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重点疾病防治
一、鼠疫
鼠疫(plague)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也叫做黑死病。鼠疫耶尔森菌等可以成为生物恐怖的武器,危害人类和平。因而鼠疫的防治更为重要。鼠疫是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的疾病。鼠作为重要传染源,人类主要是通过鼠蚤为媒介,经人的皮肤传入引起腺鼠疫,经呼吸道传入发生肺鼠疫。临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均可发展为败血症。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列为甲类传染病之首。
根据《清涧县志》(2001年6月第一版)记载,民国二十年(1931)8月县城、榆湾则和淮宁湾等地鼠疫流行,死14人,次年方止。此后,这一烈性传染病再未出现。
二、霍乱
霍乱(cholera)是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两种甲类传染病之一,由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污染水和食物而引起传播。
民国二十一年(1932)县内霍乱流行,发病77人,死亡55人。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得到控制。
三、艾滋病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称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1983年,人类首次发现HIV。目前,艾滋病已经从一种致死性疾病变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
1991年以来,清涧县艾滋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加强宣传教育,采取行为干预和关怀救助等措施,实行综合防治。
自2005年始,清涧县疾控中心每月对县看守所的在押人员进行三次抽血检测,并开设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每年均会对患者进行三次随访,开展各级领导干部、青少年和农民工等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和宣传教育,将农村作为艾滋病宣传教育的重点地区,利用大众媒体在城镇开展大型宣传活动。对待重点人群,以实施人员培训、同伴教育、发放安全套等多种综合干预措施。2005至2014年,全县共确诊艾滋病患者1例。2010年,疾控中心艾滋病监测筛查实验室通过省市级验收。
2012年9月28日,为贯彻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实现《中国遏制与预防艾滋病行动计划(2011—2015)》《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的目标,认真组织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清涧县卫生局,制定印发了《清涧县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
2012至2014年,全县报告艾滋病病例6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7人。其间,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对宾馆、发廊、美发美容、桑拿按摩、洗浴、网吧、工地、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和群众进行面对面的宣传活动。2011—2014年,看守所监测在押人员965人次,自愿咨询1016人。监测暗娼171人、男性行为26人、吸毒者246人、外来务工人员107人。共计发放安全套4600余只,发放宣传资料3000人份。每年均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清涧中学,针对在校学生上艾滋病防控健康教育课。
四、病毒性肝炎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的传染病。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主要通过血液及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但多数无症状,其中1/3出现肝损,临床出现多样化,容易发展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病毒性肝炎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清涧县肝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表4.2 清涧县1991—2014年肝炎发病情况统计表
2000年开始,为防止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上升,坚持对生产、经营饮食品单位的直接接触入口食品的人员、职工食堂工作人员、食品商贩以及保育人员等人群严格管理,采取每年岗前健康检查,发现肝炎病人立即进行隔离治疗。急性肝炎患者待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后可恢复不接触食品、食具或幼儿的工作。痊愈后观察半年,半年内无明显临床症状,每隔三个月作肝功能检查,连续三次均正常时,方可恢复原工作。
患慢性活动性肝炎或慢性迁延性肝炎者,一律调离直接接触入口食品、食具或幼儿工作。疑似肝炎病例未确诊或排除前,暂时停止其原工作等措施。
五、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生麻痹,往往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者甚至终生残疾。脊髓灰质炎曾经在世界广泛流行,是WHO推广的扩大免疫计划,第二个消除的病毒传染病。到目前为止,脊髓灰质炎的流行已经在全球得到控制。
1993年,县卫生系统开展了三次大声势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日活动,开始糖丸强化免疫及AFP病例主动监测。全县应服儿童19784人,第一轮实服18918人,第二轮实服18929人,服苗率达到96%,为彻底消灭脊髓灰质炎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1990年以后,清涧县再未出现过脊髓灰质炎新发病例报告。尤其是1993年底开始糖丸强化免疫及AFP病例主动监测,更是为彻底消灭脊髓灰质炎病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六、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如H5N1、H7N7、H7N9等引起的人类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禽流感病毒感染后可以表现为轻度的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死亡率较低;或表现为较严重的全身性、出血性、败血性症状,死亡率较高。
2009年全国范围内的禽流感暴发时,全县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及时成立领导小组,建立流调、消杀、疫情收集、分析报告小组,制定了防禽流感工作预案,对全县各大家禽养殖场实施专人负责,24小时监控制度。掩埋各类家禽460余只,排查与家禽密切接触者120余人。
2013年4月9日,清涧县卫生局根据全国部分地区发生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情况,成立由卫生局局长孔世田担任组长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同时下发了《关于加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印发了《清涧县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例医疗救治工作方案》扎实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截至2014年底,县内未出现禽流感报告病例或疑似病例。
七、麻疹
麻疹,俗称麻花。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颊黏膜麻疹黏膜斑和皮肤红色斑丘疹等为主要表现。长期以来,麻疹一直是严重威胁小儿的传染病,本病流行频繁、死亡率较高,患者95%为5岁以下儿童,每隔1—2年或3—5年流行一次。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系列防控措施,自80年代开始,境内基本控制了麻疹病。1990年,清涧县下二十里铺发生麻疹,报告病例11例,未有死亡人员报告。1995年,清涧县老舍窠乡发生麻疹报告病例25例,未有死亡人员报告。进入新世纪,强化对易患人群普遍注射麻疹疫苗,并对重点人群接种麻疹疫苗,麻疹患者逐年减少。2007年,全县共发生麻疹病例9例, 2008年,全县共发生1例。此后至2014年底,无一例病患报告。
八、出血热
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1990年以来,境内无出血热报告病例。
九、狂犬病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所致的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流行性广,病死率极高,几乎为100%。对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人狂犬病通常由病兽以咬伤的方式传给人体而受到感染。
1994年,县内发生狂犬病死亡病例1例,自此后,加大狂犬病危害的宣传,并设立预防狂犬病疫苗接种门诊,使狂犬病的发生率大幅度降低。2002到2014年末,县内没有狂犬病例报告。
十、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2006年,全县报告乙脑病例1例,2009年报告乙脑病例2例。2009年始,加大疫苗接种的宣传和实施,严格执行病媒生物的监测与干预。2009—2014年,全县无此病的病例报告。
十一、结核病
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 P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结核分枝杆菌(简称结核菌,下同)的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通过呼吸道传播。健康人感染结核菌并不一定发病,只有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才发病。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年发生结核病800万—1000万,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结核病,是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单一传染病。1993年WHO宣布“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认为结核病已成为全世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世界上结核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肺结核病在县内流行较广,1990年,清涧县对7个村庄,1604人的结核病调查,查出结核病例20例,获得了全国结核病流调全优县的称号。1991—2010年,全县共报告结核病例1077例。2011至2014年,共报告结核病598例。
表4.3 清涧县1991—2010年结核病发病情况统计(1)
表4.4 清涧县1991—2010年结核病发病情况统计(2)
2011年后,控制结核病的传播,采取的主要预防措施有以下几种。
病人发现:因症就诊、转诊和因症推荐为主要的发现病人方式,同时开展新登记的涂阳肺结核病人密切接触者检查。
病人追踪: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负责组织实施现住址在本辖区转诊未到位的肺结核病人和疑似病人的追踪工作。
病人的登记:报告的所有确诊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均要建立病案,做好《结核病人登记本》的登记工作。
接触者检查:检查对象为现住址在本辖区的新登记痰涂片阳性肺结核病人(包括初治和复治病人)的密切接触者。
治疗管理:所有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均应治疗管理,涂阳肺结核病人是管理的重点对象。对涂阳肺结核病人采用全程督导化疗管理;对涂阴肺结核病人强化期(一般为2—3个月)采用全程督导化疗管理,继续期采用全程管理。遏制了病患扩散蔓延趋势。
十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meningococcal meningitis)简称为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常可危及生命。部分病人暴发起病,可迅速致死。
新中国成立初期,流脑在清涧较为流行。随着各医疗单位高度重视流脑的防治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并对发病者一律收院治疗,同时开展健康人群注射流脑疫苗预防工作,大大减少了发病率及死亡率。
1967年,清涧县流脑救治小组,收治流脑患者72例,平均治疗5天,治愈率达95.69%。
1990年以来,全县仅2008年流脑病例报告1例,无死亡病例报告。此后再无流脑病例报告。
十三、百日咳
百日咳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此病是由百日咳(嗜血)杆菌引起的,传染源通过咳嗽时由口腔喷出的飞沫(唾沫星子)传播,5岁以下小儿发病率最高。1953年,始采用白喉百日咳二联疫苗注射防病,死亡率很低。
1994年,对玉家河镇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被调查的456名14岁以下儿童中,百日咳患者34名,主要集中在7岁以下儿童。1994年后,加大预防接种工作力度,百日咳发病率逐年下降。2011年报告病例1例,2014年报告病例1例。
十四、白喉
白喉是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于乙类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或与感染病人接触传播。临床特征为咽喉鼻等处灰白粗厚的假膜形成及外毒素引起的心肌、神经及其他脏器的损害,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乏力、恶心呕吐头痛等。人群普遍易感,四季均可发病,以秋季、冬季、初春较多,大多预后良好,重症病人有一定的死亡率。通过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重点人群白喉类毒素有效接种,发病率明显降低。自1990—2014年,全县无白喉报告病例。
十五、破伤风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经伤口侵入人体后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牙关紧闭,局部或全身肌肉呈强直性和阵发性痉挛为其临床特征。
自1990年始,随着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重点人群疫苗的有效接种,全县无破伤风病例报告。
十六、猩红热
猩红热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也称为化脓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的损害。
自1990—2000年之间,猩红热总共报告病例数35例,2000年之后,再无此病例报告。
十七、淋病
淋病(gnorrhea)是由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eae)所致的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炎性疾病。主要通过性交传染。感染尿道、子宫颈内膜,也可侵犯直肠、眼结膜和咽部。女性可发生前庭大腺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盆腔炎;男性可发生附睾炎和前列腺炎;造成不孕或不育。并可经血行播散,引起菌血症、关节炎、心内膜炎、脑膜炎、肝炎等。
进入21世纪,淋病不同程度流行且有上升趋势。2005年报告病例8例,2006年报告病例4例,2007年4例,2008年6例,2009年15例, 2010年7例,2011年报告病例13例,2012年报告病例6例,2013年报告病例10例,2014年报告病例3例。
十八、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容易引起暴发流行或大流行。其主要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进行传播,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也可以传播。典型的临床特点是急起高热、显著乏力,全身肌肉酸痛,而鼻塞、流涕和喷嚏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相对较轻。秋冬季节高发。本病具有自限性,但在婴幼儿、老年人和存在心肺基础疾病的患者容易并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而导致死亡。随着季节变化,流行性感冒的发病率也均有不同。1990年以来,流感疫苗注射免疫得到广泛宣传,群众在季节变换时主动接种流感疫苗的人增加,降低了流感的发病率。
十九、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4—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亦可见于成人,好发于冬、春季,在学校、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集中的地方易暴发流行,曾在我国多个地方发生大流行,成为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重点疾病之一。
1999年,清涧县宽州镇苗家沟村爆发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发病人数11人,无死亡病例报告。2002年清涧县老舍窠乡王宿里村暴发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发病人数96人,无死亡病例报告。自2002年起,全县加大流行性腮腺炎预防接种工作的力度,发生疫情后,及时派出流调小组,进行疫情流调,对病情较重的患者采取入院隔离治疗,对病情较轻者采取居家隔离治疗,派出消杀小组,对患者密切接触的地方进行喷洒消毒,并对密切接触者立即接种丙种球蛋白或腮腺炎疫苗。截至2014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未大面积流行性暴发。
二十、新发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又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SARS,是一种因感染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新的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以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干咳少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呼吸窘迫。
自2003年4月,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我国蔓延开来时,全县迅速做出反应,围绕“劝”“消”“查”“宣”“隔”“堵”“控”“调”“防”“治”十字方针,开展了“非典”预防阻击战,有效地抵御了“非典”的入侵。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此病从2008年起国家纳入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为丙类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2008年,全县报告病例5例,2009年7例,2010年报告病例14例,2011年报告病例11例,2012年报告病例28例,2013年报告病例17例,2014年报告病例37例,均无死亡病例发生。
2012年6月6日,清涧县卫生局结合实际,根据流行病疫情状况,印发了《清涧县2012年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防控技术指导组、医疗救治技术指导组。组长分别由孔世田局长、康彦主任、刘彦伟副局长担任。
2014年5月5日,针对2014年1—4月份全市报告手足口病189例,较13年同期上升20.38%,且5—7月份是手足口疫病高发期,为了切实做好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确保手足口病防控各项工作措施有效落实,实现“有效遏制疫情发展态势,严防疫情大规模暴发,切实提高重症患儿救治成功率,最大限度降低病死率”的防控和救治目标,清涧县卫生局结合实际,制定《清涧县手足口病防控方案》并成立。清涧县手足口病防控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组成预防控制组、医疗救治组、医疗救治专家组,负责处理防控日常工作。制定印发《清涧县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清涧县手足口病医疗救治工作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组织领导、基本原则、工作措施。并与教育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校和幼托机构手足口病等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的通知》。
2014年5月7日,清涧县卫生局举办清涧县手足口病防治培训班。各乡镇卫生院传染病疫情管理人员;各小学、幼儿园传染病疫情管理人员;县医院传染病疫情管理人员、检验科工作人员、儿科临床医生;县疾控中心流病科全体工作人员参加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1.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手足口病诊疗指南;3.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4.手足口病病例临床标本采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