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互联网变革学校组织的趋势
互联网+教育的跨界融合,将推进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校园,建设智慧化校园;融入教学,变革教学范式,改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交互,丰富教学渠道;融入管理层面,打造高水平的信息化管理队伍,提高学校领导、教师等人员的校园管理、班级管理、学生管理、课堂管理等能力;融入评价,形成多元化评价方式,开发智能化评价手段,增加基于大数据的评价指标。“互联网+”促进了教育新发展,推动了学校组织的变革,使学校为教育提供高效率的业务,优化教育服务供给。
互联网将使学校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发生巨大的变化,使学校内部的组织结构向扁平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互联网通过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减少信息处理时间和加快信息流动等各种方式强化了学校的管理和组织效率,又进一步对学校组织的结构产生影响。这种改变在大学、中学、小学逐渐明显,并成为今后学校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我们只有充分认识互联网对学校组织结构变化带来的契机,才能随着外部大环境的变化,合理调整内部结构和资源分配,确保整个学校组织的活力。“互联网+”时代,学校的组织形式与传统学校相比有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互联网将打破学校的围墙,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将成为学校教育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的开放是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教育服务将由其他社会机构提供,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将会替代学校教育中部分知识传授的功能。
(2)互联网+教育的跨界融合将促进整个教育体系核心要素的重组与重构。学习的消费者、内容的提供者、教学服务者、资金的提供者、考试的提供者和证书的提供者等都有可能来自社会机构,专业化的公益组织、专门的科研院所、互联网教育企业等社会机构将成为优质教育供给的重要来源。
(3)学校教育与互联网教育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相互支持、优势互补的关系。互联网不可能替代学校,但可以改变学校的基本业务流程,改变学习运行运转的“基因”,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
(4)互联网将推动出现一些从根本上进行重新设计的学校,学校会根据学生的能力而非年龄、学习时间或其他因素来组织学习。学校将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的课程安排、更适合学生的个体需求,而不是按照传统的学期或固定的课程结构来组织。学校将会把互联网教育融入其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更多的适应性及更精准的教育[24]。
(5)互联网推动了学校组织结构向网络化、扁平化的方向发展,管理结构将是横向的虚拟团队与纵向的科层体系并行。现有的教学体系与学校管理制度将被重构,构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学体系与管理制度将成为未来学校组织变革的趋势。
(6)数据与信息将成为一个学校最重要的资产,数据的利用能力将成为学校最核心的竞争力。学校将成为教育大数据生态系统的基石,班级、实验室、课本和课程是最重要的数据平台,连接各种孤岛式的系统,在教育业务流程中形成无缝的数据流,既使用数据又生成数据,这是未来学校组织变革的重点。
(7)学校会像现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一样,建设网络学习空间,推动学生带着自己的电子设备上学,这将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学校也会开始重新设计并制定网络开放政策,建设网络校园文化和网络学习空间,提供虚实结合的跨界教育服务,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校园育人环境。
[1].余胜泉,王阿习.“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1-9.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3].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4].戴汝为.社会智能科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5].余胜泉.技术何以革新教育——在第三届佛山教育博览会“智能教育与学习的革命”论坛上的演讲[J].中国电化教育,2011(7):1-6,25.
[6].周洪宇,鲍成中.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教育研究,2013(10):4-9,43.
[7].潘国雄.我国高等教育应面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未来——读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启示[J].高教探索,2016(6):30-33,66.
[8].顾明远.第三次工业革命与高等教育改革[J].教育学报,2013(12):3-9.
[9].毛亚庆,王树涛.论知识范式的转型与大学发展[J].教育研究,2008(7):49-53.
[10].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DB/OL].http://www.p21.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54&Itemid=119,2010-08-01.
[11].李群.中国人才发展报告[R].2012.
[12].滕珺,曲梅.联合国未来胜任力模型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3(3).
[13].余胜泉.技术何以革新教育——在第三届佛山教育博览会“智能教育与学习的革命”论坛上的演讲[J].中国电化教育,2011(7):1-6,25.
[14].何克抗.学习“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
[15].[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M].陈佳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16].葛玉海,曹志平.生产力与座架: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在技术决定论上的异同[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4):31-36.
[17].Ely,Donald P.Technology Is the Answer! But What Was the Question?[DB/OL].http://www.eric.ed.gov/ERICWebPortal/contentdelivery/servlet/ERICServlet?accno=ED381152.
[18].何克抗.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在哪里——如何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J].中国教育科学,2013(8):209-227.
[19].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0].何克抗.新课改 新课堂 新跨越——教育系统如何实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重大结构性变革[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4):3-18.
[21].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9):18-22.
[22].Johnson L,Adams B S,Estrada V,et al.NMC Horizon Report: 2015 K-12 Edition[M].Austin,Texas: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2015.
[23].杨现民,余胜泉.论我国数字化教育的转型升级[J].教育研究,2014(5):113-120.
[24].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Transforming American Education: Learning Powered by Technology.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 2010[DB/OL].http://files.eric.ed.gov/fulltext/ED51268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