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管理权 话语权
意识形态是社会中与经济、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思想、态度的总和。它包括了社会中的多种意识形式或制度安排,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伦理、艺术、宗教、哲学等,它们是在社会价值观的渗透与影响下,使人们行为方式合理化的各种知识、习惯、准则和行为规范。意识形态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发展水平的体现。马克思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等的生产者……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79]意识形态是国家特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一国区别于他国的标志之一。它不仅深刻地反映着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整体面貌,而且它也为一个国家提供区分是非、好坏或善恶的标准,程度不同地影响到国家利益的判断,并最终成为国家利益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意识形态不仅是民族自立与承续的灵魂,同时也是决定一个社会是否能够有序运行的“软件”,决定一个社会的基本状态,引领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方向。只有保住本国的意识形态,才能保持住自信与尊严,国家才能发展,才有国家利益可言。文化是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在世界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表现出不同民族与国家通过文化,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相互激荡斗争,并呈现出意识形态载体和意识形态传播多样化的诸多特点。
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昂首阔步,进行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在党和国家全局高度,对意识形态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阐明了意识形态工作“为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基本问题,为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科学指南。
第一节 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
意识形态是国家经济政治制度在观念体系和文化领域的集中体现,意识形态工作是国家治理和政治运行的重要内容。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意识形态工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稳定,关乎国家的民心向背以及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战略家的高度,结合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多次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形成了对当前思想文化领域建设的科学判断。
一 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从全球发展的大格局来看,意识形态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思想基础与理论前提。意识形态体现的是国家发展的旗帜与道路,古今中外,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与民族都有着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下,国际形势日趋复杂,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交融和交锋不断呈现出新的特征,伴随着世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这些都使得我国的意识形态问题不断凸显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此特别强调,“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同时,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18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临着一系列思想文化领域的挑战,意识形态安全成了最重要的方面,改革初期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人心观念也随之发生着改变,人生追求、政治价值、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不良观念消解并腐蚀着国家构建的主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如果纵容其发展下去,必然会损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最终损害人民的根本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判断是基于我国发展的具体现实而提出的,当前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淡化,错误观念不断弥漫,不良思想时有抬头,这极大地危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不能不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关于思想文化领域的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地位的弱化。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的确立不断地强化了人们的经济意识,社会财富的增长也刺激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重科技轻人文、重个体轻集体,导致以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为特征的利益观和价值观开始泛滥,不少人开始动摇和质疑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甚至轻视乃至抵制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领域的错误观念导致了信念的动摇和不坚定,这直接影响了整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必然会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
其二,是西方错误思潮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我国在世界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开放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思想文化的碰撞,各种社会发展观念与思潮不断涌入我国,影响着我国人民的内心世界和价值判断。在各种思想观念中,一些错误思潮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其中新自由主义作为经济制度在观念层面的反映,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最大。新自由主义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和私有制发展的意识形态,并且旗帜鲜明地反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公有制,它在经济层面上倡导社会全面私有化以及经济绝对自由化,在政治层面上力主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国家干预,这些都是与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的。
其三,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缺失。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与此同时,一些人难免会出现很多思想上的偏差和误区,物质金钱的巨大诱惑,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不断盛行,追求眼前利益,忽略长远价值,整个社会时有见利忘义、虚假欺骗、权钱交易、奢侈浪费等现象发生,社会主义所提倡的诚信、友善、节俭、奉献等价值观被人淡忘,理想信念模糊,个人追求迷茫,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受到了重大的冲击。
以上的三个方面突出反映了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具有重大的反作用,不良思潮和错误观念势必会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危害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和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地位。与此同时,意识形态的问题背后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严峻挑战,这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必然要应对的局面。
首先是如何有效应对市场化带来的巨大转变。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化的改革冲击着传统的意识形态,消解和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行为准则,一方面市场化进程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激发了经济建设的活力,培养了人们竞争和进取的精神;另一方面也给精神文明的建设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如何处理好经济意识提升和社会道德滑坡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物质私利和社会公义之间的关系等都成为当前应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其次是如何正确应对多元文化带来的重要影响。放眼世界,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着自身发展的路径,并展现出不同的发展特色和文化形态,随着经贸往来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世界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增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并没有停止意识形态领域的外攻,并将自己的政治价值理念以“普世价值”的面目进行世界范围内的兜售,企图在思想文化领域中抢夺话语权和领导权,为最终实现自身的世界利益奠定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所以,在当今文化已成为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的前提下,西方国家为了有效输出其思想价值观念,不断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抢占我国的思想文化市场,借以推行文化价值的输出战略,这样必然会导致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出现和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淡化的危害。
最后是如何合理应对全球化的世界发展趋势。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发展趋势,它是以弱化“国家边界”和“地缘限制”,以经济的互相合作和密切依赖为核心,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各个层面、多个领域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综合性概念。当今的全球化是在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主导下的一种国际秩序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迫使各国的交往、联系更加频繁、更加紧密,在经济开放、交流的过程中,西方强大的经济优势带来其在文化上的伸张,消解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使得国内部分民众民族认同感下降、国家意识淡薄。与此同时,以新兴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全球化也在改变着意识形态阵地争夺的方式和手段。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思想文化领域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成了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 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基础和现实前提
正确理解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问题,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到“极端重要”这一战略定位,该定位是对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现实基础的科学判断,是今后一段时期文化建设和思想宣传的基本遵循和价值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81]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18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极端重要”的战略定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和前提。
第一,意识形态问题将会长期存在,并会成为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突出问题。20世纪90年代,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全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西方在欢呼雀跃整个世界格局的转变,一时间关于“意识形态终结”“意识形态趋同”等论调不断响起,似乎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模板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政治组织原则成为全世界的教科书和模板,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众多的拥趸和应和,这种观念在随着中国学习借鉴西方的浪潮中被传入,很多国人如果不加以认真思考和仔细甄别,就很容易被其光鲜的外表给迷惑。事实上,随着新兴媒体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观念呈现出蔓延之势,在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长期且负面的影响,必须引起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否则必将导致思想文化的灾难。就其本质而言,意识形态作为国家的主流观念体系是无法实现全世界趋同的,在现实中也根本无法找到两个文化基础和现实利益完全一致的国家,事实上,鼓吹“意识形态终结”的人往往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文化霸权主义”的支持者,他们试图诱导和威逼大众相信并接受他们的发展模式。然而,纵观整个当代世界发展趋势,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的权利,每一种道路都是独特且应受到尊重的,任何外部力量都不应该干涉和破坏。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正在用“文化渗透”和“意识形态外攻”的方式维护其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利益,炮制着美好世界的幻想,通过文化手段让发展中国家和弱小民族失去文化主心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问题既是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也是国家利益和国际关系问题,这些问题将长期存在并不断以新的发展形式呈现出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第二,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存在着很多不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问题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开始不断深入人心,全国各族人民自觉接受、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了世界中华儿女最广泛的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赢得了国内民众最广泛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国内的文化产业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社会效益,一些文化企业率先垂范,制作、生产、研究和表演能够代表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中国士气的优秀文艺作品,不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国高尚风采,发出中国进步声音,传播、宣传好中国的价值观念和国际形象。与此同时,国内的公共文化服务也日趋专业化和体系化,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开始不断地增强,各种公益性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不断地深入人心,并且方式和手段日趋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国的思想文化领域仍旧有着很多值得引起高度关注的问题,并在新的时期呈现出新的表现特征,最明显的就是错误思想通过新兴媒体肆意蔓延,别有用心的人企图搞乱、颠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政治价值。当前,以互联网为基础,以各种信息平台和接收终端为手段的新兴传播方式,能够即时、互动以及跨国跨地域地实现信息海量传播,通过对事情的歪曲和夸大,实现“以小博大”的有害政治宣传。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称为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执政党,就是在于其有着最广泛的群众拥护和执政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这个基础的重要性,并明确指出如果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必然会出问题。90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和善于做好思想宣教和意识形态工作,革命年代“笔杆子”的斗争,到改革开放以来精神文明的建设以及舆论阵地的引领,思想方法和工作水平都在不断地提升,面对当前信息时代的新问题,中国共产党必须发扬党的宣传优良传统,广泛依靠人民群众,不断找准问题的实质和原因,不断改善工作的方式方法,在信息化、网络化和科技化的意识形态新斗争中取得最终的胜利。
第三,当前的意识形态工作仍旧任重道远,其艰巨性和复杂性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如果说经济发展和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进步的硬实力,那么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以及意识形态工作就是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历史经验证明,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带来社会稳定和政治繁荣,社会进步需要思想文化的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这需要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伟大的事业和伟大的斗争都需要有旗帜鲜明的思想目标和价值观念作为引领,意识形态工作正是在肃清思想,纠正偏差上的各种努力。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和顺利进行。当前的世界形势日趋复杂,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国家间的利益博弈都加剧了国家发展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一方面,我们看到国家发展的主流趋势向好;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不少人,甚至包括党的领导干部也公然诬蔑、造谣甚至诋毁党的方针、政策和基本路线,一些人崇洋媚外,固执地追逐和崇尚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和政治组织方式,不加甄别,并引以为荣。与此同时,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抢占舆论风口,使用“杜撰历史、炮制事件、丑化榜样”等卑劣的方式曲解或者杜撰不存在的历史情节,消费花边新闻,将严肃的社会新闻过分娱乐化,炒作热门话题,将合法的党政行为解读为阴谋斗争。有些人将党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加以演绎和丑化,抹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质疑党的执政合法性,使得历史虚无主义不断抬头。有些人夸大和渲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社会问题,误导人们放弃爱国意识、组织纪律和敬业精神,不断消解和冲淡人们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目标追求。现在一些错误思潮和观点时有出现,有的甚至把我们的成就说成是学习西方制度模式的结果,有意把我们的发展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作用割裂开来,企图搞乱思想、搞乱人心,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种种行为无不表明,当前意识形态工作困难重重,十分艰巨,要扭转局面,打击错误思潮任重而道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则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赶考”的继续。形势越复杂、任务越艰巨,就越需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筑牢思想防线。
第二节 把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在手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与核心。与此同时,精神文明建设是构筑中国人心中的思想长城,能够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并提供重要的道德支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意识形态工作是其中最关键和最核心的部分,它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向、旗帜与路线,不容有任何偏差和失误。
一 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目标以及基本要求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需要全国各级党员干部、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努力,共同完成的重要任务,更是一项系统性、全方位的铸魂工程。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被赋予了更加清晰和具体的目标和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这是由中国发展的历史选择和现实要求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19世纪中期,是一整套关于消除私有制、消灭剥削、消除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以实现人类解放和社会主义理想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土壤,从诞生之日起,它就时刻关注和批判资本主义的发展,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种种弊端产生的根源,并试图从资本主义内部寻求到一条现实可行的突围之路,以期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同享有社会生产资料和一切可供发展的社会资源,共享社会成果和社会发展带来的福祉。不论是从理论本质还是现实目标而言,社会主义制度是要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意识形态中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必须坚持和贯彻的基本原则,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胜利的法宝。回顾近代历史,中国错过工业革命,社会积贫积弱,加之晚清政府治理不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叩开国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国家未来发展堪忧,诸多仁人志士、宗派社团开始寻求拯救民族和国家危亡的新道路,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但是,历史经验充分证明,只有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与解放,只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可能实现真正的繁荣和富强。
第二,意识形态工作的目标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国家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凝心才能聚力,团结方可成事。意识形态工作的宗旨在于使全国各族人民统一发展思想,形成改革共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更坚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183]。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与目标是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前进的道路上,需要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需要有共同的文化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和不良观念的涌入,人们容易受到思想的侵害和观念的腐蚀,一些党员干部更是放松了警惕,丧失了党性,背弃了人民,走上危害国家、分裂组织的犯罪道路,我们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更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所以,意识形态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须臾离不开健康的社会心态和良好的舆论环境。正确的观念是指导人们开展有序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正确的共识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前提。观念决定行动,教育塑造观念。意识形态工作就是通过各种有效的宣传思想工作来不断地强化、巩固、培育、塑造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只有打造共同的思想基础,才能够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胜利。
第三,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是实事求是,审时度势,找准要点。工作顺利展开的前提是拥有正确且可行的方法,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面对的是人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家园。比较起其他类型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具有难度,更加需要方法的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时特别指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事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184]。这里的“大局”讲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胸怀大局”就是要求意识形态工作者心中随时都要装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个中心目标,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大势”讲的是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发展趋向,“把握大势”就是要求一切工作都要认清局势,按照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则行事;“大事”指的是在多元复杂的社会局面中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着眼大事”就是要善于统筹和辨别各种不同性质的矛盾,积极找到应对的方法和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因事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三大原则,高度凝练地指明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方法,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审时度势,认清形势作出判断,找准要点,根据规律开展工作。
二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需要处理的重大关系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明确目标和要求是基础,而要做到对目标和要求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则需要认清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在具体实践中,要能够积极处理好以下几个重要的关系。
第一,意识形态工作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意识形态工作是国家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工作强调的是文化精神和社会价值观的构建及其传播,而这正是国家文化建设最为核心的部分之一。国家文化建设包括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体系的培育、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等不同方面,而这些工作不仅涉及为全社会创造经济效益,还承担着更加重要的创造社会效益的使命。国家的文化发展不仅要创造物质文明,还要不断满足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需要,引领社会风气、塑造社会价值、弘扬中国精神。中国共产党从来不回避意识形态问题,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特别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85]意识形态工作需要通过国家的文化建设来不断提升效果、增强影响,而文化建设也需要意识形态工作来坚定方向、保持本色。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领域的交锋十分激烈,保持和发展好本国的文化精神和社会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基础,也是国家安全的前提。当前,少数欧美发达国家的政府和团体仍旧持有旧式的冷战思维,不断进行各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外攻,试图通过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贸易、文化产品输出来进行更加隐蔽的价值宣传和政治鼓动,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对自己民族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方式产生怀疑,最终为实现自身在全球范围内的利益扫清思想障碍。事实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权利,每一种道路都值得尊重,欧美发达国家的模式不能作为说服、劝教他国跟从的样本,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与现状也不能成为被歪曲和丑化的对象,通过文化方式进行政治观和价值观的颠覆和渗透,都是霸权主义行径和干涉他国内政的行为。意识形态工作和国家文化发展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两者不能简单地分开理解,前者必须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文化产品和服务体现出来,后者则需要前者不断努力,来实现方向和道路的正确。
第二,意识形态工作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当前国家发展的基本遵循,意识形态工作是针对思想心理层面的工作,是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确保国家经济社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方向不动摇。就其本质而言,意识形态通过提供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强有力地约束市场主体,促使市场主体的行为从实然走向应然,淡化机会主义行为,减少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益,促进经济发展。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淡化意识形态的总体倾向,表现为市场主体行为的失范。经济与道德的冲突,个体与整体价值冲突。这不仅是市场主体本身的道德问题,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淡化而导致市场主体的工具理性大行其道的问题。在经济建设中,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以公平公正的经济原则指导经济运行,规范市场秩序,提高资源配置效益。意识形态是减少提供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它可以减少利益主体决策过程进而节约交易费用。
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巩固和加强能为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权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保驾护航。在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巩固和加强,能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减少市场主体之间的摩擦成本,从而节省市场主体间的交易费用,解决非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问题,提高市场经济积极、正常、有效运转的效率。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每一次范式变革都对我国经济转轨的路径和经济绩效的产生发生着重大的正面作用,直接催化了当代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两者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186]。
第三,意识形态工作与党性、人民性之间的关系。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党性、人民性是有机统一的,共同构成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基础。人民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建设,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服务人民群众。人民性强调的人民的利益、需求和发展是党的各项宣传思想工作的价值依归和奋斗目标,在具体的工作中,都要贯彻这种原则,要把服务群众和教育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群众需求和引导群众不断提升欣赏水平、理解能力和精神素质结合起来。坚持党性,就是各项工作都要明确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
从本质来看,坚持党性和坚持人民性是高度统一的,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高度一致,党的发展目标就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性和人民性也绝对不是抽象和空洞的概念和教条,而是落至实处的具体行动,没有脱离了党性的人民性,也没有脱离了人民性的党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党的主张就是人民的心声,而人民的心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通过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所以,意识形态工作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就是党性和人民性两个根本特性,党性是组织原则和基本遵循,人民性是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意识形态工作要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就需要不断地研究如何保证这两种特性的充分发挥以及如何确保这两者之间能够更加协同统一,共同促进。
第三节 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在意识形态工作领域中,社会舆论是非常重要的思想阵地。舆论是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们对于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这些思想的汇聚直接促成了人们的价值判断、行为动机,所以舆论一直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6年2月,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187]必须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精准有力。意识形态工作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是否能够成功地引领舆论,掌握思想宣传工作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一 把握新闻舆论工作正确方向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泱泱大国,随着大众传媒的高速发展,中国最广大的民众都能够很便利地生产、接收和交流传播各种思想信息,中国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活跃、最感性的舆论生成市场。舆论是思想信息的流动,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各种行为。对于中国来说,每天都会发生各种社会事件、时事新闻,如果信息传播领域缺少有效的规范与治理,那么这些日常事件就会在传播媒介的作用下,实现快速、海量以及放大效应的传播,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西方的传播理论中,媒体的社会影响被高度重视,媒体也被西方思想界视作继“立法、司法、行政”之后的“第四权力”,是一种“社会公器”,它能够以不可估计的力量冲击人们的心灵。新闻媒介的信息传播就其本质而言,是有着鲜明的价值立场和利益诉求的。很多人认为新闻讲究客观性,那么新闻信息也就是绝对客观真实的,背后不会有主观因素在里面,是没有国家利益、价值立场、道德倾向的报道。这样的理解有着很大的误区,也是大多数人造成理解偏差的原因所在,事实上,所谓的新闻“真实客观”是有条件的,不能用理解自然科学的方式理解新闻信息,生产制造以及接受理解新闻信息的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任何新闻信息都会有着价值与目标在里面。社会中的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都有着自身的传播特点,即使是简单的“议程设置”环节,即新闻信息的挑选以及报道频度的设置,都会是一种价值输出和道德判断。正是由于媒介的这种特性,党中央从国家发展和政治稳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要充分重视新闻传播和舆论环境的具体要求。事实上,古今中外,任何政党要夺取和掌握政权,任何政党要实现长治久安,都必须抓好舆论工作。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把新闻舆论工作作为进行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如何结合传播媒介的特点,牢牢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第一,要准确理解新闻媒体的意识形态属性与职责定位。新闻舆论是社会思想观念以及心理的体现,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舆论的重要作用,他特别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舆论的力量绝不能小觑。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粘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188]。在这样的情况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营造好的舆论环境,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新闻宣传一旦出了问题,舆论工具一旦不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不按照党和人民的意志、利益进行舆论导向,就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损失。中国共产党的各项事业需要有良好的社会心态和舆论环境作为前提与基础,要凝心聚力,干好事业,就必须要引导好人民思想,而要引导好人民思想就要引导好社会舆论。所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党媒必须姓党。要深刻地认识到新闻媒体的意识形态属性,要准确地把握好现代大众媒体的传播特性,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方针、政策、意志和主张,维护党的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强化阵地意识、政权意识、政治意识。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就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方针;要随着形势发展,创新新闻舆论工作的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机制、体制,增强时效性和针对性。[189]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第二,要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是从业者的基本遵循和根本立场。持有不同新闻观的人在对待新闻舆论工作的态度、方法和目标上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我们必须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它包括坚持新闻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把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坚持新闻的人民性原则等方面的内容。在新闻舆论工作中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保证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定盘星”,只有牢牢坚持才能不在新闻事业中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当前国际形势纷繁复杂,一些西方人士打着“自由、民主”的旗号,歪曲中国的新闻制度,公开宣扬媒体“社会公器论”“新闻自由论”,恶意诋毁中国新闻事业取得的成就,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制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抹黑、丑化、妖魔化中国可谓无所不用其极。面对严酷的新闻舆论领域的矛盾,只有确保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党的新闻事业中的指导地位,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武器和行为准则,才能使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成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才可能保证新闻舆论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新闻工作者手中,才能保证党的新闻事业永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第三,要牢牢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良好的舆论环境需要进行不断的建设,只有舆论导向正确,才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导向的基础就是顾全大局,就是要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围绕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新闻舆论工作不能站在党和政府的对立面,要时时处处考虑报道可能带来的社会效果,做到所有工作都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新闻舆论工作者要牢记使命,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贯穿各项具体工作、各个领域之中,勇于承担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的新闻传播使命,能够在化解社会矛盾、解决问题,在提供咨询、反映诉求、排忧解难,在凝聚人心、提升士气、鼓舞干劲,在因势利导、释疑解惑、理顺情绪等方面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与此同时,新闻舆论工作不仅要真实客观地进行报道,还需要积极传达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引导人们分清对错、好坏、善恶、美丑,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二 不断提高新闻舆论工作水平
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之一,运用新闻推动工作,实际上也成了一种领导水平和现代工作方法的表现。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只有不断提高新闻舆论工作水平,才能更好地克服各种困难,应对各种工作局面,做好各项工作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成为今后开展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原则。
第一,要不断改善宣传舆论工作的方式技巧。方式方法是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规律,是工作中应该遵循的方针和原则,是能够提高效率,促进成果的科学手段。新闻舆论工作要及时、准确地传递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捕捉和反映方针、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要牢牢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这是团结稳定鼓劲、维护发展大局的必然要求。社会每天都有各种新闻事件发生,而积极正面的东西是社会的主流,消极负面的东西是支流,只有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才能真实反映我们这个社会的本质和全貌。当前中国正处在关键的改革发展时期,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全社会必须激发出昂扬的正能量,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积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全党全社会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正面宣传还包括提高宣传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宣传舆论工作不仅要积极正面地处理新闻事件,还要注意宣传的效果,多生产创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爱听爱看的节目,注重模式选择、形式突破、内容创新。媒体能够聚焦社会热点,但是通过媒体的传播能够将信息以巨大的效力影响社会,所以从整个社会健康发展和有序运行的角度,新闻传播必须遵守基本的纪律和规则,正面宣传是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弘扬真善美,打击假恶丑,将正面的意义通过媒体放大,将负面的效果减至最小,要使人民群众认识到社会发展主流的好的价值,而不能将负面的效果无限放大,以此取代整个社会的特征,所以,不论是新闻采集、撰写、编排还是发布等各个环节,都要贯彻这个原则。与此同时,在处理负面新闻报道时,要注意价值立场和情绪引导,要有针砭时弊、揭露真相的勇气,也要注意用真诚和善意去渲染和引导新闻舆论的基调。
绝对不能够做老好人、不作为的人,而要做一个政治正确、旗帜鲜明、充满情感、正义果敢的新闻宣传者。
第二,要不断增强新闻舆论工作的针对性和融合性。针对性是指在新闻舆论工作中要进行科学的受众细分,根据不同群体的信息需求、接收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来展开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讲求实效,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业态、体制、机制,牢牢掌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主动权。针对性强调的是形式丰富、手段多样,一个主题要有多种传播方法,形成多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主流舆论矩阵,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使受众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在内容选择上,要注重议程设置,积极引导舆论话题,善于挖掘事实,善于提出概念、形成标识,要增加可读性,掌握时机、技巧和方法。另外,在市场化运作的社会环境中,媒体要创新管理方式,要区分好经营活动和新闻报道之间的界限,坚持采编和经营两分开、两加强,严格划定经营工作底线,规范开展经营活动。要抓紧探索实施特殊管理股制度,确保党对新闻媒体的主导权和管理权。除了针对性,还要推进媒体融合性发展,要积极研究新媒体的规律和特点,善于抢占前沿阵地,善于利用新媒体来进行同群众信息交流,要建立健全舆情收集反馈机制,加强内容监管,做好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及时清理网络谣言和各类有害信息。要加强监督机制,教育和引导广大网民遵守网络秩序,文明理性上网,理性表达意见,增强是非辨别能力,打造互联网的良好秩序。
第三,要不断把握新闻舆论工作的时效度。时效度是衡量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标尺。时,就是时机,掌握时机是对新闻舆论工作整个过程的关键时间节点有非常清晰的认识,能够及时有效地做好工作。度,就是力度、分寸,新闻报道需要造势,营造新闻表达的氛围,宣传过程中要把握好力度和广度,不能夸大事实,哗众取宠,也不能歪曲是非,刻意迎合,要因地、因时制宜,要准确掌握舆论引导的密度和尺度,既不把大事说小,也不把小事说大。分清情况,看准局势,掌握分寸,把握火候,注意力道。效,就是效果、实效。效果是新闻舆论工作的核心,效果就是看能否得到群众的认可,能否形成社会共识,所以在具体工作中,要时刻注意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不断提高工作实效。与此同时,还要能够通过对时度效的准确把握,来逐步实现新闻传播的国际话语权。新闻舆论工作要立足国内,放眼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一个良好的国家舆论环境和世界范围的认同,所以要坚持借鉴世界先进经验,讲情感、重经验、懂技术、用方法,创新表达方式,研究认知规律,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让中国声音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认同。
第四,要不断优化新闻舆论工作的人才队伍。人才是开展各项工作最关键因素,人才竞争也是媒体竞争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关键在于人的作用的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新闻队伍。中国共产党有着优良的新闻舆论工作传统,也积攒了宝贵的新闻舆论工作经验。对于一个优秀的新闻舆论工作者,首先,要有政治家办报的意识,要确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有坚定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要忠实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宣传纪律和长期形成的规矩。要有政治定力,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坚持党性,敢于斗争。其次,要牢记社会责任,新闻舆论工作者肩负着神圣的社会使命和责任,是党的事业的一分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参与者,一定要坚定立场,强化信念。再次,要提高业务能力。要掌握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领域,善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打造复合型、专家型的新闻舆论工作者。最后,要转作风改文风。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要不断地形成正确优良的创作方法和传统,要深入民众、了解实情、理解基层、同情群众,同时要掌握方法,讲究语言艺术,使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宣传报道。另外,要不断深化新闻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推进新闻院系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秀人才。要加强新闻舆论工作者的道德修养和自律能力,抵制诱惑和社会不良风气。
第五,要不断加强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要自觉承担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主动谋划本地区本部门新闻舆论工作。党委领导要亲自抓新闻舆论工作,要加强党对媒体的指导调控。领导干部要多关注中央媒体,通过媒体深入把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学习各地方在工作中创造的有益经验。要真正懂媒体、用媒体、尊重媒体、尊重新闻传播规律。要把握新闻舆论工作的主动权,积极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
第四节 积极推进意识形态工作创新
创新是对传统的批判、继承与超越。面对不同的科学技术发展阶段以及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意识形态工作必然要作出新的调整与转变,以便能够积极地应对和解决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创新是意识形态工作保持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关键核心,也是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方法。
一 深刻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当前新兴媒体的出现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新兴媒体能够实现跨地域、跨国界、跨民族、跨身份的信息交互。比起传统媒体,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能够实现多元化、无主体化、海量化、高速化的信息传播。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一个虚拟社会,人们越来越多的时间会花在互联网活动之中,当前中国有5.64亿网民,4.2亿手机上网用户,是世界上互联网使用人口最多的国家,网络生活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有着巨大的区别,网络成了社会思想的交互平台,也成了舆论斗争的新战场,这给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网络信息技术给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新隐患。网络已经成了一个虚拟社会,不仅占据着人们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也深深影响着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我们看到,当前网络发展有着很明显的趋势,即网络和计算机技术都起源于美国,全球的核心技术、软件硬件设备等都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利用这些垄断优势,欧美发达国家能够在网络活动中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实现国家利益。同时,互联网领域仍旧缺少法律规范、平等秩序以及全球规则,不同国家和地区信息鸿沟不断拉大,网络空间治理难度加大,一系列网络暴力、网络犯罪现象时有发生。网络信息技术安全成为全球发展新问题,也给未来的国际关系埋下了隐患,如何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建立和平、开放、合作、安全的网络空间,如何打造多变、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成为各个国家都需要面对的全球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特别指出,网络发展要以人类共同福祉为根本,坚持网络主权,推动互联网治理公正化,建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信息化和网络安全成为辩证统一的整体,一方面,信息化的提供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各个领域带来高效率和高便利;另一方面,信息化的普及也意味着高风险的存在,各种安全隐患都会引起重大的经济政治的损失。在新的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党和政府对网络治理的突出重要性,并认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也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指出世界各国都要努力,一起推动网络治理,树立网络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共同维护网络安全。
其次,网络传播方式给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互联网和信息化是人类科学技术的重大飞跃。网络传播方式给人们带来的是全面重大的、革命性的在认知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各个领域的改变。20世纪中期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新媒体问世时,就已经让学者惊奇它给社会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并发出了“子弹论”“注射论”的感叹,并逐渐发展出了现代新闻传播学理论。当前网络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其传播效力和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电视等前一代大众媒体的影响,其效力远不止“子弹”和“打针”那么简单了,在广度、深度、力度、效度都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如果说,传统媒体还是有固定的制作、生产、传播部门进行内容输出,有固定的受众群体的话,那么新兴媒体则彻底打破了传播主体客体的区分,而且身份也随时发生着转换,媒体成了自媒体,任何个体都能够有机会从信息的接收者变为信息的生产发布者,而且也打破了原先的地域限制、国家界限,实现着海量、多元的信息交互,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言论、思想和观点能够在网络上流传,并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思想。网络传播的规范和立法也成为各国的当务之急,美国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面,1978年以来,美国先后出台了《电信法》《通信内容端正法》等130多项涉及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政府的审查权力,要求网络上不能进行宣传种族主义、恐怖主义的一切活动,不能传播威胁总统和国家安全的言论等。所以,推动网络立法,有效规定网络参与者的权利与义务,把握好言论自由和妨害安全之间的尺度,减少人为色彩和主观尺度等方面给意识形态工作的新的要求。
最后,网络虚拟空间给意识形态发展指出了新方向。网络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种影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网络所构筑的虚拟空间形成的。人们的现实生活空间不断地被这种虚拟的网络空间所挤占和压缩,并在这种空间中展开了新的生活方式。虚拟空间包括言论空间、游戏空间、购物空间、信息空间等不同的领域,每一块领域都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根本没有办法区分开来。以言论空间为例,各种微博、微信、论坛、直播网站都是言论的大舞台,人们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的集中讨论和大型互动都能够在线上完成,网络很轻易地就形成了思想汇聚和言论传播的功能,一个论坛就是数万人的大课堂,一个直播就是几十万人的视频会议,一条微博就是几百上千万受众的广告……网络虚拟空间成了新的思想平台和舆论阵地,当前的意识形态工作绝对不能远远围观、不闻不问,而是要充分掌握新兴媒体的传播规律,积极占领新的前沿阵地,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我们看到,当前不少互联网商业网站,在市场经济竞争的压力下,在别有用心者的蛊惑下,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无视社会责任和国家安全,肆意传播歪曲党和政府的言论,哗众取宠,恶意编造党群关系矛盾的事件,丑化党的历史和英雄人物,通过制造网络话题,纵容网络明星、公众大V煽动网民情绪,来获得高的网络点击量和微博活跃度。执法部门要么缺乏经验,不懂管理,对意识形态的新斗争严峻性不敏感;要么混杂着各种复杂的利益纠葛,懒政怠政,对新出现的问题放任纵容,因为只是在虚拟空间中的表达,认为还没有产生任何现实的负面影响,没有引起任何警觉和重视,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网络虚拟空间是一个巨大的新领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需要认真研究,转换观念,把握规律,牢牢占领网络虚拟空间的工作主动权和话语权。
二 重点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三大创新
面对新的问题与挑战,需要新的理念和方法来应对。针对新形势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190]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创新是破旧立新、是不墨守成规、是敢于直面挑战、是不断地研究规律寻找方法,唯有创新才是破解难题,克服困难的法宝。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根本任务,推进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手段创新,不断把握工作规律、增强整体功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力量、道德滋养、文化条件。”[191]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三个创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过程中意识形态工作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内在规律的深刻认识,为今后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清晰的思路和方向。
第一,要抓好理念创新。理念创新,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式,破除陈旧保守旧思路,不断实现思想新飞跃,在观念上积极地突破超越,从而打开工作新局面。理念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原则等一系列思想观念的总和,理念深刻地影响着人们行为处事,正确科学的理念能够积极地指导实际工作,形成正向的推动,反之就会形成工作停滞不前、落后低效的局面。欲成大事,观念先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要树立先进、科学、正确的理念。人们一旦形成稳定的观念就会保持下去,不易发生改变,所以当形势发生变化时,观念就容易显得陈旧和不符合当前需要,那么要推动各项工作,就必先从观念转型开始。21世纪以来,世界形势和国际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意识形态工作也必然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传统灌输式、封闭式、居高临下式的工作观念已然不合时宜,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引导式、交互式、开放式、情理式的工作观念。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工作,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坚持党的一切工作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准则,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的工作理念,转变二元对立,阐释好工作的思想原则,完善好工作的顶层设计。事实上,理念的改革是人心的改革、思想的改革,所以很大程度上也是最难的改革,器物性的改变调整相对容易,但是内心中的认同与遵循需要长时间的转变,所以理念创新既是最难的创新,也是最基础的创新,它决定着手段创新的效果和基层工作创新的目标,需要特别引起关注。
第二,要抓好手段创新。手段创新是对方式方法的调整与完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手段创新是现实层面、操作层面的不断优化,也是最能产生直接效果的环节,它包括实物层面的工具,也包括非实物层面的方法。理念创新是前提,手段创新是根据理念创新的原则和要求进行的调整,是理念创新的现实体现和具体应用。理念的高度决定着手段的效度,手段的使用体现着理念的价值,两者缺一不可。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传播渠道日趋多样,这些都给意识形态工作手段提出新的要求。手段创新就是要积极探索宣传思想工作中的新难题,形成新举措新方法,充分适应现代化信息传播特点,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传统媒体条件下,意识形态工作手段相对单一,在内容监审、舆论引导、传播管理、效果评估等方面已经形成了相对丰富的经验,易于掌握工作主动权和话语权。新兴媒体则是具有颠覆性的传播方式,内容方面,创造生产的主体多元不确定,这就要求内容监审上要更加全面到位,更加注重教育引导和宣传,更加注重使用现代媒体技术和大数据方法。在舆论方面,社会心态更加复杂、变化更加迅速,这就要求舆论引导上要更加注重事先调整,更加注重研究社会心理的内在结构和变化规律,注重引导和调控主体性需求和合理性价值。在传播方面,传播的二元对立性被打破,传播主体更加多元,方式更加多样,这就要求传播管理要更加注意由管控方法转向引导方法,发挥传播主体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新方法,完善立法,出台更加适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网络管理条例,规范好网络信息传播者的权利与义务。在效果方面,传统媒体条件下对传播效果的理解不够深刻,主动性不强,当前新媒体发展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效果评估,将实效性作为考核工作的重要因素,效果导向能够更加激励工作的创新热情,能够更加促使工作者们不断地提高探索热情和工作效率。
第三,要抓好基层工作创新。如果说理念创新是顶层设计,手段创新是现实要求,那么基层工作创新就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并且是在理论和现实多个层面的综合体现。基层,是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基层工作既指明了工作对象和服务主体,也体现了实践导向和价值诉求。基层工作创新就是意识形态的各项工作要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要做好群众工作,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维护好群众的文化利益。基层工作创新是理念创新和手段创新的合题,所以做好基层创新工作既需要做好长远规划,调整工作思路,又要注重方式方法,改善工作水平,提升工作效果。从理念层面看,基层工作需要积极地探索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做好人民群众思想工作的方法,如何用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活泼的方法来把党和国家的政策、思想和方针讲清讲透,如何能够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倾听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了解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自觉认同有机结合在一起。另外,从基层工作者的角度来看,要不断强化队伍,提高思想宣传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落实好主体责任,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完善激励机制,不断鼓励基层工作者打开思路、探索方法,利用好新兴媒体,发挥好自媒体功能,打造适合基层民众接受的移动化传播平台,寓教于乐。不断地加强项目化管理能力、统筹规划、积极整合资源、做好量化评估和绩效分析,真正立足于基层、服务于基层,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调动基层群众的指挥,形成良性互动的新局面,真正将各项工作做到细处、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