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创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落实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创新发展理念,是一种战略性的发展观,需要具体通过强化战略导向来实现。2016年5月出台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体现了创新发展理念。通过《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创新发展理念具体化为创新发展战略目标、创新发展战略重点、创新发展战略项目等内容。参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9、11—18页。“我们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引擎。”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2版。

(一)创新发展战略目标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确定了创新驱动发展的“三步走”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创新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体系协同高效,创新环境更加优化。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主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总体上扭转科技创新以跟踪为主的局面,国家创新体系更加完备,创新文化氛围浓厚,法治保障有力。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参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8页。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部署的同时,明确了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参见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8页。

(二)创新发展战略重点

一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虽然科学技术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但科学技术毕竟是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先进技术是买不来的,这是因为:第一,从技术创新自身的规律来看,科技成果的取得、科技领先地位的确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人力资本、数据、方法的积累。技术蕴藏在人力资本和组织惯例之中。第二,科学技术既包括以产品、生产设备形式存在的“硬技术”,还包括大量不能转让的默会知识和不愿转让、以商业机密形式存在的技术诀窍。第三,为维护领先地位,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会对技术的溢出、扩散进行控制。第四,发达国家出于意识形态差异和国际产业竞争的考量,会对一些国家进行技术封锁。例如,“冷战”时期,西方发达国家组建“出口控制统筹委员会”(又称“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新技术,即使在1994年4月1日“巴统”解散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对一些所谓涉及军事的设备、材料的出口进行限制。因此,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现实看,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赶超,都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单纯的引进上,过度依赖他人只能是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甚至成为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8日),《人民日报》2018年5月29日第2版。“实践告诉我们,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我们没有更多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人民日报》2014年6月10日第2版;习近平:《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的讲话》(2013年3月4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35页;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人民日报》2014年6月10日第2版。

强调自主创新,还要注意发挥我国科技创新体制的特殊性,我们最大的优势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政府要集中力量抓好少数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项目”,“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领域……要积极作为,加强支持和协调,总体确定技术方向和路线,用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等抓手,集中力量抢占制高点”。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10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60页;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9月30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57—58页。我国创新体制优势的理论基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尽管前沿技术在技术路线、商业模式、市场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挑选优胜者”的选择性产业政策的效果不好,但是我国作为后发追赶者,在某些制约国家发展的核心零部件和重大装备领域有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借鉴。对于这些可以看得准的技术,可以加大力度予以支持。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技术尚不成熟、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尚不确定但市场前景一致看好的技术,可以发挥我们市场规模大的优势,加大对应用端的支持,通过市场拉动技术发展,促进技术尽快成熟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我们自己的技术标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需要“准确把握重点领域科技发展的战略机遇,选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和优先方向,通过高效合理配置,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人民日报》2014年6月10日第2版。。通过加强自主创新,我国完全能够由世界科技的“跟跑者”变为“同行者”甚至是“领跑者”。

二是加强原始创新。根据技术来源和国家在其中角色的不同,创新可以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较大时,受科技和产业基础限制,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成为创新的主要方式。科技领先国家推动科技前沿的发展、创造新的技术范式,需要花费巨大的试错成本。先发国家有成功的产品形态、技术路线、商业模式和经济发展路径可供后发国家模仿,后发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外国直接投资获得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因此,能够节约因创新的高度不确定性而产生的高额研发成本,在产业发展中获得后发优势。但是,随着我国向技术前沿逼近,在一些技术和产业领域中,已经从追随者转变为同行者甚至领跑者,没有确定的技术路线可供借鉴,并且发达国家对于尖端技术、核心零部件和重大装备实施严格控制,引不进、买不来,使得对原始创新的需求更为迫切,同时给原始创新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广阔空间。原始创新需要建立在对基础科学原理的深刻理解和超前洞察之上,因此,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需要“高度重视原始性专业基础理论突破,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基础性、系统性、前沿性技术研究和技术研发持续推进,强化自主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人民日报》2014年6月10日第2版。

三是实施非对称创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听取科学技术部汇报时的讲话提出“非对称”赶超战略,“到二〇五〇年都不可能赶上的核心技术领域,要研究‘非对称’性赶超措施”习近平:《听取科技部汇报时的讲话》(2013年8月21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41页。。此后他多次强调这一思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采取差异化策略和非对称路径,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任务部署。”《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1页。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孕育兴起。在传统产业,技术标准、产业格局业已确定,作为追赶者的我们没有太多主动权;但是在新兴产业领域,技术标准、产业格局尚未形成,我们有机会能够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人民日报》2014年6月10日第2版。,也是我国实施非对称创新、实现弯道超车的战略契机。

(三)创新发展战略重点项目

通过对制约中国科技和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和关乎未来抢占产业制高点的前沿技术予以支持,实施一批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途径,既有利于在战略必争领域打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更有利于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1页。《中国制造2025》提出,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定期研究制定发布制造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继续抓紧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确定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十大重点突破领域。参见《中国制造2025》,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3、30—35页。《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也确定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智能绿色制造技术、生态绿色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安全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技术、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保技术、海洋和空间先进适用技术、智慧城市和数字社会技术、先进有效安全便捷的健康技术、支撑商业模式创新的现代服务技术、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十大需要重点推动的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建设一批支撑高水平创新的基础设施和平台,培育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一流科研院所,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构建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加快实施高端通用芯片、高档数控机床、集成电路装备、宽带移动通信、油气田、核电站、水污染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新药创制、传染病防治等已经部署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尽快启动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项目,在量子通信、信息网络、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深海探测、重点新材料和新能源、脑科学、健康医疗等领域,再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参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2—16、21—23页。

需要指出的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强基工程给予高度重视。参见《中国制造2025》,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1页。虽然2013年以后我国三次产业中的服务业比例已超过工业,但“十三五”时期工业的重要性并不因为比例下降而降低。工业尤其是工业中的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制造业不仅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还是技术创新的使用者和传播者;因此,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更要重视发展制造业。“我国已从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大国,进一步实现工业由大向强转变是‘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求,发达国家已纷纷推出了以振兴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把创新的重要方向放在制造强国建设上,是非常科学英明的决策。”黄群慧:《创新发展:发展观的新突破》,《光明日报》2016年1月17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