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这用光荣与梦想写就的40年里,时代浪潮一浪接着一浪,每次波涛汹涌时,总有一群弄潮儿傲立潮头。
1968—1977年:“史前”创业家的大冒险
这段时期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动荡之中,社会环境和经济状况复杂多变,吴仁宝、何享健、鲁冠球等农村能人为了填饱肚子,或者解决乡亲、街坊的就业问题,以社队工厂的名义办起小作坊,年广久则凭借炒货手艺发家致富。他们在担惊受怕、如履薄冰的情况下完成最初的资金积累和市场开拓,从农民成长为企业家。
1978—1983年:野蛮生长
“春江水暖鸭先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化冰河,勇敢者大胆试水,小岗村18位村民“包田到户”是农民的自救之路,温州“八大王”富甲一方是个体户的商业成就。四川刘氏兄弟和李书福当时都很年轻,原可能有更好的前程,却都在创业浪潮中纵身下海。那是一个野蛮生长的年代,只要敢于抓住机会,就有可能获得成功。
1984—1986年:公司化运营
邓小平南下视察鼓励一批人下海创业,无论是柳传志、张瑞敏还是王石,都对管理有粗浅的认识,对企业运作并不陌生,不管是“贸工技”还是“技工贸”,都有一套理论去指导实践。马胜利更是经营管理高手,缔造了“一包就灵”的改革神话。从农村到城市,承包经营依然适用。
1987—1991年:走出体制的“企业家”
1987年,“企业家”这个名词第一次在中国出现,一些不甘心在体制内被束缚拳脚的人下海创业。有意思的是,他们都善于将毛泽东思想运用于企业管理之中。宗庆后和史玉柱都从事过营养品或保健品行业,他们不约而同在营销中采取“建立农村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策略,获得竞争优势。任正非学习“艰苦奋斗”的作风,王健林强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军人作风。
1992—1997年:“92派”与大时代
1992年是改革开放的又一个春天,也是新一波下海潮的开端。一大批知识分子、社会精英离开体制投身商界。他们纷纷南下,赴广东,闯海南,在改革热土上施展抱负。“万通六君子”是“92派”的代表,俞敏洪、熊晓鸽是知识分子创业的典型,董明珠从销售起步打拼事业,奥运冠军李宁依托健力宝创业经商。他们是大时代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
1998—2008年:互联网时代
1998年是“中国互联网元年”,一大批具有大学学历甚至海归背景的创业者将互联网引入中国。新浪、网易、搜狐、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京东群雄争霸,到后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足鼎立。“免费模式”大行其道,“眼球经济”深受欢迎。当然,终归是帮助用户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者笑到最后。无论时代如何变幻,价值规律和商业本质从来未变。
2009—2012年:转型升级中重新崛起
在世界性金融危机、全球化、移动互联网三大浪潮的侵袭之下,中国企业陷入前所未有的惶恐和迷惘之中,一切经验失效,已无榜样可学,危机四伏。张近东害怕被电商颠覆,郭台铭的富士康深陷内忧外患,姚劲波和李想则属于看准时代机会勇敢换赛道的尝试者。他们都曾经获得过成功,如今转型再战,依然勇往直前。
2013—2018年:新经济颠覆者
2013年之后,无论是中国经济趋势还是互联网格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切企业都是互联网企业,但新时代已不再是互联网巨头的天下。雷军率先抓住消费升级的机会,程维重构中国人的出行方式,王兴围绕生活方式不断扩张,张小龙携微信“笑傲江湖”。时势造英雄,这些人注定是为激情的变革年代而生的。
可以说,中国企业家群体是在风雨飘摇的动荡年代中诞生,在风雷激荡的改革开放大潮中成长,在高歌猛进的新世纪里飞跃。40年来,中国企业家群体的成长史与社会进步、改革开放、经济转型的进程一脉相承,每一代企业家、创业者都奉献出青春和才华,肩负起责任和使命。40年的改革开放史是一部勇敢追求理想而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奋斗史,是一部推动社会进步而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开放史,是一部引领商业进步而艰苦奋斗、变革创新的创业史。
通过企业家的枯荣起落、喜乐悲欢,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人的整体经济生活状态,而本书记述的企业家、经济学家、文学家、科学家的故事,则充分证明:改革开放的历史是一部思想解放史。所有的沉浮与激荡,光荣与梦想,无不证明改革开放仍是中国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