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未来学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的改变将引起整个上层建筑的改变,包括政治、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医疗保健、意识形态的改变。而信息技术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其意义与作用绝不仅仅是作为某种手段、程式与方法来改善和提高工作与生产的质量、效率,它还是当代最先进、最活跃、最伟大生产力的代表和具体体现,因而它将引起生产关系乃至经济基础的变革,从而导致整个上层建筑的改变,包括政治、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医疗保健、意识形态的改变。

正是因为信息技术是当代最先进、最伟大生产力的代表,人们才公认自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日渐普及以来,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就像随着农耕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形成了“农业社会”、随着机械与电力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形成了“工业社会”一样。可见,在当前如果有人仍然坚持认为,信息技术只不过是一种工具、手段,难以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出革命性影响,那可以肯定:不是他浅薄无知,就是有偏见[14]

“互联网+”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人类在利用技术的同时也使人类深深依赖于技术,离开技术人类将寸步难行。在这种依赖性的互动过程中,技术通过明确的规程,人本身也变成了人力物质,被整合于预先规定提高效率的目的。正如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认为的[15]:“技术的本质就是‘座架’。”“座架”表明的是人—事物—存在的关系,技术是人靠自身无法控制的东西,人被座落在此,被一股力量安排着、要求着,这股力量是技术的本质中显示出来的而人自己又不能控制。“座架”就是想表达人和事物在技术世界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16]

海德格尔关于人与技术的关系的论断表明技术对人具有反向奴役作用,其实在教育领域,到处都存在这种现象。当一个新技术出现的时候,人的习惯性的思维就是用技术来完成我们传统的流程,当然这很重要,但是这是一个发展过程,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过程的初级阶段。如果我们把技术仅仅看成一个完成既定模式的工具,这样就会被技术所驾驭,最后沦为技术的奴隶。如何才能超越技术呢?按照著名的教育技术专家伊利的观点,“解决人的价值观与技术之间的冲突的方式并不是躲避技术,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解决冲突的方式是打破阻碍关于‘技术是什么’理解的二元论思考的障碍:不是其工具本质的利用,而是本质和人的精神的融合所产生的一种新的能够超越二者的创造”[17]。解决技术对人的奴役的根本途径在于技术和人及精神的融合,创造新的秩序、范式与文化。在教育领域,技术绝不是仅仅用于完成现有的模式和方法,而是要推动技术时代的教育革新。技术的革新必然要对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组织体系等都发生意义深远的颠覆性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教育全面地发展。从技术哲学超越技术约束的角度来看,技术对教育来说不仅仅是简单地完成既定模式和任务的工具,技术工具观会严重制约技术变革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严重制约教育现代化的步伐,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国家提出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的根本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致信中指出,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互联网+”带来的不断变化的社会空间和交往方式见证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教育理念、模式和走向都产生着革命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如何兼顾“大规模”和“个性化”,在实现公平(每个人都有)的同时保证质量(跟每个人能力匹配),是传统教育无法实现的两个焦点悖论,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新的融合解决途径。

如图1.2所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为教育服务提供实现云、网、端一体化的数字化、智能基础设施。所有学生的相关认知模型诊断数据、学科发展模型数据、学习情感数据,以及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学习行为、学习评价等一系列学生学习数据和信息构成最核心的“数据资产”,通过对这些数据和信息的梳理、整合,就形成了点多面广的教育服务内容——“智慧云”。基于“智慧云”,包含各种教育工具和服务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能实现形成一张覆盖全体学生的教育服务“智能化网络”,构建出学生虚实融合、线上线下结合的无缝学习空间,实现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智能订制和学习资源的智能推送等,从而能大规模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同时兼顾了效率和公平的发展需要。此外,实时通信网络能实现大规模的社会化协同,即实现各种人力和物力学习资源的汇聚和配置,为教与学提供了新的分工形态,这都为传统教育的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

图1.2 技术发展为解决教育难题提供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