕村,西南与马家渠村相连。紧靠高家堡,呈半包围状。距高家堡约1千米,全村地域面积约2.7平方千米,属丘陵沟壑区。
该村有樊庄则、韩庄则、李家庄则、土王山等4个自然村,为3个村民小组。
樊庄则、韩庄则、李家庄则均以村民姓氏而得名。土王山村因原村庄位于土王山上而得名。现村民定居于高家堡东南郊。“文化大革命”时期樊庄则村曾更名为红卫生产大队。
该村原以山地为主,村庄迁移后依托高家堡种植蔬菜,发展服务业。村内有部分石峁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