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心理剧指导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剧的原理与角色理论

一、剧的原理

人生就是一个舞台,我们每天上演着不同的剧目,这些剧目都是在生活处境当中所发生的生命事件。在生命事件当中,我们存留了影像与记忆。这些生命的影像与记忆,随着时间的流转,有的淡化,有的因事件的雷同扩大,并加深了影像的影响力,或者是因事件的过度打击与冲击,让人惧怕相同的影像。

这些影像,让人“触景生情”,产生各种情绪与行为反应。冲击大者,让人因伤痛而退缩或隐避,甚至转化成各种身心病症,如抑郁症等。

换言之,在每天的生活处境之中,我们与生活周遭的他人发生了各种我们喜欢或不喜欢的生活事件。发生生活事件时,我们的感官全部开放,我们带着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身体感官接触一切事物,也将这些感官的记忆记存在生命事件之中。一旦接触类似或相同处境的事件时,我们的感官记忆被唤起,用来保护或防卫自己。这就是我们一般所谓的“触景生情”,我们因过去生命事件的“景”将身体感官的各种“情绪记忆”唤醒出来,并做出反应。若过去的生命事件过于伤痛或沉痛,人们经常“因为伤痛而退缩或隐蔽”。心理剧中的影像转化疗法,就是通过行动与剧的方式,将来访者生命事件创伤的情景重现,以专业的技术协助来访者重新面对过去的生命场景,修复其“阻塞”的行为、认知与情绪,改变其创伤时的影像与记忆,进而建立来访者新的行为、认知与情绪。

二、角色理论

所谓角色,指的是适应社会时的一套行为模式。人在各种生活处境中,需要有各种角色来适应生活。如孩子的角色、爸爸的角色、妈妈的角色等。在适应各种环境时,我们会学习到各种角色和取得各种角色,社会学称之为“角色取得”。在取得角色过程中,自然而然累积成个人适应社会的各种角色。这些适应社会的各种角色,我们称之为“角色目录”。我们在适应社会生活时,遇到不同的人和事物,我们就会从个人的角色目录中找到一个合适的角色来扮演。这种扮演角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角色扮演”。我们的日常生活,都是在生活处境中取得角色,形成了角色目录,再从角色目录中扮演角色。

但在惯常与例行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惯性的扮演某些角色,以某些角色作为生活及生命的主轴,如权威的角色、服从的角色、被害者的角色、加害者的角色、拯救者的角色等,在不知不觉当中把某些角色给固化或僵化,生活中只扮演某种角色,失去角色的多元性与弹性,我们称之为“角色僵化”。

比如:一个小孩在一个权威的家庭中成长,为了适应这个权威的环境,他学会了以“乖顺”的角色来应对,在家里当个“乖”孩子,在学校当个“乖”学生,在职场上当个“乖顺”的员工。他把“乖顺”当成他适应生活的唯一角色,把“乖顺”的角色给僵化了。一旦他升为主管面对属下时,若以“乖顺”的角色来应对,那在管理上必然产生困难与困顿。因此,为了适应新的生活处境,他必须打破僵化的角色,学习与取得新的角色,方能适应新的社会行为。一旦他学习新的角色,把新的角色放入角色目录之中,其日常生活的角色扮演就能更为弹性与平顺。心理剧的作用就在于协助来访者,洞察其僵化的角色,学习新的角色以适应新的生活处境,提升自我,开展新的人生。