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历史经验继承上的创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创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具有历史的继承性的,是在继承上的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要认识到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必须始终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一方面,“我们现在的所有工作,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来进行的。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当今时代的发展变化,运用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完善已有的东西,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从创新发展理念看,最能体现创新发展理念继承性的是中国共产党一直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中国共产党一直秉承马克思关于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的思想,致力于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全面深入分析国际国内科技、经济发展形势,合理确定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科学把握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不同时期的科技创新思想和科技创新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科技水平总体上落后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百余年间,全世界几乎所有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除了抗日战争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而告终以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中国失败、签署丧权辱国的条约而结束的,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科技落后有切肤之痛。毛泽东同志明确表达了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他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建立这些上层建筑干什么呢?就是要搞生产。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1956年在听取中国科学院4位学部主任关于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报告后,党中央向全党全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四人帮”的疯狂破坏,我国国民经济一度濒于崩溃,知识分子受到迫害,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
1978年3月18—31日,党中央召开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在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工作者“是劳动者”等重要论断,纠正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对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重要性的颠倒是非的错误认识,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指导中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核心理念。邓小平同志关于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的判断,厘清了当时思想上的混乱,为后来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亟待实现国民经济从粗放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的转变,因此需要真正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和社会加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在这一背景下,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这是“总结历史经验和根据我国现实情况所作出的重大部署”。该《决定》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战略决策,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进入21世纪,世界科学技术革命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将推动科技创新作为保持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方面继承邓小平同志“科技是生产力”、江泽民同志“科教兴国”等科技创新思想,要求“坚定不移地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定不移地贯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发展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针”,另一方面又创造性地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可以看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核心,而且也是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的内容。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事业各个方面。”在2010年6月的两院院士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在此前三个“坚定不移”之上又增加了“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表述,指出“切实把科学技术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在2012年6月两院院士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共性、核心、关键技术突破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力推动科技惠及民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创新发展理念与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创新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并在以往创新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条件、新问题和新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的创新发展思想。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出现了显著的变化。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过去依靠资源消耗、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持续,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环境、减排压力增大,供给发展滞后于居民需求,人口红利消退、工资水平上涨造成低成本竞争优势削弱。因此,我们必须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将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从以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为主转变为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通过科技创新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和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发展全局的基础上,党中央在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做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成为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纲领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